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门市优质稻米产业链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2-12-31王荣华余志雄

湖北植保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门稻米产业链

王荣华 余志雄 钟 鸣

(天门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湖北天门 431700)

天门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了80亿元,占县域内农业总产值的74%。2020年全市稻米新型经营主体年营业收入达到71.48亿元,其中优质稻米三产产值达到8亿元。庄品健、金璨、文鹤等企业优质稻米畅销广东、福建等南方市场。从发达国家在农业一体化经营实践来看,未来的农产品竞争将是链与链之间的竞争[1]。为深入了解全市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市农业农村局调研组到庄品健、金璨、元淼等18家稻米产业链重点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产业现状

1.1 产业基础链完备

1.1.1 原料基地调优

2020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7.33万hm2,产量达60万t;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约5.33万hm2,产量46.8万t。全市推广“双水双绿”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为市场提供虾稻、鳅稻、富硒稻、再生稻、菜(水芹)稻、瓜稻等优质稻。依托16个水稻主产乡镇资源禀赋,建设了3.8万hm2功能稻生产区,包括富硒稻米生产区约0.53万hm2、稻田综合种养区约1.87万hm2、定制化种植区0.8万hm2、“一种两收”作业区约0.53万hm2、紫米、红米、黑米等特色水稻生产区约0.07万hm2。庄品健全力打造“庄芯农场”,形成了标准化、可复制的粮食数字化生产基地2万hm2。

1.1.2 加工能力提升

农产品加工稻米类企业达2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13家、规模以上9家),2020年共创加工营业收入32.26亿元(其中庄品健营业收入13.3亿元);27家企业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0.88亿元(其中庄品健1.78亿元),全市控温储粮仓房容量达到15万t,拥有年产65万t大米的能力,烘干日处理能力达9040t。全市的稻米加工能力单体企业(庄品健)在全国排名靠前,全市企业整体加工产能也远高于周边县市仙桃和潜江,在全省排名靠前。

1.1.3 新型业态发展

农业产业链是一种网络结构[2]。全市从事水稻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836家,其中优质稻米产业链链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13家),地市级及以上示范社70个、家庭农场50个,主导产业从业人数达到59.4万;全市成立了由5家公司发起的“天门水稻产业联盟”,参与全产业链建设的农民年人均收入达1.9万元。全市农机保有量在4万台以上,水稻生产统防统治专业队765家,统防统治面积约5.33万hm2,机插秧率达到80.37%,全程机械化达到80%以上。全市水稻智能化集中育秧基地81个,全年集中育秧面积约4万hm2。所有乡镇实现了“五统一”技术全覆盖,6个乡镇开展了农药处方制试点。

1.1.4 品牌数量增多

全市现有稻米企业品牌18个,稻米品牌126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庄品健)、“湖北著名商标”(庄品健、深山老农)2个。2020年,庄品健“状元油粘米”、石家河“土城珍米”获得“荆楚好粮油”称号,石家河“土城珍米”获得“中国好粮油”“湖北十大名米”称号。全市连续3年开展地产优质大米评选活动,天北农夫园、八家贩、老鹳湖等大米品牌影响扩大。“两品一标”19个,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面积约8700hm2。

1.2 追赶路径图清晰

1.2.1 新目标

力争到2025年,培育1家企业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2~3家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创建2个以上省级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延伸拓展稻谷、专用米、功能性淀粉、休闲食品、蛋白质及米粉、米酒、米粥等功能食品的精深加工链条,年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35亿元。

1.2.2 新链条

全市稻米产业全产业链环节的主体基本确定,稻米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的企业为庄品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初加工企业为江汉平原大米加工产业集群(共27家),精深加工企业为元淼农业(元淼糍粑),物流体系为湖北领尚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天门市水稻产业发展联盟,科技研发机构为天门市优质稻米产业链专家团队。

1.2.3 新机制

按照《天门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天办发电〔2021〕2号)和《天门市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方案》,全市重点开展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四大农业产业链建设,市委书记易先荣任优质稻米产业链“链长”,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庄品健为“链主”企业,由庄品健创建省级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

1.3 全域延展链厚植

1.3.1 用产地资源讲述品质故事

全市土壤含硒量大于或等于0.3mg/kg的种植面积约13.47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80%。天门市为全国首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生态富硒土壤,一江三河浇灌,自然休闲农耕,能打造武汉城市圈内最好的稻田绿地。全市已拥有“天门义河蚶”“张港花椰菜”“天门半夏”“岳口芋环”“天门黄花菜”共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以上,绿色防控率达42%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率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为第二批“湖北省农产品安全市”。

