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23-01-04张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虫害小麦病虫害

张健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021)

0 引言

小麦作为在世界上备受喜爱的谷物,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对小麦的需求日益增加,种植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在小麦生长期间存在着很多困扰,滋生出了各种类型的虫害和疾病,大大降低了小麦的产量,粮食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威胁,为了满足使用与生产需求以及符合粮食安全标准,应针对小麦的问题逐一分析,找出关键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使小麦的种植生长更加科学、健康、安全。

1 不同生长时期的病虫害

1.1 播种期

小麦各个时期的病虫害种类繁多,预防和治理要有预见性。播种期常见疾病是土壤感染,虫害主要有蚜虫,又称蜜虫,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中下旬左右,有的地区也可能在11月上旬。土壤感染主要有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疾病,这些病菌在土壤可存留多年,播种后严重阻碍种子发芽率。蚜虫多寄居在田边杂草和成长后的幼苗,对播种期后期幼苗有损害。

1.2 苗期

小麦苗期,受土壤影响,可能会有根腐病、纹枯病、茎根腐病等。主要虫害有蜜虫、红蜘蛛等,地下害虫金针虫、地老虎等,阻碍小麦幼苗生长,病状多样,多呈现叶片发黄、苗稀、死苗等现象。苗期虫害蜜虫吸食小麦茎秆、汁液,后期灌浆期还会吸食果实浆汁,如果小麦任其吸食汁液。就会枯萎衰竭而死。红蜘蛛是刺吸小麦汁液,在叶片上留下白色小斑点,随后叶片发黄、干枯,植株表现矮小。红蜘蛛危害大,出现时间长,从苗期一直到抽穗期,且虫量大,是主要处理对象。

1.3 拔节期

拔节期是对小麦管理的关键时期,主要虫害还是红蜘蛛、地下害虫是蝼蛄、金针虫、金龟子、蚜虫、麦叶蜂、飞虱等。主要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和之前提及过的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这个阶段还有大量的杂草,荠菜、猪秧秧、节节麦等,抢食小麦青苗养分。驱虫同时也要除草[1]。

1.4 抽穗、开花至灌浆期

抽穗、开花至灌浆这一期是小麦的生长后期,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也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各类病虫害以及干热风的高发期。遇连阴雨天,极易产生白粉病。这阶段小麦病虫草害对最终的产量影响十分重要。

2 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2.1 科学选择小麦品种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应从小麦的品种选择出发,选择抗病能力强,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生长的小麦品种。其中需要注意一点,在同一小麦种植区域中,尽量避免种植相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保证种植区域小麦品种多样性,以此避免病虫害由于小麦品种单一,形成大规模爆发,对小麦种植效益造成严重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病虫害数量与种类存在差异,应结合当地种植区域的病虫害种类选择小麦品种。小麦品种选取完成后,要进行科学处理,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利用包衣拌种,提升种子的抗病虫害性能,在播种到土壤中,不会受到土壤中病虫侵害。包衣措施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优点:第一,小麦种子包衣的药剂中具有杀虫剂与杀菌剂等药物成分,在膜剂固定下,在小麦种子上形成保护膜,这种膜的药剂成分不仅可以杀死种子内部携带的致病菌类,还能够隔离外部致病菌,有效防止病虫害对种子造成损害。此外,小麦包衣的药剂成分中,杀虫剂与杀菌剂的药效释放十分缓慢,通常能够达到两个月左右,是传统种子处理方式(拌种或浸种)的药效释放时长5倍左右,因此,在小麦种植苗期,可以有效预防蝼蛄、蛴螬等病虫害造成的危害。经过相关实验,小麦包衣处理的种植产量比不进行包衣处理小麦产量上升5%左右。第二,包衣处理能够增强小麦生长势能,提升抗低温能力。小麦种子包衣处理后,能够提升种子发芽与出苗效率,加快小麦植株生长。其中包衣中药剂成分含有促进小麦发芽生长的营养成分,可以进一步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叶片发育,增强抗冻性能。经过相关实验研究,在低温生长环境下,包衣处理的种子生长出现死亡较少,抗冻性能极强。第三,小麦包衣处理可以节省种植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包衣处理的种子具备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降低后期使用农药次数(经过诸多数据验证,大约可以降低3次左右),极大地降低了种植过程的农药使用成本。在农药使用次数降低的情况下,种植区域各种病虫害的天敌生物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降低,为天敌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防止人畜中毒问题。

