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2022-12-31叶桥平

种子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晒种苗床病虫害

许 娜,叶桥平

(1.于都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赣州 342300;2.遂川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吉安 343900)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水稻种植对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要求较高,只有科学应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才能保证水稻健康生长,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为此,应加大对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 水稻种植技术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1 种植方式的不同

我国水稻种植范围广泛,不同的栽培技术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北方主要采用直接播种的方式,南方许多地区采用插秧方式进行种植。播种和插秧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北方地区较干旱,多数地区无法采用直接插秧的方式,而是选择直接播种,这种方式导致水稻秧苗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此外,在水稻种植中还面临种植密度的问题,如果密度较稀疏会导致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营养过剩,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水稻种植较密集会影响水稻的整体生长和质量。

1.2 肥料的不同

土壤中的肥力直接影响水稻生长。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水稻品种大量涌现,出现了一些抗倒伏和抗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在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研究显示,提高土壤的肥力能够改善水稻籽粒品质,增加水稻中的蛋白质含量。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不同,施肥方式也多种多样。要结合土壤的肥力情况适当追肥,主要的肥料种类包括化肥和有机肥。其中有机肥是一种天然肥料,对土壤的伤害较小。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还要及时补充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和钾等。

1.3 其他因素的影响

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除了受种植方式和肥料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因素的影响。从水稻灌溉方面来说,不同生长时期对灌溉的需求量不同,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选择滴灌和喷灌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农药的喷洒量和农药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使用不合理的喷洒方式会直接影响水稻的品质,破坏土壤环境。水稻在收获完成后的仓储环节也会影响水稻质量。通常情况下,成熟后需要脱粒和晾晒,如果水稻的籽粒水分过高会导致腐败,尤其在一些多雨和比较潮湿的地区,晾晒不科学会直接影响水稻品质。为此,应选择适合的方法彻底晾晒收获的水稻,晾晒完成之后才能将其放入专门设置的仓库中。要采取防虫和防潮措施,避免影响水稻的质量。

2 水稻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

2.1 选择优质的品种和种子处理技术

2.1.1 选种

优质的水稻品种能保证水稻高产和稳产。应全面了解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环境条件,选择发芽能力强和生长好的品种,保障水稻丰产和丰收。如果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应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精准把握种子品质,及时挑出质量不好的种子,保证出苗率和移栽之后的成活率。在选好种子后要进行全面处理,包括晒种和拌种,提高种子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在晒种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条件,选择晴朗的天气在平整的地面上晒种,定期翻动,做好种子的保护工作,防止晒伤。为了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需要进行药剂拌种处理。

2.1.2 种子的处理

在选择好种子后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在播种前的7 d,选择晴朗的天气晾晒种子,2~3 d 即可,通过晾晒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保证种子均匀摊放,并且定期翻动,确保晒种均匀一致。调查研究显示,通过晒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晒种完成后,应将杂质和病粒种子剔除干净,选择籽粒饱满和质量一致的种子。将选择好的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温度为40 ℃,浸泡时间为12 h,选择石灰水300 倍液浸泡种子消毒,时间为12 h,也可以选择0.3%的硫酸铜溶液浸泡种子48 h。用清水冲洗消毒后的种子,并且做好催芽处理,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前期温度应在30~32 ℃,之后要适当降低温度,保证在20 ℃左右。芽眼长到2 mm 后应将温度控制在15 ℃左右,种子露白后可以播种。

2.2 种植地的选择和整地

2.2.1 种植地选择

为了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要选择质量好的土壤,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结合水稻生长特点,选择水源充足的地区和蓄水能力比较强的地块,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水稻种植地区应远离工业生产区,避免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影响水稻品质。

2.2.2 整地工作

在选择好土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尤其是收获之后的稻田要进行土壤的深翻处理,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在春季播种前彻底清理田间的杂物,减少土壤中的菌源数量,避免出现病害影响水稻生长。我国水稻种植地区广泛,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存在差异性,要做好土壤的改良工作,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在深翻和松弛土壤的过程中,要将土壤深度控制在15~30 cm,让水稻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2.3 播种技术