1.3.2 用地域文化包装农业品牌

石家河遗址、佛祖山、张家大湖、西白湖、风国文化、白龙寺等是湖乡文化的历史印迹。天门三蒸、黄潭米粉、元淼糍粑、天门米糕、天门米粑、张港沏米茶、九真明庙炒米等特色小吃是稻乡文化的传承风味。三棒鼓、花鼓戏、高翘、舞狮子、舞龙、采莲船、打莲湘、渔鼓、碟子、天门民歌等是天门农耕文明的艺术再现。1959年《考古学报》第四期发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学术论文,认为“石河粳稻”是长江流域水稻种植的起源,为天门稻米打“历史牌”提供了可靠依据。让文化与产品对接,是文化价值的延展和具象,更是稻米品牌的机会。

1.3.3 用稻田文化打造农旅休闲

以丰收为主题,以节庆为主线,围绕“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办节宗旨,在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举办中国·石家河稻米文化节。深挖石家河遗址文化遗产,讲好稻耕、稻乡、农耕文化历史故事,加快传统农业与现代艺术融合,探索稻田彩绘、水稻课堂、稻田音乐节、亲子体验等集观光、休闲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主题活动,可打造30个特色稻田文化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加快促进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与稻米产业融合发展,从“米”生长、收获、加工到消费的全过程,打造系列休闲旅游项目,拓展稻米产业潜在价值,带动优质稻米消费需求升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有总量、无特色规模

由于种子销售的无序竞争,全市水稻推广品种超过100个,品种良莠不齐,农民选种购种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稻米产业基地变成了“百稻园”,小而不美,全市水稻产业无法进行“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认定。以前天门种植的籼稻规模大、特色鲜明,占据广东市场三成份额;现在香稻在南方市场份额看好,但天门市稻农一部分习惯性选择种籼稻,一部分选择种晚粳,也有的种香稻,基地面积都较为分散,庄品健等大中型企业经常遇到“优质原料规模保供”难题,出现了市场需求与种植环节脱节、稻米产业结构与高质发展失衡的矛盾。

2.2 有技术、无体系配套

从单个企业技术创新而言,天门市的稻米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技术、模式选择上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天门再生稻、四海鳅稻、庄品健绿色稻等因为综合种养技术领先、单体加工产能先进,曾多次召开全国、全省现场交流会,但政府部门没能聚资源建设标准化体系,比如天门市富硒稻米,因为缺失有效并可执行的地方标准,没有健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和硒产业质量体系,企业发展“硒米”步履维艰,难以最终实现可识别、可量化、可追溯的高价值营销。

2.3 有产业、无链条联合

价值链作为一个整体,在控制制造成本、应对资源萎缩、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3],但横向联合怕伤害,纵向联合怕伤心。企业间、农户间利益分配的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政府部门缺乏系统整合营销,质优价不优,特色不特价。一方面,虾稻、鳅稻、富硒稻、再生稻等优质稻并没有真正体现其品质价值;另一方面,有些经销商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损坏了“鱼米之乡”的品牌形象。

2.4 有品类、无拳头品牌

天门稻米产业的价值链在规模化、良种化、绿色化、农机化等产前、产中环节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在稻米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品牌化打造方面的力量不够。因为没有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和地域公用品牌,地域文化没有与企业的品牌文化有机对接,公用地域文化品牌价值缺失缺席,没有用地域文化对稻米品牌进行价值再创造,没有一套有“战斗力”的品牌符号和系统,没有充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进行“四两拨千斤”式的品牌营销,天门稻米的品牌影响力不大,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追求产品溢价便无从谈起。

2.5 有支撑、无平台载体

近几年,国家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相当大,项目和资金重点倾斜了一产和前端,尤其是良种补贴和大棚育秧工厂的建设成绩斐然,但现在稻米产业链电商物流成本过高、加工转换能力不强、烘干储存能力不够、品牌影响力不大、三产融合度不高等产后端问题突出,产粮大县的项目和资金仅依靠政府部门的验收奖补可能难以胜任,需要搭建平台载体和建设现代化核心功能的农业产业园,才能支撑后端产业做大做强。

3 对策与建议

在产业链前端,主要是稳定水稻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强化“五良”配套,引导推广订单生产模式,着重解决“优粮优产”,将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产业链中端,主要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成长型企业,支持企业去同质化分工、产品精细化分类,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着重解决“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实现优质稻米产业提档升级;在产业链末端,主要是重点搭建优质稻米产业服务平台,强化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构建完善天门大米的品牌体系,着重解决“优粮优销”,全面提升天门大米系列制品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1 新实践—稳住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根基

3.1.1 夯实标准化产业集群

坚持“粮田粮用”,规范综合种养,严守稻渔综合种养田块“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红线,杜绝稻田“池塘化、非粮化”现象,确保水稻种满种足。在石家河、九真、皂市等传统双季稻产区适度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在滨湖地区水稻产区积极开展水稻“一种两收”、稻田综合种养、稻-麦(油)轮作等高效模式集成推广。以创建国家级的优势稻米产业集群为目标,用“一乡一品”或“一镇一品”对标对表进行发展定位,由大米生产加工销售的头部企业领衔创建稻米产业联合体,建成以纵向育种、种植、加工、物流、研发等产业链为核心,以横向旅游产业延伸为纽带,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示范、农业休闲体验、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天门市绿色稻米产业集群。

