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辨治产后风的研究进展*

2023-01-04吴千言张清源

光明中医 2022年15期
关键词:营卫情志妇人

吴千言 张清源 章 莹

“产后风”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产后风是指患者在产褥期间,以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等功能受限为主要症状,或兼有汗出、畏风、乏力、纳差以及失眠等症状[1]。此外,产后风还包括因妇女人流、引产以及妇科疾病手术后调摄不当所致类似关节肌肉疼痛肿胀的病证[2]。由于多数女性产后调护不慎、休息无常、劳倦过度、进食生冷、产后输液等原因,导致此病发病率升高,成为产后的常见病。西医学对此病无明确诊断方案,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亦无任何阳性表现,故医患重视程度不高,常失治、误治导致病痛缠绵,严重影响到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现为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产后风,笔者通过整理总结古今医家辨治产后风的研究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气血不足《傅青主女科·腰痛》曰:“产后日久,气血两虚,腰痛肾弱”。《诸病源候论·产后中风候》记载:“产则伤动血气……气虚而风邪乘虚伤之,致发病者,故曰中风”。此“中风”即产后风。妇人生产耗血伤精、机体羸弱,百脉空虚,风寒湿邪得以乘虚而入,筋骨不得濡养,导致肢体出现关节麻木、酸痛、沉重等症状。汪悦认为产后痹缘于妇女新产后元气大伤,外邪侵袭发为此病,“血虚受风”是病机关键,临床表现为虚实错杂之证[3]。何天有亦持相同观点,患者产后正虚为发病基础,因腠理不固, 邪气袭身,气血运行不畅,故不通则痛[4]。曹炜认为妇人产后体虚、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是产后痹发病最主要的病理基础[5]。

1.2 肾气不足《妇人大全良方·产后腰痛方论》云:“肾主腰脚。产后腰痛者,为女人肾位系于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冷气乘腰,故令腰痛也”。肾藏精,司人体生殖活动。妇人孕育胎儿,耗伤肾精,肾精不足无以化生精血,精血亏虚,血不荣筋,筋失所养;产劳伤肾,肾气受损,虚损未愈,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寒邪凝结阻滞,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导致产后风的发生。沈玲明[6]认为,妇人素体肾虚,生产耗精伤血扰动肾气,且少阴肾经皆过腰、膝、足,若肾气亏虚,四肢躯干失于濡养,可见腰膝、足跟疼痛。徐丽霞等[7]认为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妇科疾病临床表现虽不相同,但病机变化大多与肾相关,从肾论治,能从复杂的病情中抓住病机的关键。

1.3 脾失健运《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妇科玉尺·产后》载:“产后腿痛,不能立久,而不进饮食,此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故病下体也”。可见脾与产后风发病密切相关。脾是维持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的根本,脾的生理机能稳定,正气充足,则不易受邪气侵袭;脾主四肢肌肉,与机体运动功能有关,脾失健运,则影响水谷精微的生成和转输,肌肉失养,活动不利。阮亦等[8]探究产后身痛病机,认识到产后身痛者常因脾失健运或脾虚生痰,阻滞全身经络,加重病情之虞。

1.4 肝失疏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临证指南医案·调经》云:“女子以肝为先天”。从中医古籍中可明确考证到肝脏对女子生理活动影响重大,妊娠期女子情志不遂,易致肝失疏泄,血行不畅,使之身体不同部位发生疼痛;再者,肝藏血,妇人产后血虚,肝脏无从依赖阴血的滋养而发挥其濡养作用,故四肢麻木、筋脉拘挛。陈自佳等[9]根据肝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影响血液运行和情志变化的结果,认为产后风湿与肝脏关系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肝失疏泄、气血郁滞。陈敏庄[10]从产后风发病部位出发究其病因病机,认为肝血不足为此病的重要内因,肝失疏泄贯穿发病全过程。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倡导立足于“肝”,随症予以疏肝、柔肝、养肝、补益肝肾治疗。

1.5 瘀血阻络《千金翼方·恶露第四》曰:“产后余疾,有积血不去……手足烦疼”。 《张氏医通·妇人门下》载:“产后遍身疼痛,气虚百节开张,恶露乘虚流入经络骨节之间,谓之败血流经。或流于腰胯,或流入髀股,痛不可拊”。妇人产后恶露不尽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按之刺痛,与产后气血瘀滞内停,脏腑、经络、骨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的病机有关。张晓静等[11]论述产后身痛与妇人分娩亡血伤津致虚,余血浊液或胞衣残留或感染邪毒致瘀有关。王淑静等[12]认为痰浊瘀血停滞则引起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甚则闭塞不通,诸邪合而为产后痹。

