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2-12-31贾庆利

种子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种薯田间马铃薯

贾庆利

(浦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浙江 金华 322200)

1 马铃薯栽培技术

1.1 选地和整地工作

1.1.1 选地工作

马铃薯种植地区的选择非常关键,直接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应结合马铃薯的生长特点,选择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和土层深厚的地块,最好选择富含有机质的沙土或沙质土。科学选择种植地块不仅出苗快、薯块整齐,而且淀粉含量高。

1.1.2 整地工作

马铃薯属于块茎类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要保证土壤耕作层的深度,土壤耕作层的深度直接影响根茎的生长和发育。在选好地块后要做好马铃薯的整地工作,通常情况下,整地深度应控制在15~35 cm,最好能够打破犁底层。在整地过程中可以选择机械设备,利用耕整地机械对土壤进行全面处理,之后每间隔2~3 年对土壤进行处理,不仅能提高土壤的墒情,还能保证土壤肥力。为了确保马铃薯健康生长,在整地过程中要施入有机肥料,可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用量为37 500 kg/hm2,将其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采取深翻措施。在整地完成后要做好起垄工作,垄的宽度为70 cm,垄面的宽度为50~60 cm。

1.2 种薯的选择和处理

1.2.1 种薯的选择

要结合马铃薯的用途选择适合的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较高的马铃薯品种适合作为原材料,薯型整齐和还原糖量较低的马铃薯品种适合制作薯条和薯片。此外,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在一年两熟夏季温度较高的地区,可以选择早熟品种,如果选择中熟品种会使马铃薯的生长受到高温影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在一年一熟的地区可以选择中晚熟品种。在选种过程中,要观察马铃薯的薯块茎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冻伤,保证薯块符合品种要求。

1.2.2 薯块的处理

做好马铃薯种薯的处理,保证种薯的生长和发芽,一般情况下,处理种薯主要包括筛选、催芽和切块。在种薯筛选方面,要去除病薯、畸形薯、烂薯和杂薯,选择大小均匀和表面光滑的马铃薯品种。将装好的种薯装入麻袋并放置于仓库中,温度在15 ℃左右,经过15 d后会有芽眼露出,可以进行切块处理。在播种前15 d,应将种薯放在有阳光的室内地面上,每间隔3~5 d 翻动1 次,保证种薯受热均匀。通过催芽能够有效打破种薯的休眠期,缩短出苗时间,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将晒种后的种薯放在室内,温度控制在20 ℃左右,经过15 d 种薯会长出壮芽,可以切块播种。在切块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可以选择消毒溶液对工具喷雾消毒,减少病菌感染的概率。在盆内装入75%的酒精和0.3%的高锰酸钾溶液,准备3 把刀将其放在盆里消毒,并轮流使用3 把刀。马铃薯薯块不能太小,每块重量应该>25 g,并保留每个芽块有一个芽眼。应该分级堆放芽块,保证马铃薯出苗整齐,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如果没有做好分级堆放工作,会导致田间幼苗大小不一致,影响田间管理质量,并且出现大苗遮小苗的现象,影响小苗的光合作用,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

1.3 选择适合的时间播种

通常情况下,耕作层土壤10 cm 厚深度的温度在8 ℃左右可以播种,太早播种会导致病害出现。如果是早熟品种,播种的株距为20 cm 左右;如果是中熟品种,株距为25 cm 左右。在播种完成之后应该覆盖土壤,厚度为6 cm 左右,能起到镇压保墒作用,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此外,如果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株距控制在10~15 cm 或者15~20 cm。控制好定植量,科学控制栽培密度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产量。也可以选择宽窄行播种方式,宽行的行距为50 cm 左右,窄行的行距为30 cm 左右,株距在20~25 cm。将处理好的种薯放在定植穴内,然后覆土,可以在种植沟内施入化肥,选择硫酸钾和碳铵,如果地面喷洒除草剂,需要覆盖地膜,保证地膜和地面完全紧贴。

1.4 科学的田间管理

从马铃薯播种到幼苗出土需要30 d。在马铃薯播种完成后,要定期查看田间的出苗情况,发现缺苗要及时补苗。为了促进马铃薯健康生长,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要采取以下田间管理措施。

