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认知力的策略探讨

2023-01-02介小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素养

介小翠

(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0 引言

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与工作岗位,良好的认知与素养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质量。在高职教学期间,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与思维能力,适应和习惯社会规则、现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合理应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综合素养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建设者。

1 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认知力的重要性意义

社会认知是一种相对抽象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对于个体来说,通过结合个体经验推测和判断外界信息,并做出相对应合适的反应,是保障个体在社会体系内容良好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与能力练习获得社会认知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正确认知自身的情绪、想法、思维意识和其他形式的内外在特征,进而通过对他人或外界事物的正确推测与判断,驾驭自身或者合理应对外界环境[1]。

明确素质教育时期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重视对课程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是当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社会认知力的重要教学目标与方向。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提升自身社会认知力与知识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够让自己了解有关道德、法治、心理健康以及国情等知识内容,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素养,也能够通过塑造自身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想法,学习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态度和思想观念[2];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授课教师和教育从业者来说,学生的成长需要坚定扎实的基础与思维认知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意识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认知上,在高职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构建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能力素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课程教学效果,也能够在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意识、完备的道德素养与心理特质的过程中,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继承者。

2 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以及对高职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的思考

2.1 高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目前,素质化教育发展时期,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先行等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各个阶段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已经初见成效。但是,高职道德与法治课并不仅仅是教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与品质素养,也要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与社会认知。就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形势来看,现在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政策的推陈出新,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时期对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局限性,但学生作为家庭与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实际的生活阅历与活动范围基本都是学校和家庭,对于社会的不了解可能是大部分高职学生都现存的学习与发展问题。其中,过于理想化或者悲观的想法态度可能早就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而很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或者被家长要求学习专业技能,也是为了将来步入社会能够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对此,犹如“白纸”一般的高职学生,不仅极度需要在学校学成一身“技能”,也需要教师为其“配备”相应的认知。其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关注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塑造,引导学生们在构建良好思维意识与社会认知观念的过程中,学习正确掌控自身情绪、想法、行为意识手段措施,了解自我,判断感受外界的规则约束与文化传统,适应社会,能够在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知识技能,学会正确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目标、有能力的全面型人才[3]。而不是单纯为了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目标,或者机械完成试卷或者习题的“学者”,家长或老师眼中的“孩子”,进而将有限或无限的知识和自我封印在躯壳内,在未来就业、创业发展中缺乏自我定位和社会适应能力,找不到未来发展的出路。

2.2 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方向

准备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对于社会外界和学习发展的认知都局限于教师、家长的讲述与课本,了解和认知想法会相对片面,没有清晰明确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思维意识。但也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对未来和一些充满了好奇心,具备更多的激情和探索欲望,容易被塑造成勇于上进、不畏困难的品格素养[4]。对此,探寻出适合学生了解社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方向,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才能够从思想上、情感意识上以及能力素养上,全方位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以及其他核心素养,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目前,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素养的教学方向有很多,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认知力作为一种高效且效果突出的教学策略与措施,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快速了解自我和外界,也能够通过干预学生的想法和行为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意识。但是,长期成长在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想要正确引导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认知,也需要循序渐进,避免太多的信息和内容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和负担,或者过于刻板的教学态度约束和干预学生的想法,限制和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意识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为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从课程教学、教学手段或者提升学生社会认知几个方向出发,引导学生展开对自我和社会的积极探索,能够在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成长发展需求的同时,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认知和思想价值观念[5]。

3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认知力的策略措施

3.1 以学生为中心,打造系统培养计划

认知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人为本开展课程教学,构建学生扎实的文化知识体系和思想意识,能够最大化发挥教育效用。首先,分析判断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水平与个性化差异,设计不同形式与难度类型的课程教学计划,满足学生们的差异性需求以及认知能力成长需求,能够保障培养学生社会认知力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其次,挖掘课本中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认知力的素材与内容,整理课程教学策略与手段措施,利用合适的课内外教学素材,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梳理课程知识重点,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社会现状,熟悉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认知思维与观念。

比如,结合思维导图讲解课程知识重点,以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比较常见的社会热点话题为中心,以课本上知识内容为引导,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认知角度与学习思路,分析、判断热点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社会现状以及现存问题等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在不断增加社会阅历与认知判断能力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判别能力与问题处理、实践素养[6]。或者,直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学习经验与想法,提出自己对社会问题与现象的思考。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想法与表现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体会和认识到社会中现存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其中存在的原因和矛盾点等形式,都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们的推测与判断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积累课程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知力的存在与必要性,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在此期间,学生作为教师开展教学计划,培养社会认知能力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及学习感悟,构建学生正确的学习思维观念与认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素养能力,也能够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措施,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观念与想法,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构建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核心素养品格。

3.2 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培养认知力素材

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指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社会认知力的内容,能够在梳理课程知识重点,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形成良好的认知与学习思维观念。比如:教学内容有关于“理性消费”知识和内容的讲解,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维意识。在深度挖掘课本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贷、网贷”等社会热点新闻与案例,教导学生超前消费、享乐主义对人们生活发展的影响,同时,可以结合西方国家整体的国民情况,以史为鉴,引导学生重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意义。

另外,为了进一步挖掘提升和培养学生社会认知力的素材,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延伸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搜集一些资料信息,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学习印象和想法的过程中,判断网络上存在的复杂信息内容,并通过在课堂或线上的互动交流,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则可以在了解学生具体想法和困惑后,针对性做出答疑解惑,构建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体系与认知想法。当然,面对部分学生比较懈怠,或者过于乐观,不愿意接触社会阴暗面的态度,教师也要表示支持和包容,可以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并积极增加一些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形式与成长体验中,收获良好的品格素养与认知能力[7]。

3.3 以活动为引申,锻炼实践素养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活动与设计,增加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历程,也能够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首先,确立课程教学形式与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如“保护地球母亲”环保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期间,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辩论、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依托院校现有的融媒体平台或校园网宣发一些优秀学生的演讲稿、艺术作品和创意,让更多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义。另外,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当地的相关部门或者组织机构,一同开展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实地地了解到环境保护的不易和为地球做出微薄贡献的成就感;

其次,细化教学设计与活动安排。清晰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主题流程,丰富的实践参与形式,能够让学生清晰了解需要配合教师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快速投入到活动实践中。比如,一些课上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强化互动教学的占比,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自准备或者教师安排的课业任务。开放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部署形式,不约束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班级学生的组织和配合下,学生不仅能够体会主题活动中主题内容的核心意义,也能够体会未来就业发展中组织内部成员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另外,一些课下或者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不仅可以选择在校园内部完成,也可以组织、带领学生们一同参观当地的文化纪念馆、地标建筑和工厂。其中,参观和参与工厂实践活动,是很多学生们比较好奇和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利用院校本身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真实的工作场景,也可以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采用VR虚拟仿真技术或者实训设备带领学生一同体验真实工作环境。

最后,在活动结束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和自主整理的实践报告,一同探讨和分析各自的学习成长与进步,有收获和想法的学生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向教师或同学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教师也可以积极征集学生们的意见和想法,让学生们在不断参与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汇总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受。合适的实践与锻炼机会,能够在拓展学生认知和阅历的同时,积累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实践锻炼,也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认知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需要循序渐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在课程教学设计阶段,结合课本教材以及课程教学任务目标,以学生本身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素养差异为参照,设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教学任务,以及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措施,能够在最大化发挥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素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