APP下载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

2023-01-04郑新宪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秧苗肥料水稻

郑新宪

(湘乡市农业农村局,湖南湘乡 411400)

0 引言

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水稻产量的提高,对于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尽管种植范围广,但部分地区的产出量和品质却让人不满意。因此,为了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不断发展和推广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做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1 水稻种植优化技术

1.1 种子的选择

种子是保证第一生产力的前提条件,选择合适的种子可以保证水稻达到高产量和高品质的预期要求。种子的好坏,会对水稻种植的全过程有直接影响。不同的地方,有较大的差异。根据气象、土壤营养素的含量、光照条件、地理位置的不同,优先选择表面圆润、有光泽、抗病抗虫性质较好的一类种子,做好水稻种植前的基本工作。对于筛选出来的种子,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试验,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结合当地种植条件,观察后期发芽率和结穗率,以此来判断选择出的种子适不适合在该种植区域进行推广、普及。保证水稻的高产和品质优良。实现水稻的经济价值,提升该地区经济效益的增长。

1.2 播种准备

外界的气温条件是另一个影响水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质温度,对水稻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地表温度在64℃左右是较为理想的播种状态。在水稻苗植入的过程中,要留意水稻苗栽入的深度和角度,过深或者过浅都对秧苗的成长不利,过深的种植,会影响水稻的根部发育;插入过浅,水稻秧苗会出现扎根不深,发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现象,造成水稻种植的产量减低。还要注意当外界环境过低时,要注意幼苗的保温,可以加盖地膜。秧苗长到一定时期时,进行合理密植,做到产量和质量的双重保证,避免种植区域出现较大的空档,造成浪费适当提供肥料和水分,保证充足的营养积累,为植株生长,提供条件。

1.3 田间管理

水稻田间管理关联到很多方面,比如,如何对水稻进行排水管理、除草管理、肥料管理等。在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要确保稻田内有充足的水分,避免因阳光过于灼热,使水稻田内的水分过度蒸发,影响水稻生长,在连绵多雨的季节,要适当排除稻田间过多的水量,保有一半即可[1]。铲除水稻周围长出的其他无用植物,有效清理种植区域,防止养分流失。在不同的水稻成长阶段和种植范围,选择恰当的肥料,科学有效的进行肥料播撒,避免过量的施肥带来土地、空气的污染。除此之外,要进行土地的整理,要求水稻种植区的土壤保持平整并具有高质量的土壤肥沃力、透气性和渗水性,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使水稻提高成长速度,在进行水稻种植前,要做好土壤翻整工作,使其保持良好的蓬松度,以便后续灌溉、施肥环节的有效开展。同时在冬季来临前要适当完成土地的深耕工作,改善土壤结构,避免低温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1.4 控苗技术

稻苗的成长情况和生长范围的稀疏程度,都对最后的生产总量有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在种植过程中,科学的规划控苗技术,强化控苗手段是很有必要的。施肥方面:种植人员应该在天气较好、环境适宜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施肥时间,依据水稻的真实生长状态,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控制施肥数量,恰当用完,避免污染;秧苗方面:水稻长到一定生长阶段后,会出现秧苗分叉,会耗费非常多的养分和能量,并且对光照的需要强度变得更为庞大。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必须及时处理这一现象。处理掉多生的分叉,保证水稻的正常成长,提高收成。

1.5 合理应用肥料

施肥工作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必要措施,能够提供其所需的大量养分,并提高土壤的肥沃力,加强水稻抗性,促进其生长。为了进一步提高施肥的作用与能效,需要进行施加方案的合理规划,首先要设计好肥料用量,控制好无机肥和有机肥的比例,避免过度使用造成严重的水土污染,破坏土壤结构,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其次要选择适合的施肥时间,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的效果,保证水稻的高效吸收,发挥资源的最大经济性。

