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本科阶段如何学习《伤寒论》

2023-01-02李永亮唐振宇张亚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方条文伤寒论

李永亮,唐振宇,张亚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伤寒论》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会面临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学习内容枯燥、文字太过深奥难懂,缺乏好的学习方法等问题。笔者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多年,颇有体会,下面就如何学好《伤寒论》谈几点看法。

1 明确《伤寒论》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

要学好《伤寒论》,首先要明白《伤寒论》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高等中医药院校现行的《伤寒论》教材是由王庆国、周春祥两位教授所编著的《伤寒论选读》,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说明中提到《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因而是历代中医教育的核心[1]。笔者觉得“核心”这个词用得好,《伤寒论》的学习应当是本科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

从中医学的历史来看,自《伤寒论》问世之后,历朝历代都把《伤寒论》作为医学教育、医学考试的核心课程之一。如宋代太医学的分科规定“内方脉科兼习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明清时期还专门设立“伤寒科”,把《伤寒论》作为必修课程之一,而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更是作为后世的医学教材应用了一百多年,其中专门设置有“伤寒心法要诀”一篇。

《伤寒论》是一门中医学临床基础课程,在中医学的学习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明白《伤寒论》在中医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伤寒论》的学习,可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学好《伤寒论》,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培养中医思维、辨证论治思想。另外,精研《伤寒论》也是提升临床诊治能力的不二法门。故要明确《伤寒论》在中医学学习中的核心地位。

2 明确《伤寒论》学习的核心内容

明确了《伤寒论》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下一步就是要准确把握《伤寒论》的学习内容。现行的《伤寒论》版本主要是在宋本《伤寒论》的基础上,经后世学者校注整理而成。比较公认的《伤寒论》版本是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刘渡舟、郝万山、钱超尘等几位教授校注整理的《伤寒论》。该书分十卷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共一百一十二方。

在《伤寒论》的主体内容中,第一至第四篇是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这四篇俗称前四篇,一般在本科阶段不要求掌握。从第五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第十四篇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这十篇称为中十篇,这是本科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伤寒论》中最精华的部分,常说的六经辨证的内容就在这十篇之中。从第十五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到第二十二篇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这八篇称为后八篇,也叫可与不可诸篇,在本科阶段也不要求掌握。

现行的十四五规划教材的主体内容就是对中十篇的内容进行的重新编排。按照六经病脉证并治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分别是六经的概说、六经纲要、六经的本证、六经的兼变证、六经的类似证、六经病欲解时等内容;另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和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脉证并治两篇内容。总体来说,学习《伤寒论》教材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一要掌握六经辨证的体系;二是要掌握一百一十二首方剂的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病机特点、药物配伍规律及加减变化、煎服方法等;三是掌握重点条文的释义及临床应用,如六经病的提纲条文、含有方药的条文等。

3 掌握学习《伤寒论》的正确学习方法

3.1 弄通各个重点条文 学懂弄通《伤寒论》的条文,是学习《伤寒论》的第一步。在《伤寒论》中十篇中,一共有三百九十八条条文,这些条文大多数属于言简意赅、含义较为深奥的条文。只看字面意思,难以掌握《伤寒论》的实质内容。而且,由于汉代与现代的语言习惯、写作方式的不同,以及仲景所在河南南阳的方言的影响,导致《伤寒论》对各种症状、脉象的描述与现在的白话文相距甚远;加之该书流传千年,难免有错漏之处,如果不去深入学习,是难以对其条文进行深刻理解的。比如,第176条说:“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2]仅看字面意思,我们不禁会迷茫。众所周知,白虎汤是一个清热剂,主要用来清气分的热邪而设,而脉浮一般代表有表证,滑脉一般主痰饮。就单单从脉象来说,《伤寒论》中所述的脉象与我们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象主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表有热当以解表剂,里有寒更不能用白虎汤。若深入探究宋臣林亿等人的注解,则“表有热、里有寒”之意自明,当作“表有热、里有热”理解。因此,学懂弄通条文的深入内涵是我们学好《伤寒论》的第一步。

