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2023-01-04黎昔柒谌煜仁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

黎昔柒 谌煜仁

(1.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高校面向大学生组织实施的特定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当前学界聚焦探讨此种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课程如何组织实施的应用研究较多,而进行系统性理论阐明的不多。[1]进行探讨有助于厘清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理论与政策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延伸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也必须在实践中发展与推进。思政课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向实践逻辑转向的必然归宿。第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极为重视现实的具体社会实践,他们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人”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揭示雇佣劳动制度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就批判“用词句来反对词句”,而大声疾呼,要批判资本主义这个“现实的现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特别强调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哲学批判与其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要谈论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这些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2]在这里,他们阐明了理论要联系现实,不能脱离现实进行单纯的“词句”或者哲学的批判,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是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前提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现实的人”,进一步揭示“个人的存在”,进而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阐明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由此引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谈论抽象的理论,它恰恰从一开始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第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与印证。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来组织实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致力于让学生深入社会、扎根实地进行调研,让他们到现场去见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生机,去体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通过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实践手册等制度文件规定社会实践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基于社会实践体悟领会马克思主义,并撰写相关调研报告。第三,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并为其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立场,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必要途径,是大学生及思政课教师进一步认识、理解、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途径。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一贯要求

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极为重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其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清晰、制度逐步规范的过程。特别是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首次提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有学者基于“05方案”将思政课社会实践划分为两个时期。[3]我们可以据此来探讨这两阶段的情况。

第一阶段是“05方案”之前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论及到了文化教育,其第46条就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4]1950年10月,《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提出,政治和思想教育要基于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教育方法;要酌量配合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社会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印证,取得相辅相成巩固提高的教学效果。1955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轻视劳动、课外活动不足、参加社会活动不足等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第二阶段是“05方案”颁发以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指出,高等院校的所有思想政治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6]在思政课教学中,搭建贴近生活的实践平台十分必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通过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例如社会实践,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拓展新型实践教学平台。2007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在本科阶段全面推行研究式教学与学习,切实提高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8]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各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9]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强调,要规范实践教学,[10]还对教学指标作了明确要求。[11]2017年,教育部《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12]《关于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的通知》[13]强调,各高校要深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2018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14]指出,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综上,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其不仅要求各高校重视思政课的建设,还对教学目的与效果作了要求,同时也鼓励各高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因而,各高校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有关决定或意见,在教学中给予社会实践教学应有的地位,合理安排并规范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使其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要举措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政课设置了“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改革开放后,设置了“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课程;随后又将思政课分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05方案”进一步调整了思政课的设置[15],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

从以上课程设置来看,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来作为支撑与补充,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在思政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多部文件,逐步将思政课的课内实践、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

就思政课社会实践对于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而言,第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能够有力促进其理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国以往思政课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较为普遍,此种教学方法对于理论基础好、求知欲望强的学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大学扩招、信息与知识急剧膨胀甚至爆炸的时代来临,我们必须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教学,必须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以社会实践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思政课教学效果。第二,以往思政课课程建设重视理论体系的构建,而较为忽略社会实践教学的体系与平台构建,因此,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势在必行。理论体系的传授与学习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思辩能力等,但是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能够有力补充理论教学这一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第三,思政课社会实践可以提供具有现场感、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社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是开放的,是一个特殊的开放系统。与相对封闭的理论课教学环境比较而言,这个开放系统向学生呈现出具有现场感、立体式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时间、地点、教学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地形成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此时,思政课教师便可以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演绎教学的精彩,或者将这一教学资源作为理论课的教学生长点,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后,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思政课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师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各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质量。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一般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表现和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标准。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方法上也不再唯结果论,而是重实践过程,综合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来进行合理评价。

四、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必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6]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其立身之本,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教育教学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

第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实地调研,使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场,感悟中国伟力,增强“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其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深入农村、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诸多现场去调查、收集、整理调研资料,再辅以文献研究,通过总结归纳,理论提炼,形成调研报告。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课堂理论教学所没有的现场感、体验感,此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理解“得其大者兼其小”的道理,坚定自身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

第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相关陈列馆、伟人故居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进一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革命史涌现了诸多为了人民解放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感人场面,涌现了诸多为了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先烈,而其中有诸多红色故事与红色人物不为人知,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伟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党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学习与研讨,通过现场学习、听课、研讨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及其初心使命。

第三,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研习后进行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完成调研报告等实践成果,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现象背后的本质,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魅力。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最终要形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如大学生讲思政课课堂设计、微电影、调研报告等。这就要求学生深度参与社会调研,深入思考调查现象背后的理论本质或核心问题。由此,学生除了实地调研之外,还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提升与总结归纳,才能做出好的实践成果。

总而言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党和国家对于思政课设置的硬性要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平台。高校应进一步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与人力财力支持,让思政课社会实践成为继承弘扬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