1.6 滴灌网络布置

一是要安装滴灌带,并将滴头流量控制在1.5 L/H左右、滴头间距保持在20~40 cm,管径则不能超过20 mm,以此保证后期安装流程的便捷开展,方便机械设备作业,实现灌水量的高效控制,提高过滤系统的精准度,保证水稻能够得到充分的水资源供给。二是要完成支管安装,将PE复合软管与滴灌带两头连接,通过双向给水的方式,保持滴灌的均匀度,并尽可能拉长软管间的距离,降低设备的应用数量,做好经济支出的把控,避免铺张浪费现象的产生。

1.7 水稻收获

当水稻成熟后,含水量会低于25%,此时可使用谷物收割机进行收获,在使用器械时要注意保持较高的脱净率并减少水稻破损情况的发生,将破损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同时农民要定期做好机械装置的维修和保养,在使用过后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与检查,确保设备故障被一时间发现,避免问题的不断累加,最后导致收割机性能严重下降,难以高效开展收获工作。此外,相关农户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明确栽培技术的操作方法,培养良好的管理意识,能够应对收获过程中产生的突发状况,第一时间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对策,保证农产品能够高效回收与利用。

2 提高水稻种植收益的途径

2.1 科学选种

想要确保水稻的收成效果,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先决条件,首先尽量选择那些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比如抗虫、抗旱、抗病的种子,因为这样可以从源头上保证水稻的稳定生长。可以选择从没有患病植株的种植区域,拨掉经过筛选的种子,还要对其进行消毒灭菌,不过要确保种子活性。按照播种经验,在播种半个月以前,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种子均匀铺开,在强烈的阳光下进行久晒,确保每日晾晒时间达到两个小时左右,晒满两天以后进行播种。这一步是为了让种子不发生潮湿,确保后期发育成功率。在室外用容器把种子收拢起来,上下反复抖动,利用重力,筛选出种子中的不好物质,保证后期生长。

在获得优质的种子后,可以先用浓度大约为12%的淡盐水进行充足的混合,过滤出上升飘在水层表面的麦子皮和一些品相不好的种子,换水拿出容器内品相较为上乘的种子,放在清洁的流动水下方,把表面的淡盐水冲刷殆尽。在选择种子后,用温度不超过60℃的温水,将种子进行浸泡,可以加点碳酸氢钠,浸泡一定时间后,反复揉搓几次,提高种子存活率,帮助种子高温杀菌的同时,不对种子进行破坏。然后捞出,用干净柔软的布料,轻轻擦干,风干水分。种子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合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种植。在筛选水稻品牌的时候,要选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品种,实施互相搭配的种植方式,避免品种太过简单化,发生病虫害的时候,抗击能力太脆弱,造成水稻减产,经济损失较大。

2.2 合理选择苗床

水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苗床的供养,苗床是水稻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着重研究、关注水稻的生活习惯,生态习性,有规划和针对性的选择苗床,从而使水稻在适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是提高水稻相对产量和品质的保障。水稻是一种单子叶、喜欢温度较高、潮气较大、湿气较重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2]。幼苗发芽最低温度为10~12℃,最适温度为28~32℃。水稻从茎的基部长出分支的每日温度平均在20℃以上,穗分化适温在30℃左右,抽穗适温为25~35℃,开花最适温为30℃左右。因此,在苗床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符合条件的。

水稻的种植具有一定技术性要求,在管理方面也应该做到完善的措施和保障。针对不同的水稻生长阶段,监督落实具体的管理工作,适宜的苗床对水稻的健康成长有较好的影响,要选择面向阳光、不宜受到大风摧残、地形尽量开阔、平坦的地方作为培育水稻的种植基地。还要有符合进行合理灌溉或者排水的系统,针对秧苗品种的差异性,准备营养不同的育苗基地,不能一次性栽入同一个种植苗圃。对于不同种类的水稻,按照实际的生长状况,进行合理种植。秧苗比较小的水稻,应该选择土壤良好、栽种情况好的条件下种植;而秧苗个头中等或者偏大的水稻苗,可以在土壤条件相对不好、栽种情况不符合标准的条件下种植,在特殊条件下合理筛选和培育水稻秧苗,做到健康培育,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

