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糖尿病科普教育浅析

2023-01-03范多艳

甘肃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普糖尿病患者

范多艳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肃 临夏7311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一段时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该纲要以显著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渐强烈,但不少居民对健康知识知道的较少,吸烟、酗酒、以车代步、饮食不合理等不良生活方式较多,健康问题越发突出,从而导致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新变化,糖尿病患病率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糖尿病前期发病程度增加更加明显[1]。2011~2021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由9 000 万增至1.4 亿,增加幅度为56%;2021 年,全国有1.7 亿左右的成年人伴有糖耐量受损[2]。糖尿病已影响到健康中国的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糖尿病的发病主要与家族遗传、妊娠次数、体重指数、血糖水平相关。发病年龄、尿素含量、食盐量较多、糖类摄入量、三头肌皮褶厚度、胰岛素水平与糖尿病发病有关[3]。深入实施糖尿病科普教育,积极遏制糖尿病的蔓延,从而有效促进全民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从糖尿病科普教育现状、内容及措施等方面作了一些分析和探索。

1 糖尿病科普教育现状

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科普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糖尿病科普教育组织,糖尿病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等比较单一[4]。以往糖尿病的科普教育一般由医护工作者拟定教育内容,通过设置宣传橱窗、发放科普教育手册、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向患者传递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这种科普教育模式缺乏交流互动,患者及家属缺少主动参与,医护人员主要通过口头宣教告知患者糖尿病基本知识,针对性不够强,尤其是社区和出院后患者的科普教育不能及时跟进,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比较被动[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糖尿病科普教育普及人群更多,科普范围更广,手段措施更好,如通过视图对话形式,增强患者个人管理意识和生活水准;借助仿真食物模型,使患者直观感受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利用胰岛素访谈手段,让患者纠正错误认识,科学使用胰岛素;体验并发症模拟工具,使患者切身感受糖尿病并发症的不适感,自觉预防并发症[6]。糖尿病科普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延长寿命,控制并发症,还能减轻经济负担。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糖尿病高危及前期人群是开展糖尿病科普的主要对象,其中应该以患者为重点对象。对不同人群实施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科普教育,要按照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疾病性质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式,做到因人而异,重点做好糖尿病病因、分型、并发症、预防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系统科普教育,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水平[7]。在糖尿病科普教育中,应积极提倡坚持运动、膳食合理、选用药物等措施干预,及时控制糖尿病相关因素,从而减少并遏制其患病风险[5]。

2 糖尿病科普教育的内容

糖尿病科普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深入普及糖尿病知识,满足大多数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治疗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解决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生活无节制、自我护理能力偏低、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较差等突出问题,走出药物治疗即可痊愈或无须治疗即可自愈等认识误区,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8]。

2.1 糖尿病预防 糖尿病主要由家族遗传、不良环境及个人习惯等因素造成。人们生存的环境、人类的社会文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每天都在发生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身心压力不断加大,以车代步运动减少,暴饮暴食等不合理膳食,环境污染,老龄人口增多等变化,使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提前预防,有目的地开展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活动,从而唤起社会大众重视。从自身做起,从小入手,每天保持愉快心情,热爱生活,增强体魄,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们重视健康,有规律地生活,注重早期干预,控制危险因素,有效预防疾病。

2.2 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分为四类,即I 型、Ⅱ型、其他特殊类型、妊娠期糖尿病[9]。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类型糖尿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不同糖尿病群体得到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有效控制该病的发展。

2.3 糖尿病诊断 按照我国发布的DM 诊断标准[3],即:DM 症状+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葡萄糖负荷后2 小时血糖水平≥11.1 mmol/L,达到上述标准之一即可诊断为DM。各国糖尿病协会决定接受使用WHO 2019 年发布的HbA1c 检测诊断DM 标准[10]。通过普及糖尿病诊断知识的教育,实现诊断明确,无病早防、减少糖尿病发生,有病早治,控制糖尿病蔓延。

2.4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对身体的严重危害主要在其并发症上,糖尿病并发症会使心、脑、肾、血管、眼底及神经组织等发生慢性病变。由于突然停药、饮食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并发症时有些患者比较消极悲观,给糖尿病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护理,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效果[8]。通过科普糖尿病的危害,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内容,使患者认到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应建立规律饮食、健康生活的理念,“管好嘴,迈开腿”,注意饮食、适当锻炼、合理药物治疗,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2.5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注重综合施治,坚持早期、综合、长期、积极及个体化基本原则。糖尿病治疗必须坚持五大治疗,即:健康教育、病情监测、饮食疗法、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获得糖尿病科普知识,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正确应用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效改进以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摆脱糖尿病带来的不良影响,切实增强战胜糖尿病的决心。检测血糖变化是糖尿病病情观察、控制疾病的技术手段,教会患者能够自测血糖,学会分析检测结果,为有效控制病情提供参考依据。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特别重要,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遵循医嘱,做到正确饮食,应长期坚持健康饮食、合理膳食。糖尿病的五大措施中,合理运动贵在坚持,运动干预可以起到改善胰岛素的敏感作用,促进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药物的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患者应当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类型,按照病情轻重合理选择药物。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极易发生药物副作用,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疗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药物干预,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疗效[8]。通过糖尿病“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科普教育,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进一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演变,有效干预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 糖尿病科普教育措施

