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隐性导学策略

2023-01-03张霞

教育界·A 2022年31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策略

【摘要】文章从将数学问题融入数学情境、丰富学生数学体验、增进数学交流、发掘数学思想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隐性导学的教学策略,以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学。

【关键词】数学学习;隐性导学;策略

隐性导学,是指教师将教学意图隐藏起来,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教学方式。当下,众多教师已达成共识,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隐性导学开展教学,顺学而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把数学问题融入数学情境

把数学问题融入数学情境,简单来说就是在现实场景中加入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提出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

数学情境的构成主要有三种元素。一是数学问题,它既是数学情境的内核,也是思维内容和思维对象的反映;二是背景材料,它既是数学情境的外壳,也是生成数学问题的载体,又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脚手架”;三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它既是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动机,也是选择、组织和呈现背景材料的依据。通常情况下,数学情境需要达到“四个应当”。一是应当是引向数学实质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情境的核心,数学情境中隐藏着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是否合情、合境和合理,并非看外在是不是精美,也并非看有没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引向数学的实质。二是应当是学生能够理解的。数学情境的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学生熟悉的情景方能成为数学情境,并为教学所用。教师要将数学问题融入数学情境中,把学生原有知识和相关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三是应当是符合学生认知的。学生对数学情境的印象、感觉和认识,最能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见识自然比较少,而且阅历不丰富,一些新奇的事物很容易吸引他们。因此,数学情境不仅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相符,也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四是应当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数学教师。对此,教师不但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而且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方式,精心创设数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數学情境的作用发挥至极致,把数学问题融入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领略数学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有例可援、有迹可循、有径可达。数学情境犹如学生学习数学的跳板,学生借助数学情境的中介作用,便可发现数学问题,与数学接近,融入并触碰数学,深入探究数学。

例如,在“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活动课中,教师可以选用一张简单的长方形纸条,将数学的本质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教师出示长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面,四条边。”接着,教师把长方形纸条首尾相连,追问学生:“现在长方形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神奇:“原来的长方形只有两个面和四条边,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两个面、两条边。”然后,教师把长方形纸条的一端旋转180度,与长方形的另一端首尾相连,形成莫比乌斯圈,再追问学生:“几个面?几条边?”学生发现,长方形纸条变成只有一个面、一条边。如此变魔术似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一张简简单单的长方形纸条,一次又一次地“变魔术”,一句又一句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在教学情境中展现了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

显而易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生硬地加入问题,而需要思考问题的本质,巧妙地创设数学情境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接触数学的同时,了解数学的真正内涵,同时发挥数学情境的引导作用[1]。

二、丰富学生数学体验

数学体验并非只是学生动手操作或做数学游戏,而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参与,获得数学事实、数学经验、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的亲身经历。新的教育观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离不开体验,并明确指出,情境是体验的起点,建构是体验的目标。

给学生一片天空,学生能自己去飞翔;给学生一些机会,学生能自己去体验。只有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能沉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内化为学生的本领、能力、素质。对于数学体验,通常情况下,教师应努力做到“三要”:一要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二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深度体验;三要拓展延伸知识,让学生多元体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学生想的往往比教师教的更重要。所以在教学实际中,隐性导学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唤醒学生的数学思想,激活学生原有的数学经验。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总是弄混面积和周长的公式。对此,不少教师总认为问题出在学生身上,其实不然。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规律、认知水平考虑,弄混面积和周长的公式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周长在空间形态中属于一维空间,它是一条线;而面积在空间形态中属于二维空间,它是一个面。对学生的感知来说,周长是强刺激源,面积是弱刺激源。加之学生对面积概念、公式的概念形式和心理意向的形成,与周长相比要复杂很多。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历四个步骤。第一步,描一描、涂一涂。描一描长方形的周长,涂一涂长方形的面积,尤其是让学生通过涂一涂,建立“面”的概念。第二步,摆一摆、画一画。特别是把一些小正方形拼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周长、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第三步,比一比。引导学生对比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单位等,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区别。第四步,用一用。引导学生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助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犹如一名引导者,在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数学理解方面,发挥隐性导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增进数学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生生交流、师生交往和互动生成的过程。没有交流,就不是数学;没有交往,就不是教学;没有互动,就不是课堂。交流、交往和互动,意味着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和相互构建,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成为课堂最大的赢家,获取最大的收益。对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交流、交往和互动的场景,搭建交流、交往和互动的平台,让数学教学的精彩在交流、交往和互动中得到

升华[2]。

水本无华,但相互激荡就会产生波浪;石本无火,相撞在一起就会产生火花。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能让学生冲破各种束缚,从思维定式中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隐性导学,教师的引导应“四两拨千斤”,要逐渐熔炼,把握时机,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从容的互动和交流,生成师生、生生之间共同的智慧,助推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光华小区有4栋住宅楼,每栋住宅楼是12层,每层有16套住宅,光华小区一共有多少套住宅?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的交流展示中,提出了三种解法:解法一是4×12×16=768(套);解法二是4×(12×16)=768(套);解法三是4×16×12=768(套)。对于解法一和解法二,学生都能很快说出解题思路,而对于解法三,学生思来想去,寻找理由,最后学生们纷纷摇头,觉得解法三虽然也能求出768套,但解题思路不可取。对此,笔者请提出解法三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解法三的学生说:“老师,在拆迁时,我家的房子是平移的。我想,也可以把光华小区的4栋住宅楼移动到一起,成为一层后,每层就是4×16=64(套)。因为都是12层,所以一共有64×12=768(套)。”全体学生对解法三的倾听和接纳,对解法三的期待和包容,让解法三成了“别样的美丽”“别样的精彩”。

由此可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通过数学交流来实现。数学交流既是数学教学的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手段。对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想方设法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数学交流,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碰撞的火花。

四、发掘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又是对数学规律的认识,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更是数学的灵魂。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就是不断积累感性认识的过程,当积累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上升为数学思想。如果将数学看成是一块一块的砖头,那么施工手段就相当于数学方法,高楼就是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等。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有四个主要理由:一是这些数学思想包含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二是这些数学思想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小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是小学阶段有较多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分析、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四是学生掌握这些数学思想,能够为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发掘数学思想,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后进行反思,总结和归纳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将其提炼上升为数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作用,发挥数学思想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

隐性导学可帮助学生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数学思想,形成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向数学思维的更深远处漫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发掘数学思想。尤其是当学生冒出了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思考活动,让学习变得更具体、有效[3]。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动手操作,推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在学生找到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借助填空题让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设计了如下填空题:在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圆柱体“摇身一变”,变成了( ),圆柱体的底面变成了( ),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变成了( ),圆柱体的高变成了( )。如果把圆柱体变成的长方体横着擺放,长方体的长相当于( ),长方体的宽相当于( )。题目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手眼一起动,手脑一起动,去观察、对比、思考,在观察中感知知识,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在比较中归纳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回顾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有利于学生捕捉、发掘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

简单来说,在数学教学中,隐性导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牵—扶—放”,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变“依赖”为“独立”,变“厌学”为“好学”。

【参考文献】

[1]黄法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17):78-80.

[2]颜增水.数学导学稿:教师与学生的法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125.

[3]朱玉梅.实施问题导学,建构高效课堂:“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7(03):186.

作者简介:张霞(1983—),女,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郑甸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