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葡萄虫害的主要类型和防治技术

2022-12-31周玉娥

种子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枝蔓葡萄园越冬

周玉娥

(固镇县新马桥镇林业站,安徽 蚌埠 233704)

葡萄是人们日常喜爱的水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葡萄的需求量明显增多。葡萄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虫害,影响葡萄的品质和产量,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虫害的防治工作非常关键。

1 葡萄叶蝉

1.1 为害症状

叶蝉是我国葡萄产区的害虫之一,对葡萄的危害较大,经常混合发生,除葡萄之外,还会为害桃、山楂、梨等果树。叶蝉在葡萄整个生长周期都存在危害,其成虫和若虫的危害较大,会吸食叶片汁液。一般从树木的内膛部和枝蔓中下部位开始为害,之后逐渐向外扩散。被害部位的叶片正面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随着病情的扩散,小斑点逐渐密集,造成叶片凋落。一旦虫口密度扩大,整个叶片变为灰白色,失去水分变干枯,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树体的养分吸收能力下降,果穗不能正常生长,果实极易萎蔫和脱落,直接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该类害虫会造成枝蔓生长衰弱,影响葡萄长势。葡萄叶蝉在为害的过程中会排泄蜜露,直接污染下部叶片和果实,增加煤污病的发生概率。

1.2 发病规律

通常情况下,叶蝉每年发生3~4 代,成虫主要在葡萄园附近的石缝或枯枝落叶内越冬,在第二年3 月出来活动,先在葡萄园附近的杂草或其他果树上为害,葡萄叶展开后迁徙至葡萄叶片背部。越冬的成虫将卵产在葡萄叶片背面,孵化后产卵处变为褐色。叶蝉有世代重叠发生的特点,在5 月中旬出现第一代若虫,9—10 月份为末代成虫。随着当地气温的下降,成虫会转移到别处。每年4—10 月是成虫和若虫的危害期,尤其是9 月上旬至10 月上旬是危害盛期。成虫喜欢隐蔽的环境,气温下降后活动能力不强,气温升高之后在树冠周围活动,受到惊吓后会蹦到别处。叶蝉有一定的趋光性,若虫有很强的群体性特点,爬行速度快。在地势潮湿、通风不良、枝蔓多的葡萄园容易发生。

1.3 防治技术

1.3.1 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葡萄的生长特点,科学栽培管理,做好中耕和除草工作。同时合理修剪枝蔓,防止果园郁闭,改善果园的通风条件,减少该类害虫的危害。

1.3.2 黄板诱杀

葡萄叶蝉具有很强的趋色性,可以在葡萄园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在黄板的两面涂抹粘虫油,加入10 号机油和少许的黄油调和,将黄板悬挂在葡萄枝蔓的顶端,间隔4~5 m,在粘满虫体后及时清理并重新涂抹粘虫油。

1.3.3 太阳能灯光诱杀

葡萄叶蝉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以在葡萄园内设置太阳能诱虫灯,可实现对成虫的诱杀。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天敌的保护,最大程度灭杀害虫。

1.3.4 化学防治技术

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做好若虫防治工作,9—10 月做好成虫的防治工作。可以选择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 000 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15 000 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8 000 倍液、10%氯氢菊酯乳油3 000 倍液、40%毒死蜱乳油2 500 倍液喷洒,并坚持细致性原则,保证叶片背面喷洒均匀,提高虫害的防治效果。

2 短须螨

2.1 为害症状

短须螨在我国主要的葡萄产区都有出现,其体型微小不易被发现,对果穗和果粒的为害症状比较相似,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损失。短须螨主要在叶片背面活动,之后逐渐向上部转移。受害的叶片出现褐色病斑并有褶皱,严重时叶片会干枯脱落,受害果穗部位会呈褐色或黑色,很容易折断。受害的果粒生长不匀,果皮会出现凹凸不平的锈斑,容易破裂,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葡萄减产30%左右。并且落叶比较早,影响葡萄的正常生长,导致第二年的产量下降[1]。

2.2 发生规律

通常情况下,短须螨每年发生6 代,主要在藤蔓上和土壤中越冬,早春和葡萄开花时开始为害。其发育和温度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周期变短。在温度为29 ℃、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很容易生长发育,卵期多为3~8 d,从卵孵化到成虫产卵需要12~16 d。短须螨的耐高温能力较强,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在进入秋季后转移到地下越冬。不同葡萄品种的受害程度存在差异性,与葡萄叶的形态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茸毛较短的品种为害较严重,叶茸毛密而长或者茸毛较少的品种为害较轻。

2.3 防治方法

2.3.1 清理果园

短须螨的体型较小,借助风和水传播,能直接扩散到没有受害的葡萄植株上。在春季要做好抹芽工作。长出叶片后,如果发现有被害叶片,要及时销毁处理。保证葡萄园的通风透光,科学合理地施肥和灌溉,及时清除杂草,能减少害虫的发生。同时,清理葡萄园里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并且集中带到园外销毁,在越冬前灌水能减少越冬虫源数量。