关于《伤寒论》条文的学习,笔者认为刘渡舟先生等著的《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语译》是两部比较好的参考书。这两部书是20 世纪80 年代,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钱超尘等专家以宋本《伤寒论》为底本整理编写而成,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伤寒论》的原貌。其中,《伤寒论校注》部分是针对《伤寒论》条文的校勘和注释。对《伤寒论》各个条文中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注解,比较适宜于本科阶段的学习。而《伤寒论语译》一书,则是对《伤寒论》的白话解,其中还包含对部分难以理解词语的注释,是本科阶段学习《伤寒论》的一本入门著作。另外,观看中医名家讲解《伤寒论》的网络视频示范课也是学习理解条文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陈明两位教授讲授《伤寒论》的网络视频示范课对于初学者学习《伤寒论》有比较好的帮助。郝万山教授讲课的特点是语言生动幽默、通俗易懂,条分缕析地把条文讲得比较透彻;而陈明教授的讲课视频更加贴合临床实用,可以作为提高阶段的学习。

3.2 熟读背诵条文 历代名医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背诵条文。很多学生喜欢看书,而不是读书背诵。这其中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本科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记忆力好的时期,当熟读背诵条文,为学好《伤寒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通过梳理,认为《伤寒论》中十篇的三百九十八条条文中,应该掌握的条文有以下几类:一是六经病的提纲性的条文,是必须要背诵的。因为六经病的提纲是该病的纲领,是日后辨别这一类疾病的依据,因此是必背条文。如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通过该条文就可以知道太阳病的脉象为浮脉,主要表现就是头项强痛、恶寒。在临证中出现这类症状时候就可以很容易地联想到太阳病。其次是带有方剂的条文。这些条文也是《伤寒论》学习的重点。学习《伤寒论》的目的是为了今后的中医临床工作打基础,而临床上如何开好一个方,如何去选方用药,都需要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3]何况《伤寒论》中的方剂绝大部分都是后世一些方剂的祖方,也是经过几千年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剂,因此对于这些条文,在本科阶段是要求重点背诵的。另外,还有一些鉴别诊断性的条文和使用禁忌的条文,也是要求重点背诵的内容。这些条文是我们日后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能不能用这个方、这些法,这些条文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学习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加减运用 《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方被称为经方,在后世的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仍有众多的医家在临床运用经方来治疗各种疾病,我们称之为“经方派”。学懂弄通《伤寒论》中的方剂及其配伍规律、加减运用是本科阶段学习《伤寒论》的较高要求。那么应当学习那些方面的内容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掌握方剂的药物组成。经方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的特点,大部分的方剂药物都在7 味以内。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应熟练掌握《伤寒论》中以下方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栀子豉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猪苓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大承气汤,麻子仁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吴茱萸汤,共计38首。这些方都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些方剂,在本科阶段应牢固掌握以上方剂的药物组成。

其次,要掌握这些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剂量比例、炮制方法、煎煮方法等。经方的配伍和剂量比例是经方发挥疗效的奥秘之所在,往往一味药物的增减或者剂量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药效改变。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和石膏之间的配伍比例是该方发挥疗效的核心。在原方中,麻黄用四两、石膏生用半斤,主要是以生石膏之大辛大寒来清肺热,配以麻黄来平喘。若将麻黄和石膏的比例改变了,石膏用少了,则起不到清热平喘的效果。同时,若石膏煅用,不但起不到清热平喘之功,反而会收敛邪气,更加加重病情。因此经方的药物配伍规律、剂量的比例、炮制方法、煎煮方法都是需要掌握的。

另外,在方剂的学习方面,笔者比较推崇背诵清代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陈修园把《伤寒论》中的方剂编成歌诀的形式以供后世学习,可以说是对《伤寒论》的一大重要贡献。相比现代方剂学教材中的方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中的方歌具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便于掌握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的特点。以桂枝汤为例,长沙方歌括是这样记载的:“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我们只要背会这个方歌,很快就可以掌握桂枝汤的适应证是项强、头痛、汗出恶风,药物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主要功用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服药后要喝热稀粥。短短28 个字把桂枝汤的组成、剂量、功用、服药方法讲得明明白白。故笔者认为背诵《长沙方歌括》是掌握《伤寒论》方剂一种比较好的便捷的学习方法。

3.4 重点掌握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掌握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在本科阶段学习中的又一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之一。六经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三阴三阳病。下面分别就六经病的内容作一简要的说明。

太阳病主要分为太阳本证、太阳变证、太阳类似证。太阳本证又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有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类证、伤寒表实证的麻黄汤类证和表郁轻证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阳腑证包含了蓄水的五苓散证和蓄血的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等证。太阳变证分热证、虚证、结胸证、脏结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太阳类似证主要是十枣汤证和瓜蒂散证。

