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的生态伦理审视

2023-01-04许冬香余志君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自然界价值生态

许冬香 余志君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5)

现今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不仅仅在物质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期盼。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可以从多视角、多维度延展,而本文主要站在生态伦理的视角来思考美好生活。

一、美好生活的生态性

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属于自身的时代印迹。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曾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塞涅卡指出:“我们有必要重视一下我们生活幸福的外部条件——物质财富,但是千万不要对其付出过多的爱,因为你是财富的主人,不是财富的奴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物质层面的需要,是人们需要满足层次的最基础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无产者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美好生活是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的生活,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活。它突出强调了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好生活,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首先表达的第一层含义是:自然环境是美好生活实现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指出,自然环境一方面“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提供生活资料”[1]。现代工业文明,依靠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给予了人们极大的物质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好生活需求。然而,过度的开发、奢侈消费的观念,又把美好生活内涵狭隘化了——美好生活变成了单一的物质欲望满足。由此造成的局面却是:地球生态环境自身的循环系统已追赶不上人们的欲望。在这种意义上,生态问题已困住了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步伐。其实,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相处中,既不是农业社会中的依附关系,也不是工业文明中凌驾于自然,而是人类的行为如何更好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因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如果人类肆意开发、掠夺自然资源,就会发生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情形,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的胜利,自然界都对人类进行了无情地报复。这显示了美好生活的第二层含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美好生活实现的根本保障。因此,美好生活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转变为囊括生态等诸领域的协调发展,生态成为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二、生态视野下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

美好生活是人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与追求,是一种应然的状态。由应然到实然需要价值的引领,而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美好生活的价值立场或价值主张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是这样明确或宣示的。

(一)个人幸福

幸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学者们都认同社会的生产方式、文化与个体自身的感受等诸多因素,都会对现实的人“当下”或“此刻”的幸福感受有着深远的影响。幸福不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更多时候会受到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幸福,我们需要把握它的时代特征。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逐渐蒙上灰色。据统计,当今很多重大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都与生态污染有着密切的关联。健康的身体是美好生活展开最基本的前提。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中,人们对幸福有着这样的期待:既有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拥有,也在“乐山”与“乐水”的意境中实现精神上的净化。当今时代的幸福已深深的染上了绿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幸福。“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只有促进生态进步和减少环境污染,才能有益于人类健康,使人民生活得更好。

(二)环境优美

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关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其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站在中华民族千年大计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生态的角度理解“美丽中国”,“青山绿水”就是最为直观的目标。强调环境对于实现、维护、发展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重要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进入新时代,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环境优美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审美需要,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执政使命所在。

(三)社会和谐

和谐从语义上界定,就是指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社会和谐就是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平衡、有序,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核心;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换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上的和谐生活。

社会和谐的生态价值取向,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实践。作为自然界中的人,需认识到自然界任何物种存在的价值,坚持人与自然共同生命体是价值的宗旨。人类必须尊重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重视自然环境的价值。然而,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偏离了这一价值观,肆意破坏环境、滥用自然资源,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就难以满足。人们逐渐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认识到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优渥,更重要是精神要有家园。这告诉我们社会和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美好生活与生态伦理

生活,一定是借助于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来凸显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必须要有经济的发展做后盾,这是毋庸置疑的。新时代,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内涵和特点。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现碧波水清,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底色。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探究影响美好生活的实现,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们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3]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塑造了新的思维模式,生态系统已追赶不上人类发展的欲望,生态系统慢慢出现失衡状态,当“在生命和它的周围事物之间精心雕琢起来的完美的适应开始发生损伤了。由于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所有生物和其他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始中断,因此维持着整体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也开始动摇了,在某些地方已经停止。”[4]生态危机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

这一事实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习近平把这整体性的生态自然观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告诫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观点既是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激进生态主义的超越,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摒弃了以人类或非人类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及价值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追求“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6]。生态环境不仅具有自然物的经济价值,而且它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必然具有自然价值,这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存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自十八世纪开始,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而迅速增长,到20世纪40年代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继发生环境公害事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为了发展形成了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新殖民主义,对自然的掠夺更严重了。经过近百年的累积,自然界承载能力日趋弱化,生态危机呈整体性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并渗透到了普通个体的衣食住行。但在改革的初期,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不仅没有获得同等的保护,甚至国内某些资源趋于枯竭。深刻的生态危机,使得人们对许多问题尤其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求重新进行了思考:经济社会中人们是否真的比前人生活得更好?摆在人类面前是类似于哈姆雷特似难题:生态保护还是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虽然矛盾但并不对立。在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经济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即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之策。绿色发展,既不是简单的生态保护,也不是纯粹的发展经济,而是承认两者不同的基础上,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是以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改变传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态观。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生态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作为大国,中国义不容辞地承担其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由生命共同体上升到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生态伦理与人们对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契合,对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也就凸显出来了。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然而,我们也遭遇了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美好生活并不排斥现代化,也不抵触发展。它更强调绿水青山与高楼大厦并存,强调的是高质量的绿色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纵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即从农业社会的依赖敬畏、工业文明时期的驾驭征服,到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折射出来的本质原因就是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增强,人才能真正地了解自然、适应自然,最终与之共生共荣。

猜你喜欢

自然界价值生态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生态养生”娱晚年
自然界的一秒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