2.3 强化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中,选择的土地透气性能要好,既肥沃又保证有效灌水的实施。由于水稻是一年生的特性,导致了种植的产量,决定一年的分量,因此要对水稻的种植管理慎重对待。可以根据相关部门的政策,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对种植田间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雨水多发或者雾气较重种植区域,要保证充足的光照条件和良好的通风环境,选择地势较高的种植区域,对于病虫害要及时巡查,发现有问题的植株,去除患病枝叶,整理附近植株,扫除落叶,避免感染源大范围爆发,摘除病叶的手要做到有效清洁,防止人为携带病菌,影响其他健康植株。采取科学的办法,进行肥料、除草、排水、相关病虫害防治,为保证水稻的高产量和低损失奠定基础。除此以外,还要根据种植过程中的实际生产状态,合理的更改管理办法,保障水稻的高产量输出,提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在水稻苗进入到生长的关键时期的时候,要注意水稻生长在单位面积上的水稻数量,避免植株太多,互相争抢水土间的养分;植株过少,浪费大片的土地资源。水稻的种植密度关系到整个生态种群规格的构成,只有适合的种群结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水稻的整体收益[3]。因此,要做到合理密植。在水稻全部生长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依照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成长状况和叶片生长形态,时刻规划不同阶段的管理计划,做到重点问题,重点突出,总结问题、解决问题,降低水稻生产的不利因素。增加水稻的年产量,实现水稻丰产丰收。

2.4 绿色种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食物的安全品质和种植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作为主食的食物来源,绿色种植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水稻的品质,实现生产要求。绿色种植技术要求尽量降低化学肥料和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使用,比如有目的地使用关于各种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自身相克的特点,对影响水稻生长的害虫进行铲除和预防。这样化学农药不仅不会泛滥使用,更不会对秧苗造成伤害,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不对空气过度污染。还可以利用虫子的生物习性,趋光性是生物的特点,因此可以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利用反光膜,达到驱除虫子的效果。利用虫子喜欢的颜色,进行诱惑捕杀,根据蜘蛛结网的原理,建立一个巨大的防虫“蛛网”,对有损水稻生产的虫子进行隔绝。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对肥料进行严格的筛选与控制。在保证肥料充足的同时,还要在育苗阶段做好培养工作。施肥过程中,应该尽量选用能够提供足够有机物质的肥料,不要使用化学肥料,用这个方法来调节土质的有机功能,促使土质中微小环境的有效再循环和水稻的健康生长。按照水稻生长周期,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追加肥料。种植过程中可以结合科学完善的农用机械设施、现代技术、绿色有机含义等多方面因素,保障了水稻、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降低水稻种植过程中受到的毒物污染,种植产出营养全面、无毒无害的绿色健康有机水稻,增长水稻产量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5 强化病虫防治

水稻常见的病理特征以及相关防治方式分别为:稻瘟病,即是稻节上出现褐色小点,并呈现扩散趋势,使得病部变黑、质地变脆,容易发生折断现象,甚至会造成种子附带大量细菌,引起茎秆弯曲。其防治方法可采用施加有机肥的方式进行处理,或是喷洒富士乳油和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从而彻底消除危害病毒;水稻白叶枯病,症状体现为叶片和叶鞘上出现黄色小斑,并沿着叶脉一侧成波纹状扩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病斑转为白色,病部向内翻卷。其防治方法为使用生菌素进行消毒处理,或是使用赛生海藻酸碘进行喷洒工作;水稻叶鞘腐败病,症状体现为水稻果穗上出现暗褐色小斑,边缘部位较为模糊,并可逐渐扩散到叶鞘部位,导致幼穗全部枯死,引起菌丝体粉霉的扩散。农业户可使用苯菌灵与赛生海藻酸碘的混合液体进行喷洒,以此消除病原细菌。以上病虫防治技术都能够起到消菌杀毒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病理的产生,降低植株坏死的可能。

3 结语

为了追求水稻种植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从种植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管控,通过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可以有效增加水稻的产量,促使经济收益增长。

猜你喜欢

秧苗肥料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上半年我国出口肥料943万吨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菠菜用肥料要谨慎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农民
肥料是否正规 教你快速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