2.2 合理施肥,提升土壤肥力

耕地土壤条件的优质与否,是影响小麦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土壤受地形、地貌、天气、生态平衡被破坏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通透性较差,适宜地下害虫红蜘蛛等在未深耕的田地中活动频繁。土壤疾病也容易频发,为生长后期埋下隐患。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深耕,来疏松土壤,增强通透性,促进内部有机物质的光合作用,能减少病虫害达平均百分之40%左右。因此,我国大力倡导农业深耕种植。另一方面,在深耕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施肥和灌溉,对小麦的生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施肥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施肥时间,通过观察、总结、对比,发现一般主要在两个时间段内:一是在种植初期,可在小麦种植后施少量肥,为种子的发芽提供养分,增加出苗率。二是在小麦出苗后至抽穗期,施肥种类一般为氮、磷、钾肥,根据麦苗不同情况,选择施肥种类。麦苗拔节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观察小麦根茎叶片,判断缺少营养与否,如前期肥力过大,麦苗叶子形状,则像猪耳朵,叶颜色呈黑绿,叶片宽大柔软向下垂,分蘖很多,这类的麦苗不宜再追施氮肥,氮肥的作用是,可以促进植物进行营养的吸收,帮助植物增加一些叶绿素,使得植物的叶片颜色更加翠绿,应控制浇水,适当的灌溉,能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水分以及稀释过剩的养分。麦苗叶子如果形似驴耳朵,且叶较长色青绿,叶尖微斜,分蘖适中,可追少量氮肥,施碳酸氢铵150~225 kg/hm2或尿素45~75 kg/hm2,配合施用磷钾肥,施过磷酸钙75~150 kg/hm2,氯化钾45~75 kg/hm2,并配合浇水。苗叶如似马耳朵,叶色绿,叶片狭小,分蘖很少,这是缺肥的表现,应多施速效性氮肥,施碳酸氢铵300~600 kg/hm2或尿素150~225 kg/hm2[2]。

2.3 改善种植管理方式方法

小麦种植的管理方式方法,也大大影响着小麦病虫害发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抑制病虫害的产生。苗期清理田地水沟,根据出苗后降水情况,及时整理田沟,防止水涝。处理麦苗稀疏或浓密的情况,浓密的地方移植或把多余的苗处理,缺失的地方进行补苗、移栽。这段时期杂草开始出现,要分辨杂草种类,再选择除草剂。分蘖期间一般在冬季,冬至前后,根据麦苗长势进行追肥,可选择农家肥加以少量氮肥,促进受冻小麦的恢复。此外,借助11月下旬耕锄清理工作,处理田间的各种杂草,减少田间土壤发生板结现象的出现,因为在此时间段种水分蒸发速度比较慢,所以并不会造成土壤水分过多的流失,足够支撑小麦在冬季正常返青生长的所需。抽穗期时已慢慢进入夏天,容易出现连续阴雨或暴雨天气,及时排水清理田沟,密切关注天气情况,也可能出现干旱天气,也要做好灌溉水存储。抽穗后期不易追肥,此时麦田最为浓密,不利于病均扩散,锈病和白粉病进入高发期,可适当喷药处理。

在小麦播种时,可掺杂一些农药也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但要科学施加,小麦种植预制药剂,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没有毒副作用,同时,也能降低对种子正常发育产生干扰。在冬期也可通过灌浇的方式,对冬春穗或卷筒施加压力,对部分虫害有抑制作用。在抽穗期二次翻耕田地,可以有效杀死害虫中的寄生虫,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松软程度,以此来保护小麦根茎,使其正常生长,避免田间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提高小麦产量。