1.6 营卫不和《类证治裁·痹》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久而成痹”。《诸病源候论·妊娠堕胎后著风候》载:“堕胎后荣卫损伤,腠理虚疏,未得平复,起早当风取凉,即著于风”。古代医家概括产后风的起因为营卫不和,腠理疏泄,外邪乘虚侵袭留著营卫,而成此病。众多医家秉持从营卫论治产后风。路志正认为营卫失调是产后痹发病的重要原因,营卫失衡,肌肉开张,外感邪气极易乘虚而入,机体表气不固,抵抗外和,气血痹阻,不通则痛[13]。赵丽华等[14]提出营卫不和为产后痹的病因基础, 临床诊治该病应立足于调和营卫法则这一重要大法。周仲瑛认为营卫不和是产后风发病的关键,治疗当以调和营卫、补益气血为主,祛风除湿、散瘀通络为辅,意在使营卫气血得以调和充盈,则外邪自散[15]。痰浊瘀血停滞,引起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甚则闭塞不通,诸邪合而为痹。

古今医家经长期的临床探索实践,对产后风的病因病机有其独到见解。综上所述,产后风作为临床常见病,与五脏和情志关系密切,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致病的结果,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羸弱、营卫不固、肾气不足、脾胃亏虚、肝失疏泄,标实为外感风寒湿邪、瘀血阻络。

2 产后风的治疗

2.1 中药疗法

2.1.1 汤剂现代医家治疗产后风多以中药汤剂为主,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症治疗。赵用等[16]基于《黄帝内经》“致痹”理论,抓住患者产后的特殊体质,从营卫不和这一关键病机论治,以桂枝汤治疗产后痹,获得极好的临床疗效。韩颜华等[17]将90例中医辨证为寒湿瘀阻型的产后身痛患者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对比常规服用正清风痛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安全无不良反应。胡荫奇强调诊治产后痹务必要抓住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这一根本,化裁四物汤合阳和汤制定专病专方——扶正蠲痹汤,旨在祛邪除痹[18]。胡玉荃阐明产后风中综合病需及早治疗,以防邪留日久,正气伤甚,临证自创“产后身痛方”(党参10 g,黄芪15 g,熟地黄20 g,当归15 g,阿胶珠6 g,川芎10 g,丹参15 g,鸡血藤30 g,杜仲12 g,桑寄生15 g,丝瓜络12 g,忍冬藤30 g,络石藤12 g,防己10 g,生甘草6 g),诸药配伍血脉畅通,痛消病愈[19]。伍炳彩遵循“同病异治”原则,分别从寒、热、虚、实方面出发施治产后风,分别选用柴胡桂枝汤、甘露消毒丹、东垣清暑益气汤等方加减治疗,疗效颇著[20]。李松伟[21]采用三痹汤治疗产后痹患者62例,其中显效33例,有效24例,临床有效率为 91.9%。辛军等[22]将40例产后痹患者予逍遥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症治疗,无论是四肢麻木疼痛等主要临床症状,还是形寒恶风、全身疲乏等兼症都得到有效改善,临床有效率为90.00%。倪彬等[23]总结朱跃兰临证经验,探析血虚肝郁型产后痹可精准分为“虚重于郁”“郁重于虚”及“正虚邪恋”3方面,总结经验方“养血疏肝除痹汤”(鸡血藤30 g,当归20 g,白芍15 g,熟地黄15 g,川芎10 g,黄芪15 g,佛手15 g,郁金15 g,砂仁6 g,陈皮10 g,炙甘草10 g)加减针对证治疗此病,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2.1.2 膏方膏方是中医学文化的瑰宝,因其易于保存、服用便捷、口味优柔的特点,现被广泛运用于传统养生保健和祛病疗疾康复的整个过程。徐慧芳等[24]采用补气生化膏促进气虚血瘀型产妇产后功能恢复,无论是产后下肢疼痛麻木、还是产后血性恶露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王金凤等[25]从“肾”“肝”“脾”经出发,采用补肾益气养血通络膏方改善产后患者身痛25例,经3个月治疗,对比口服独活寄生丸为参照,中医临床证候具有明显优势,疗效显著。袁雪菲等[26]认为,虚和瘀是产后身痛的主要病理特点,临床过程中运用扶正祛邪膏方调治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作用较小。

2.1.3 药膳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对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27]。中医药膳采用天然药物联结食物的四气五味组合配伍治疗疾病,可减轻患者对单服中药的排斥。刘沙等[28]采用祛风止痛煲合羊肉煲汤(天麻、当归、黄芪、杜仲、续断、防风、川芎、桂皮、生姜、羊肉)治疗产后痹,食肉饮汤,药食两相得,可明显改善患者关节及全身症状,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郝建军施膳强调以固本为主,以通为用,采用八珍药膳汤(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黄、枸杞子、川芎、龙眼肉、乌鸡)促进产后妇人康复,对治疗产后身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29]。