糖尿病科普教育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环节之一[11]。应通过多行业参与、多方式融合,广泛组织开展糖尿病科普教育宣传,普及糖尿病预防、诊断、危害及治疗等内容,使大众尤其是患者知晓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治疗药物及监测病情的必要性和注意要点。早期干预,群防群控,多措并举,从而实现降低糖尿病患者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

3.1 借助媒体网络平台,提高糖尿病科普教育普及率应用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短信、广播电视、车载视频等大众传媒已成为一种热门的交流信息平台,具有速度传播快、范围覆盖广、使用灵活便捷的特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传输方式,为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和科普教育模式[6]。如利用互联网程序,不仅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还能为医生和患者交流提供方便,患者及家属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微信等平台获得糖尿病相关科普知识[5]。“互联网+”慢病管理可以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科普信息,使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自己能够合理控制血糖。通过该平台医护人员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监测结果和用药进行指导,随时掌握病情状况[6]。通过媒体网络多方式、多渠道、广领域、全方位地开展糖尿病科普教育,促使大众自觉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使糖尿病科普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大大提高糖尿病科普教育普及率。

3.2 加强自我管理、提高糖尿病科普教育的精准度由于目前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对于医院外的广大糖尿病患者难以提供跟踪治疗和精准服务,因此,非常需要广大患者加强自我综合管理。如实施医疗管理,让患者长期按照医嘱服药,严格执行合理饮食;实施行为管理,让患者多运动、不吸烟、少喝酒,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情绪管理,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带来的危害,消除消极情绪,摆正心态,始终保持乐观情绪[6]。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在长期治疗中部分患者会不自觉的出现糖尿病科普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这可能与没有闲暇时间、未能及时掌握科普活动信息、对科普内容缺乏兴趣、专业医生现场义诊较少等多种原因有关。因此,糖尿病科普教育的形式、途径、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都要按照糖尿病科普对象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加强自我管理,实施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从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科普教育的精准度。

3.3 区别不同人群,提高糖尿病科普教育的有效性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糖尿病科普教育的对象以患者为主体,同时还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一是针对患者的科普教育。患者接受糖尿病科普教育后,对疾病的消极焦虑情绪明显减少,个人管理糖尿病水平得到加强。二是针对患者同伴的科普教育。同伴教育是科普教育另外的有效途径之一,患者和同伴间的病情交流和沟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患者更容易接受,有类似经历并有糖尿病控制经验的病友的支持和帮助,有利于增强老年人自我管理意识[5]。在老年糖尿病管理中,进行同伴教育有助于提高糖尿病科普教育的效果,可减轻患者的悲观情绪,促进了疾病康复。针对糖尿病患者家属的科普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动员家属积极参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照顾和护理,可提高家属的照料水平以及配合程度,可起到全程监督患者按照医生的嘱咐执行医嘱,将患者的疾病信息第一时间和医生沟通,并能鼓励患者出院后主动自我管理控制病情进展,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提高了疾病治疗的信心[11]。三是针对社区医务人员的科普教育。社区是慢性疾病管理的主阵地,医护人员是社区糖尿病科普教育的主力军[11]。在对社区医护人员根据职称、学历、年龄等不同情况开展糖尿病规范化、个性化培训,规范糖尿病治疗,促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健康发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管辖社区糖尿病患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护人员开展预约式门诊教育、小组座谈教育、知识讲座、现场义诊、居家上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糖尿病科普活动[11],现场释疑解惑,教育引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学会家庭护理小窍门,使广大群众了解、关注、预防、治疗糖尿病,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四是针对社会层面的科普教育。社会层面的科普教育主要是除糖尿病患者之外民众的教育,达到未病先防、自我保健的目的。在管理好患者的同时,坚持管理中心前移,预防在先,加强对亚健康人群和一般人群糖尿病防控知识的科普教育[8]。

3.4 突出关键因素,提高糖尿病科普教育的多样性开展糖尿病科普教育,需要多行业参与、多方式融合,抓住关键,多措并举,确保科普教育实效。聚焦糖尿病科普对象,突出糖尿病患者教育;聚焦糖尿病科普形势,突出互联网应用;聚焦糖尿病科普内容,突出“五驾马车”措施治疗;聚焦糖尿病科普组织,突出医护人员实施。糖尿病科普教育只有通过秉持系统思维理念,遵循灵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原则,突出关键因素,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4 小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患者和死亡的不断增加,给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威胁,也给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带来了重大挑战。通过大力开展糖尿病科普教育,让人们树立科学的保健观念,防微杜渐,预防为主,科学施治,实现从医院到家庭、从家庭到社区、从社区到社会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良好局面,提升全国人民健康水平,进而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更突出的贡献,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落实。

猜你喜欢

科普糖尿病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糖尿病知识问答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