2.4 科技化防治方法

小麦种植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病虫害问题,阻碍其生长,就需要更加科技化的防治方法,从防治病虫手段上来划分,可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天然的技术,核心是利用天然物质成分制造的生物工程药剂或是通过总结自然规律进行的防治技术。利用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进行防治,如虫害的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抑制病虫害的扩散,能够适当取替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量的实际使用量,该项技术不污染小麦及周边土壤条件,效果不能像化学农药那么快速、有效,但防效是持久的、稳定的,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发展,在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模式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生物农药逐渐替代化学农药,成为防治虫害的主要手段,不过生物防治技术需要对当地种植环境进行详细调查,避免各种天敌生物受到周边环境影响。例如,天敌生物被当地生物作为捕食对象,或天敌生物将当地其他生物作为捕食对象,而对病虫害的防控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严重的情况是,天敌生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生物防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由于其无污染、防治效果良好,这种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电、磁、声、光等技术,开发出相应的设备,并投入到生产中,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在实现产品增产、健康、安全的同时,保护生态健康安全的技术方法。对于土壤病虫害可使用土壤电消毒法,减少土壤内部病菌,为小麦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气传病害类可以使用具有空间电场生物效应的空间电场防病促生方法;地上的虫害是通过对光诱、色诱、味诱相结合的诱杀方法,再配合防虫网的使用来管治的,能有效减少虫害,增加小麦产量。物理防治技术同样具有无毒、无害、对农作物安全且有效性长等优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的广阔。

化学防治技术是通过对化学药剂来研制和应用来控制毒杀各种病虫、杂草和鼠类的技术。多采用浸种、毒饵、喷雾和熏蒸等方式,收效性快,方法简单,急救性强,且不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缺点是有化学残留、对小麦和土壤环境等会造成部分污染,并且化学药剂污染治理时间久,甚至对土壤产生多年影响。化学制剂在喷洒过程中也不易掌握剂量,超量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使得我国对部分农药停销和限量购买。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解决当下粮食生长过程中问题,而化学农药的危害又十分严重,在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发展和粮食作物健康高产的前提下,将三种防治技术结合使用,更好促进小麦绿色健康生长。

2.5 贮藏和减损措施

小麦成熟期是最后一步,这段时间猖獗的病虫害一般为,虫鼠啃咬,麦子霉变等情况。收获时机不当,贮藏不通风防潮,也会影响小麦最终的产量。首先,选择合适时间收获小麦,降低收获期的消耗。例如,成熟麦粒的掉落,虫鼠啃咬,以及天气的影响等。小麦成熟分三个时期,分别为乳熟、蜡熟、完熟。人工收割期的适宜期间是蜡熟末期,此时小麦叶片茎秆已经变黄,麦穗下节间呈黄色,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籽粒已经成熟变硬。其次,收割后及时晾晒,选择有风晴朗的天气,铺在热晒场或屋顶等阳光充足高温的地方晾晒,为了灭杀虫害病菌,在麦子入仓前堆成大堆,将温保持在45℃左右,趁热入库,注意不可晾晒时间过久,避免气温变动使小麦返潮发霉。最后,防治杀虫。这阶段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是蛾子、玉米象、大谷盗等,小麦收获时期气温较高,虫害生长繁殖速度快,要做好有效的储藏工作和防治措施,在高温密闭的条件下,放入低药量进行熏蒸,有效灭杀虫害,减少小麦产量损失[3]。

3 结语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不同时期的病虫害各不相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不污染自然环境促进小麦绿色高效生长的要求下,分辨清楚各类病虫害,把生物、物理、化学三种技术结合使用,控制病虫害发生率和扩散范围。推广绿色防治技术,为小麦健康生长创造生更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虫害小麦病虫害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