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具体的播种时期,在播种前要密切关注当地的气候变化情况,气温>7 ℃并且地表温度>8 ℃是水稻播种的最佳时期。此外,在播种前要做好苗床的铺设工作,保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苗床可以按照东西走向铺设,并且要覆盖塑料薄膜。依据塑料薄膜的大小设定苗床的宽度,苗床之间不能距离太近,否则会影响空气流通。在铺设好苗床后应该加盖1 层塑料薄膜,保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同时确保秧苗不受外界自然灾害的影响。可以在苗床间挖一条排水沟,宽度为20 cm 左右,目的是控制苗床的水量,确保后期灌溉方便。在完成播种后应该覆盖土壤,厚度为1 cm 左右,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此外,还要做好苗床的管理工作。一是温度管理。在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苗床的温度管理工作。幼苗长到一叶一心时,苗床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5~30 ℃,不能超过30 ℃。在秧苗长到两叶一心时苗床的温度应该在20~25 ℃。在秧苗三叶期苗床的温度应该在20 ℃左右。要做好通风工作,保证秧苗能够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在通风炼苗过程中要观察温度和风力情况,在每天7:00~8:00 开始通风,15:00 前结束通风,控制好夜间的温度。二是水分管理。在秧苗二叶期前不需要浇水,如果早晨秧苗没有水珠要及时补充水分。在水稻二叶期之后苗床干旱应该浇水,在揭膜后要适当增加浇水次数,选择在10:00 前或15:00 后浇水。

2.4 移栽技术

要结合当地的水稻种植情况,选择适合的栽培方式。了解当地的降水量和土壤情况,确定最佳的移栽密度,保证水稻健康生长。从当前的栽培方式来看,主要包括直播技术、机械插秧技术、抛秧技术和人工栽培技术等,其中直播技术最普遍,具有方便、高效的特点。人工栽培需要采取人力的方式进行栽插,具有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工作效率低、劳动时间长,不适合大面积水稻种植。抛秧技术需要做好育苗,准备好育苗盘,然后进行移栽。随着机械插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利用机械插秧技术。该技术适合大面积水稻种植,能够提高水稻的栽培效率,促进水稻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1]。

2.5 施肥管理

科学的施肥工作能够保证水稻健康生长。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养分不同,要结合水稻的需肥情况科学进行施肥管理。应该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或者生物肥料,并搭配使用化学肥料,把控施肥时间和施肥量,保证施肥均匀,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在秋季收获完成后选择机械设备进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不同,在水稻返青之后要适当追施分蘖肥,在追肥后的4 d 内禁止排水和灌溉。在水稻抽穗期要进行第二次追肥,结合水稻的生长情况控制好施肥量,可选择尿素。如果水稻生长后期的分蘖数量比较多同时叶色浓,可以适当少用肥料;如果分蘖数量不足同时叶色黄,可以适当增加肥料的用量。

2.6 科学合理灌溉

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加强对水稻的水分管理非常关键。在水稻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灌溉量不同,如果是单季稻,在每年7 月初晒田,在晒田7 d后再进行灌溉。在水稻幼穗分化齐穗阶段,应及时换水,确保水稻田内的深度不能超过10 cm,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在成穗的初期阶段,应控制好稻田里的水分,适当排干田间水分进行烤田,并且提高水稻种植地的通风透光性,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避免出现倒伏现象。在水稻的孕穗期后,要控制水层在3~6 cm。在水稻灌浆成熟期,要结合水稻的需水情况科学灌溉,坚持间歇灌溉和干湿交替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稻收获之前的7 d 要停止灌溉。