阳明病主要分为阳明病本证和阳明病变证。阳明病本证分阳明热证的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和猪苓汤证;阳明实证的三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和蜜煎导法及猪胆汁导法证;阳明寒证和虚证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变证分湿热发黄证的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及寒湿发黄证。同时,还有血热证的衄血证和蓄血证。

少阳病分少阳病本证的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兼变证的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等。

太阴病主要分太阴病本证的四逆汤类证和太阴病兼变证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证,以及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分少阴病本证和少阴病兼变证。少阴病本证分少阴寒化的四逆汤类证和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证。同时,还有少阴阳郁的四逆散证。少阴病兼变证分兼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类证和兼实的少阴三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伤津动血证。另外,少阴还有咽痛证,包含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证等。

厥阴病分厥阴病本证、厥热胜复证、厥逆证、呕哕下利证等。其中厥阴病本证,包含寒热错杂的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厥阴寒证的当归四逆汤证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厥阴热证的白头翁汤证。厥逆证包括热厥的白虎汤证、寒厥的四逆汤证、痰厥的瓜蒂散证、水厥的茯苓甘草汤证。同时,厥阴病还设呕哕下利证。

六经辨证的内容非常复杂,单单靠死记硬背条文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深刻理解条文、掌握方证的基础上,如果能够采用图表式记忆法,对于深入掌握六经辨证的精髓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图表式的记忆方式具有一目了然,便于对比不同的方、证之间的异同,对于掌握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学习历代伤寒名家名著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研究的成果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应该重点阅读以下几部著作。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清代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清代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清代柯琴的《伤寒来苏集》、清代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民国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等。

在以上众多著作中,笔者认为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一部非常实用的参考书。该书以类方的形式把《伤寒论》的方剂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杂法方共十二类,并附以徐大椿自己对《伤寒论》的见解,是本科阶段学习《伤寒论》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后世刘渡舟教授在该书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次,名为《新编伤寒论类方》,也可以参考学习。美中不足的是该书缺少了条文,并且书中所附的方歌,比起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又缺少了剂量等。笔者认为,方歌背诵可改用《长沙方歌括》。

另外,《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来苏集》三部著作,是对《伤寒论》中的条文详细的注释,可以作为本科学习《伤寒论》提升阶段的阅读书目。而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则是一部较好的经方临床医案讲解著作。该书由曹颖甫的门人姜佐景整理而成,主要记载了92则详细的经方医案,并结合《伤寒论》的条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是本科阶段学习《伤寒论》的又一部非常实用的著作,且该书与临床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激发学习《伤寒论》的兴趣。

3.6 跟名师,多临床,增见识 《伤寒论》本为中医临床而设,要学好《伤寒论》离不开临床实践。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自古以来就是学好《伤寒论》的不二法门。因此,要想学好《伤寒论》,首先,离不开名师指导,离不开临床实践。一名优秀的临床指导老师对于学生学好《伤寒论》有非常大的帮助。20 世纪70 年代,刘渡舟教授在授徒时曾遇一群体性中毒事件,患者多以发热、胸痛、胸闷、憋气、呕吐为主症。当时,一众学生都在思索究竟运用哪些中药能够解毒,最后都是一筹莫展,于是就去请教刘教授。刘教授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于是众生豁然开朗,最后以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好了这些群体性中毒患者。故学生在学习阶段要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向老师进行请教,甚至要拜名师学习。

其次,要多临证,增见识。在本科学习阶段,要在课余时间多去临床进行跟诊。在临床跟诊的过程中,要多思多想。看诊时,要自己先独立去进行辨证,思考要开什么方,然后再看老师是如何辨证的,如何开方用药的,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如何,做好患者的后期随访,这样对于提高临床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不仅要学习有效的病例,也要善于去总结无效的或者效果不明显的病例,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然后再结合所学的理论来印证《伤寒论》中的理论和方证,才能真正把《伤寒论》学好。

4 小 结

《伤寒论》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笔者在《伤寒论》学习、教学和临床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还要与《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的内容相互参照学习。尤其是《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要结合起来学习。同时,《黄帝内经》的理论对我们学习《伤寒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瓜蒂散催吐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大承气汤泻下源于“其下者,引而竭之”的理论。此外,要熟谙药性,深入学习《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伤寒论》常用药物的功用主治,如此才是学好《伤寒论》、学好中医的正确方法。

猜你喜欢

经方条文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