1.4.1 查苗和补苗

如果选择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在播种之后的20~25 d 后会陆续出苗,在幼苗出土之后可以将地膜破口,将幼苗放出地膜,同时使用细土封闭根基部,起到保温和预防杂草的作用。如果缺苗不严重,可以选择临近多余的植株带土移植栽培。如果断垄较严重,应选择经过处理的催芽后的品种及时补种。

1.4.2 揭膜处理和中耕培土

播种后温度逐渐升高,每年3—4 月是幼苗生长的旺盛时期,要及时揭去地膜,采取中耕培土的措施,一共进行3 次。在幼苗期结合追肥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采取浅培措施。在进入发棵期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在植株封垄之前进行第三次中耕培土。

1.4.3 科学灌溉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量水分,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做好田间灌溉,满足马铃薯生长的水分需求。种植户应结合当地的降水情况做好马铃薯的灌溉工作。通常情况下,在苗期阶段马铃薯对水分的要求较低,保障土壤的湿润即可,不需要大量浇水。马铃薯现蕾期是茎叶生长的关键时期,该时期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种植户应适当增加灌溉量,满足该时期马铃薯生长的水分需求。开花期是灌溉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水分需求量最大的时期,要做好浇水工作。在马铃薯生长结束阶段要适当降低灌溉量,科学控制浇水量和浇水次数[1]。

1.4.4 科学施肥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氮、磷、钾等元素,科学选择肥料能够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马铃薯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料的品种和用量要求不同。马铃薯生长发育初期阶段生长速度快,需肥量比较大,占全部施肥量的70%左右,如果肥力不足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优质的肥料,掌握熟练施肥技术,真正发挥施肥的作用。在底肥施入方面,可以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和马铃薯专用肥料,也可以选择硫酸钾用量为300 kg/hm2、尿素用量为150 kg/hm2、磷酸二铵用量为225 kg/hm2,要结合当地的种植情况科学控制施肥量。在马铃薯幼苗出苗后,可以结合中耕施入1 次提苗肥,选择尿素用量为150 kg/hm2。在马铃薯现蕾前苗高20 cm 左右时可以培土然后施入结薯肥。在结薯的前期阶段,选择3%的磷酸二氢钾加上3%的尿素溶液进行茎叶喷施,也可以根外追施0.1%的硫酸铜和硼酸的混合溶液,保证马铃薯增产。

1.4.5 化学防控

针对地上植株生长较旺盛的种植地区,可以采取化学防控措施。选择多效唑,1 hm2用量为750 g 兑水750 kg,在马铃薯的现蕾期、开花初期和地下块茎形成的初期喷洒,每间隔15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1~2 次,能有效控制马铃薯徒长,便于养分向根茎输送,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

1.4.6 及时除草

马铃薯生长初期阶段土壤中的养分过高容易滋生杂草,要及时清除杂草,促进马铃薯出苗。在出苗后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否则杂草会和马铃薯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马铃薯生长。另外,杂草也会滋生各种细菌,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因此,科学除草对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非常关键[2]。

1.4.7 打花和疏枝

马铃薯的分枝能力较强,氮肥使用过剩或者移栽过密会影响根部发育,要做好及时疏枝工作,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马铃薯花蕾形成阶段应及时摘除花蕾,避免消耗过多养分,应将养分集中供给块茎,保证马铃薯产量。

1.5 马铃薯的收获和贮藏

当马铃薯的茎叶由绿转黄逐渐枯萎,块茎和植株分离,块茎表皮逐渐变硬,说明马铃薯已经成熟。针对晚熟品种,在马铃薯的茎叶被霜打后可以继续收获。种植人员应选择在晴朗天气收获,完成收获后需要对马铃薯进行处理,清理干净病薯和烂薯。将收获完成的薯块放在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贮藏,贮藏温度应在1~4 ℃,湿度为90%,并做好定期的检查工作,避免遭到冻害或热害,减少经济损失。

2 马铃薯主要的病虫害类型和防治技术

2.1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很容易发病,每年7—8 月是该病的高发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叶缘和叶尖部位会出现淡褐色病斑,如果空气湿度过大会导致病斑变大,在空气干燥之后病叶开始萎蔫。