3 水稻主要的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3.1 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的发病速度快,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如果在大面积种植中染病会带来严重后果。在雨水比较频繁的天气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该病,在水稻生长的后期阶段出现该病会影响水稻的成活率,出现稻瘟病后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二是科学合理地施肥和灌溉,促进水稻健康生长,能够降低发病概率。三是在水稻播种前选择药剂浸泡种子,可以选择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浸泡2 h,能够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的概率。四是发现稻田出现稻瘟病要立即用药防治,可以选择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也可以选择40%的稻瘟灵乳油1 000 倍液喷雾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3.2 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见的病害之一,在土壤湿度大和气温偏低的气候条件下很容易发生。为了有效预防该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一是做好苗床土壤的消毒工作,合理控制苗床地种植密度,避免幼苗过度拥挤,同时控制好苗床温度,可以选择塑料薄膜对苗床进行保温处理。二是选择药物防治。在水稻播种前可以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在水稻播种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生根粉兑水之后喷洒在苗床上,促进水稻种子尽快生根发芽。如果已经感染立枯病,应选择恶毒灵或者立枯净兑水之后喷雾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3.3 主要虫害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虫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做好该类害虫的防治工作非常关键,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利用扑虱灵防治稻飞虱,要控制好用量,用量为18 kg/hm2,兑水13 500 kg/hm2之后喷雾防治。在预防稻纵卷叶螟方面,可以选择2%的阿维菌素,用量为10 125 mL/hm2,兑水6 750 kg/hm2之后喷雾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水稻三化螟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害虫之一。该类害虫是一种单食性害虫,主要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地区发生,分布范围广泛。防治三化螟,在春耕时期做好水稻茬的处理工作,能够减少越冬害虫的数量;在冬季做好耕田和灌溉工作,能够消灭土壤中越冬的三化螟虫。在春季做好灌溉工作,淹没水稻茬,经过7~10 d后能够杀死越冬幼虫;在幼虫孵化的盛期阶段,可以选择90%的杀虫单可溶性粉剂,用量为1 50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防治;在水稻破口期,可以选择20%的甲维·杀虫单微乳剂或40%的稻丰·三唑磷乳油,兑水后均匀喷雾防治。

3.4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4.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当前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主要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农业防治措施。一是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选择抗病能力强和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二是进行晒种和拌种处理,通过晒种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通过拌种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概率。三是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的水稻种植和栽培方式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要做好水稻秧苗的培育工作,大力提倡和应用推广旱育秧以及抛秧等新型栽培技术。四是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做好苗床的处理工作,科学深翻土壤,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五是做好磷肥和钾肥的控制工作,搭配好肥料之间的比例,控制好氮肥施用量,避免在水稻生长后期阶段出现贪青徒长的现象,否则会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

3.4.2 诱杀法防治害虫

要结合害虫特点选择诱杀法防治,防治效果好,同时不会破坏稻田的生态环境和稻米的品质。水稻黏虫的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可以选择糖醋液诱杀害虫,要控制好比例。另外,选择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害虫,对水稻二化螟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4.3 选择杀虫灯防治

在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选择振频式杀虫灯,将其合理悬挂在田间,能够灭杀一部分具有聚光性的害虫。应该控制好安装的数量以及和地面之间的距离,距离地面1.2~1.5 m。选择在傍晚时分开灯,在天亮关闭,能够提高杀虫效果。每间隔3 d 清理1 次。此外,要定期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发现水稻出现病害之后及时清除。一旦发现卵块要及时清理,避免虫害大面积扩散和蔓延。

3.4.4 种养共作技术

种养共作技术是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相结合,在节约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水稻在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种养共作技术包括稻鸭和稻蟹共作。在水稻田内养殖鸭或者河蟹,鸭和螃蟹能够啃食稻田中的杂草和水草等,同时能够消灭一些害虫。还能起到松土的作用,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排泄出的粪便可以作为水稻生长中的重要有机肥料。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利用稻鸭共作技术能够减少稻田中10种以上杂草,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晒种苗床病虫害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低温烘干处理对早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上茬水稻田选做育秧苗床的问题与防止
关于水稻种子大棚晒种可行性的探讨
浅谈水稻种子的处理技术
温室育苗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
水稻育苗关键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