2.3.2 生物防治

植绥螨是重要的捕食性螨类,能有效控制短须螨的数量,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该类害虫的危害,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葡萄园内释放原果大赤螨,在防治植食性螨类方面起到很重要的效果。

2.3.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常见的防治方法。在葡萄生长季节喷施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15%哒螨灵乳油1 500 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乳800 倍液,都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春季葡萄发芽时,选择石硫合剂加洗衣粉喷雾防治,能消灭越冬的雌螨。药物应该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3 粉蚧

3.1 为害症状

介壳虫是葡萄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葡萄危害比较严重的为真葡萄粉蚧和泥葡萄粉蚧,两种粉蚧的成虫的形态大小存在差异性,不容易区分,要观察危害特征才能区分。

3.2 发生规律

温度是影响葡萄粉蚧生活和数量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发生在每年5 月中旬至6 月初。粉蚧发育成熟时,雌虫交配后会在老树皮中产卵。1 代粉蚧在6 月中旬至7 月孵化,之后爬到藤蔓和果实上取食。每年7—9 月是葡萄粉蚧的为害高发期,出现世代重叠的现象。在夏季葡萄成熟时会为害果穗,果实出现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在发病早期为害果穗部位,造成果实坏死。粉蚧还会产生大量的白色絮状蜡粉和蜜露,引发二次危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导致经济价值下降。因此,做好葡萄粉蚧的防治工作非常关键。另外,葡萄粉蚧也会传播葡萄卷叶病毒病,对葡萄的危害较大。

3.3 防治方法

3.3.1 生物防治

粉蚧具有分布性广的特点,如果发现某处出现少量粉蚧,说明害虫已经出现。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许多地区已经采用粉蚧性外激素诱捕有翅雄虫,能防治葡萄粉蚧。但是单纯的性诱捕方法效果不理想,应观察葡萄园内粉蚧的发生情况,结合发病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防治措施。在葡萄园发现粉蚧出现后,可以通过释放天敌减少粉蚧种群数量,减少该类害虫的危害。主要天敌包括跳小蜂类寄生虫,在使用寄生蜂防治葡萄粉蚧时要控制数量。生物防治效果比较好的天敌有瓢虫、草蛉和蜘蛛等。

3.3.2 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应掌握关键的防治时期,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早春休眠期防治。如果在前一年已经发现有粉蚧,第二年要格外注意该类害虫的防治。在粉蚧若虫阶段选择生长调节剂类噻酮虫或者烟碱类呋虫胺防治。二是夏季生长期和结果期。发现葡萄茎秆有粉蚧雌成虫后,选择吡虫啉或者啶虫脒等均匀喷洒,提高防治效果。

在化学防治方面,传统的化学药物较多,但是具有高毒性和抗性。当前比较有效的农药为有机磷,包括毒死蜱和马拉硫磷。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大量农药在葡萄园中广泛应用,包括烟碱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和植物园杀虫剂等。粉蚧生长在植物的树皮或者根部,传统的农药喷雾器无法达到理想的喷洒效果,如果选择新型农药,需要使用专业设备将药剂输送到粉蚧的发生部位。如果虫害发生在根部,可以采用灌根或者滴灌的方式,尽量不要选择广谱类的杀虫剂,会灭杀天敌,影响防治效果。

4 透翅蛾

4.1 为害症状

透翅蛾是蛀干类害虫,刚孵化的幼虫会从新梢叶柄部位蛀入到嫩茎部位为害髓部。幼虫蛀入之后被害部位节间膨大,并且有虫粪和黏状物从虫蛀孔中排出,被害部位的枝条枯萎,果穗萎蔫,果皮失去水分,逐渐皱缩。

4.2 发生规律

通常情况下,该类害虫1 年发生1 代,老龄幼虫会在受害的枝蔓中越冬,第二年葡萄发芽后化蛹。每年5—6 月葡萄开花期成虫羽化,蛹期为30~90 d。在成虫交尾之后,将卵产于叶柄和腋芽部位,每个雌蛾产卵40~150 粒,成虫的寿命为3~6 d。幼虫孵化后直接进入到嫩茎髓部,蛀食嫩茎部位,对葡萄的危害较大。成虫喜光,在晴天中午前羽化,气温升高时,成虫喜欢在背部的叶片休息,环境适宜后再交配和产卵。