可以采取以下的防治方法。一是科学农业防治。选择抗病马铃薯品种,在播种前选择药剂对种薯进行处理,拌种可以选择百斯特可湿性粉剂。在降水后要及时排出沟内积水,避免种植地过于湿润。合理控制施肥,尤其要控制氮肥用量,防止马铃薯秧徒长。二是选择化学防治。要定期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发现病株之后第一时间拔除,并统一深埋或焚烧。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对患病植株周围50 m 范围撒施药剂,避免病情扩散和蔓延。同时还要选择药剂进行喷洒处理,选择的药剂包括25%的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4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每间隔7~10 d 用药1次,连续用药2~3 次。为了防止病菌出现耐药性,需要交替轮换使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2.2 病毒病

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蚜虫,发病后会导致马铃薯减产退化,防治病毒病应做好蚜虫的防治工作。

发现马铃薯田间出现蚜虫后立即用药喷洒防治,可以选择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5%的抗蚜威2 000 倍液,交替喷洒防治,能有效防治蚜虫。可以在田间喷施20%的病毒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进行预防,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施肥和除草,保证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在发现患病植株后要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扩散和蔓延。

2.3 黑胫病

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马铃薯的茎叶和薯块。幼苗感染会造成植株矮小,甚至有些叶片上卷和茎部变黑,最终导致马铃薯萎蔫死亡。当种薯染病后会腐烂并且不能正常发芽,即使发芽也无法出苗。

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并采取轮作倒茬制度,播种前做好晒种杀菌工作。可以选择草木灰拌种,并控制好播种密度,做好田间的施肥和排水工作。二是要及时处理病株,选择1%硫酸铜溶液进行灭菌处理,能够有效控制该病扩散和蔓延。

2.4 环腐病

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发病概率高、危害大,主要出现在马铃薯花期,先出现在根部的叶片,逐渐向上传播扩散,导致整个植株染病。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叶脉逐渐由黄变成绿,并逐渐枯萎,最终导致整个马铃薯植株死亡。除了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外,可以采取小种薯播种原则。如果选择切块处理,要对切刀进行消毒,选择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刀具,能控制环腐病发生。如果发现田间有植株染病,要选择药剂喷洒防治,可以选择70%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并且配合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进行喷雾,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5 地下害虫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地下害虫,包括地老虎、蛴螬和蝼蛄等。其中地老虎幼虫的为害较大,会直接啃咬幼苗部位,造成马铃薯整株死亡。蛴螬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和嫩根部位,会影响马铃薯品质。蝼蛄会在地下挖洞啃咬马铃薯,传播病菌。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治地下害虫。要做好整地工作,采取深翻措施破坏幼虫的生存环境,控制害虫的繁殖数量。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和杂物。选择化学防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使用甲基异柳磷拌种撒施在沟部,也可以采用调制毒土的方式灭杀土壤中的幼虫,还可以采取灌根处理消灭地下害虫。

2.6 蚜虫

蚜虫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虫害之一,会传播病毒病,对马铃薯为害较大。蚜虫直接啃食茎叶和花芽部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在啃咬的过程中会传播病毒病,从而导致马铃薯减产。在蚜虫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科学的轮作措施,在发病初期阶段选择药剂防治,使用5%的氧化乐果乳油或其他化学药剂进行灭杀。

3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一是做好种薯的选择工作。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选择脱毒的高抗病种薯,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坚持精选种薯的原则,保证没有病薯。二是合理轮作。选择的前茬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不能和茄科作物轮作,轮作时间应在3 年以上。三是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适当中耕除草和清除田间杂草,能够减少病虫害数量。选择中耕时高培土也能减少病菌随雨水侵入块茎的机会,降低发病概率。四是合理的水肥管理。做好田间灌溉工作,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次数,避免田间湿度过大。科学施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抗病能力。五是及时拔除患病植株,并且统一带到田间深埋或焚烧处理,避免病害扩散和蔓延。

3.2 物理防治

可以在黄板上涂抹凡士林,利用蚜虫的趋黄性特点进行黄板诱杀。人工摘除虫卵,发现虫卵后及时去除。利用害虫的趋化性特点进行诱杀,选择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具有趋光性的害虫,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3.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较常见的手段,要有针对性地用药。可以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选择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时间为20~30 min,晾干后再播种,能够有效预防细菌性病害。在播种前采取药剂拌种,选择40%的辛硫磷乳油制成毒土,撒施在沟内即可,能够有效预防地下害虫。

猜你喜欢

种薯田间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马铃薯有功劳
田间地头“惠”果农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定边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