2.2 针灸疗法针灸包括刺法和灸法,是治疗风湿痹类疾病历史最久、应用最广泛的疗法之一。此法可通过对穴位、经络的刺激得以调和气血阴阳,对缓解产后身痛具有积极作用。翟璇[30]以背俞为主要穴位,采用温针灸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身痛,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免疫功能及红细胞沉降速率。王煜瑄等[31]首创针刀“督脉刺骨术”,通过调形、调气、调神3个层面治疗产后痹,疗效显著。黄晓飞等[32]施督脉腧穴热敏灸于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等干预产后身痛患者30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张婷婷等[33]运用改良隔姜丝铺灸任脉治疗42例产后风患者,与常规针刺法相比,临床有效率高达95.24%。宫润莲等[34]临床使用耳穴压丸长期刺激脾、肾、肾上腺、神门、皮质等相应穴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以达治疗目的,因其操作方便、费用低廉,易于患者及其家属接受。欧阳颀[35]认为产后风湿病的主要病机为任督二脉失和,以温和的火龙灸疗法将药液渗透患者任督二脉,疗面广、灸效佳。曹雪瑞[36]取3~5个压痛明显的华佗夹脊穴和阿是穴予以毫火针治疗产后身痛,患者腰骶酸痛和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2.3 沐浴疗法沐浴疗法,亦称“水疗”,属中医外治法,其作用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37]。中医沐浴疗法将药液的有效成分以蒸汽形式疏通周身腠理肌窍,活血通络、舒筋止痛,临床治疗产后风效果理想。钟素琴等[38]探讨中医药浴治疗产后身痛的疗效,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加减浸浴患者40例,药液有效成分经气化作用充分透皮吸收,患者身痛症状得到明显减轻或消失,功能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临床有效率高达97.5%。许桂贤[39]自拟“产浴草”(倒钩刺100 g,五指风100 g,香茅40 g,防风草50 g,枫木叶50 g),将30例产后身痛患者给予药浴配合情志护理等方法治疗,疗效确切,临床治愈患者8例、有效20例。拉毛措[40]将30例产后风患者予以藏医药浴治疗,借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由表及里达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疏通筋骨的效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2.4 情志疗法《医学正传·妇人科》曰:“妇女百病,皆自心生”。《黄帝内经·师传》亦云:“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产后妇人身心脆弱,加之家庭角色的变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产后风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情志治疗。李倩倩等[41]探析产后风湿病机,认为产后妇人情志不畅,导致气机紊乱,出现以肌肉疼痛不适,四肢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诊治过程中,强调应不离妇人产后“郁”这一特殊生理,重视患者的情志调护,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为疗情志之法。汪悦治疗产后痹主张“心身同治”,不可忽视情志因素的关键作用。基于妇人产后性情多郁易变的特点,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适当辅以心理安慰和疏导,嘱其转移注意力[42]。曹炜亦持情志因素伴随产后痹发病全过程的观点,认为在规律服药的同时需注意“三分病,七分养”,给予患者细致的心理关怀也是产后痹治疗中的重要环节[5]。

2.5 产后风的预防“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具有超前的指导性。产后风病情繁杂、症状疼痛显著、迁延难愈,因此在疾病预防方面,比起药物治疗产后风更为重要。翟凤霞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 宣扬不仅要治未病还要防复发,提倡对该病的治疗需在各个节点提前干预,有利患者康复[43]。哈孝廉根据产后身痛患者“多虚多瘀寒多”的病机特点,强调应注重此病的预防调摄:时嘱患者勿过劳累,饮食宜软易消化,勿食生冷辛辣之品,可适当进补,平日注意保暖防寒,以防疾病发生[44]。韩小飞等[45]亦强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产妇配合季节气候变化应做到慎起居、避邪有方,忌卧潮湿寒凉之地,勿过热汗后贪凉吹电扇、空调、饮冷等受风寒水湿邪气,浴后避风;同时保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3 展望

中医学治疗产后风强调辨证论治、内外施治,其方式灵活多样。此病患者多为哺乳期女性,对口服西药有一定抵触心理,因此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具有安全稳定的独到优势。但从中也应审视中医学诊治此病的不足之处,结合此次综述,主要不足有:①中医学诊疗方案多集中于中医内外治疗。一般产后患者感邪畏风、疼痛难移,或因哺育婴儿不便外出,无法及时就医诊治。所以,对女子及其家属进行产前分娩及健康知识的全面普及有其必要性,也符合中医“治未病”原则;其次,对于女性患者的疾病康复,医生和家属可给予一定的情志疏导,用轻松愉悦的氛围影响患者,减轻患者痛苦。②中医学治疗产后风的古代医书典籍颇多,然而现代医家学者对于产后风的研究多停留在临床实践层面,有关产后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深层次剖析的理论专著较少,期待在今后的研究进程中医家学者能够在理论结构方面进行更加完善的深化。③目前中医治疗产后风还多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这一领域,对于产后风的机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可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开展系统的动物研究实验,更好地完善产后风的防治。

猜你喜欢

营卫情志妇人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犬人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
犬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