4.3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果园的管理,科学灌溉和施肥,合理修剪枝干,保证葡萄园内的通风采光条件良好。做好修剪工作,发现被害枝蔓后及时修剪并集中带出果园销毁,减少虫口基数。二是设置诱捕器。成虫羽化前在葡萄园设置性诱捕器,能诱杀大量雄蛾,减少田间落卵数量,降低受精率。因为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以选择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还可以在成虫羽化盛期选择糖、醋、酒的混合液诱杀。三是剪开茎部灭虫。幼虫蛀食一般只有一个排粪孔,之后向上蛀食为害,一般不会超过枝蔓结柄。可以找到幼虫的排粪口,判断幼虫坑道的位置,然后将1 节茎剥开,取出幼虫后将其灭杀,再对伤口部位进行药剂保护处理,加速伤口愈合。四是化学防治。在成虫羽化产卵盛期和孵化盛期做好防治工作,防治效果显著。在葡萄谢花后,幼虫蛀入到嫩梢部位,该时期的防治工作效果显著。5—10 月选择5%甲维盐·高氯10 mL 兑水500 g 后配制药液,将药剂用注射器注入到虫孔中,然后用泥土封闭虫口。在成虫期和幼虫的孵化期选择化学药剂喷杀防治,常见的化学药剂有3%高效氯氟氢菊酯乳油3 000 倍液、3%溴氰菊酯乳油3 000 倍液、20%三唑磷乳油2 000 倍液。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剂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先套袋,然后再喷洒农药,避免影响果实质量。

5 虎天牛

5.1 为害症状

虎天牛的幼虫主要为害新生枝蔓或多年生的枝蔓。初孵化的幼虫会蛀入新梢的皮下部位为害,幼虫较小很难看出,长大后食量增加,导致新梢部位枯萎死亡,被害的枝蔓变成黑色。通常情况下,该类害虫1 年发生1 代,幼虫主要在被害的枝蔓里越冬,随着幼虫的长大,食量逐渐增多,为害严重,导致叶片枯萎、死亡。羽化成虫后主要为害芽部,之后蛀入到木质部,秋冬在被害的枝蔓里越冬,被害部位变成黑色,很容易识别[2]。

5.2 防治方法

一是物理防治。在冬季做好修剪工作,发现被害表面变成黑色后要及时剪除和销毁。在葡萄生长期,一旦发现枯萎的新梢折断后,及时在附近寻找幼虫并灭杀。虎天牛的成虫迁飞能力较差,在成虫羽化产卵期,可以采取人工捕杀的方式,效果较好。二是化学防治。在葡萄封穗期到果粒转色期,可以选择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喷雾防治,对准产卵部位每隔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交替使用药物。可以使用2%阿维菌素乳油3 0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 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 倍液。发现幼虫蛀入枝蔓后应清除蛀孔内的粪便,使用50%敌敌畏原液浸泡棉球,塞入蛀孔内,之后使用石蜡封口,能有效灭杀幼虫。也可以选择50%敌敌畏乳油800 倍液注入到蛀孔中,防治效果显著。

6 虎夜蛾

虎夜蛾的幼虫主要为害嫩叶部位,导致叶片出现大小的孔洞或者缺刻,甚至把叶片吃光,只残留叶脉部位,严重时会咬断果梗。该类害虫1 年发生1 代,蛹会在葡萄架下的土中越冬,在每年6—7 月,第一代幼虫会为害葡萄叶片,在7 月中旬化蛹,8 月份出现第二代成虫。8—9 月是第二代幼虫的为害高发期,在幼虫老熟之后直接入土化蛹越冬。早春出土时做好冬蛹的灭除工作,在幼虫期选择人工捕捉,可以喷洒50%敌敌畏乳油1 000 倍液,或者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 倍液,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7 红蜘蛛

红蜘蛛的若虫和成虫主要为害幼嫩的新梢、叶片和果实部位。在叶片受害后,出现黑褐色病斑,造成叶片脱落。在为害穗轴后,导致葡萄叶片变黑、坏死。该害虫1 年发生6~7 代,雌虫会在皮缝中越冬,在4 月中下旬萌芽之后出蛰,在叶背主脉两侧吸食危害,随着新梢的生长,逐渐向其他部位扩散和蔓延。6 月开始为害果穗部位,10 月后转移到其他部位,11 月份开始越冬。可以选择以下防治方法:做好葡萄园的清理工作,发现落叶后集中烧毁处理,刮除老皮,消灭越冬的雌成螨。也可以在春季萌芽时选择3~5 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洒防治。在葡萄生长阶段喷洒40%乐果乳油1 000 倍液,防治效果显著。

8 结束语

葡萄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虫害,对葡萄的质量和产量的危害较大,种植人员应该了解葡萄的虫害类型、为害特征和发生规律,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控的效果,保证葡萄的产量和质量,促进葡萄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枝蔓葡萄园越冬
枝蔓牵引促进金艳猕猴桃优质高产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爷爷的葡萄园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猕猴桃枝蔓粉碎发酵还田试验初探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幽幽花雨
葡萄园迷宫
水蛭越冬技术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