3.1.2 创建功能化农业基地

支持庄品健建设数字农业应用基地,与城市消费群体对接,建设体验式功能农业“稻乡文化区”。以“富硒+”为助力,全市建立“一种两收”、优质超级稻、稻田综合种养等多个功能性生产区。恢复双季稻,扩大再生稻,规范稻虾共作,充分发挥水稻集中育秧“四省一增”的优势(省秧田、省用种、省劳力、省投入、增产量),稳定中稻生产面积。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和良制“五良”配套科技提质工程。推广绿色种植,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实现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42%以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有效方式和长效机制。

3.1.3 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

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继续推广“田保姆式”作业,做到优良品种、集中育秧、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订单收购五个统一;建设“专家团队+合作社+示范基地+种植大户”的服务模式,由专家团队(院士工作站)作为主研人员,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以项目实施培训农村“明白人”、推广新技术;支持“领尚小站”等社会专业化托管服务。以优质稻订单生产为目标,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金融保险联动等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实行“按图索稻”,鼓励庄品健等龙头企业对优质原粮开展“优质优价”收购,采取先收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发展订单生产的龙头企业予以支持。

3.2 新定位—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链式发展

3.2.1 制订质量标准

由天门市粮食行业协会牵头,开展优质粮食生产企业调研,广泛收集国内外优质大米生产标准技术资料,制定《天门市优质稻米质量标准》,统一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用标准、质量统一整合品牌,以此树立天门市优质稻米品牌在全国稻米行业的权威性,提高稻米产品市场认同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合作,建设市场认可的《天门市优质富硒稻米质量标准》地方标准,让天门富硒稻米“准入”市场。

3.2.2 打造领军企业

打造1个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的行业领军企业(庄品健);从优质稻米产业链企业中,遴选出3家极具成长潜力的稻米加工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开辟融资绿色通道,简化贷款申请流程;在建设用地等生产要素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出台配套奖励政策,激励企业上规模大发展,实现企业快速增值。

3.2.3 培育产品品牌

打造“一颗谷”的全产业链向智能化、信息化、高值化转变,支持龙头企业生产特等米、免洗米、蒸谷米、胚芽米、营养强化米等品种;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开发出“天门风味”的多种食品,如米粉丝、米糕点、米粉、米酒等;采用烘烤或膨化技术生产米饼(片),以此传承“稻乡文化”的特有风味,丰富产品线,提升附加值。稻米企业设计有沟通力的身份和包装产品,确保每一种类别都能满足相对应的家庭需求。专业平台公司注册,专业设计公司打造,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天门优质稻米区域公用品牌。鼓励稻米企业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深入挖掘“石河粳稻”“土城珍米”等产品文化,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

3.2.4 推进农旅融合

结合规划建设,与平台公司合作,在石家河稻米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举办“稻田彩绘节”“稻草人艺术大赛”“稻田CS”“稻田迷宫”等特色体验活动,将稻田艺术与石家河稻米相结合。通过产业招商,以石家河考古遗址、佛祖山风光、九真张家大湖、西白湖、皂市风国文化、白龙寺等形成一个江汉平原稻产业观光旅游线路,通过草编工艺、艺术植被、声光电景,或通过打莲湘、渔鼓等天门13种民间文艺表演,讲述历代社会变革中的水稻种植史;在园区内建设小型土地庙、孔庙,放置一些有农业印象记忆的物件,如石磨、石碾、推磨、水车、风车等,现场制作米糕、米粑、沏米茶、炒米等特色小吃。

3.3 新举措—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整合营销

3.3.1 政府领衔企业共舞

继续推进全市十大好米评选、十大大米品牌评选活动,在全市宾馆、酒店、公共场所集中展示推介,通过“四进”(进商超、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制定天门稻米品牌“走出去”计划,积极对接省外如长三江、珠三角等高规格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北上广深等地持续开展品牌推介会,集中展示天门稻米品牌产品;财政支持补贴全市知名稻米进入国内大型商超进行货架售卖。

3.3.2 融入武汉城市商圈

进行订单定制和价格定制,走定制路线;抢占武汉中高端市场份额,建立专柜专销;渠道上与武商集团量贩店、盒马鲜生等大型连锁超市联合上架,快速成为武汉农业产品的“后花园”。全市大米企业加快与武汉“兴盛优选”“食享汇”“田农汇”等社区团购平台对接,创建动销新型模式。

3.3.3 构建电商流通业态

全市通过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建设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构建综合服务网点体系和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多业态的电商运营主体,拓宽“天门稻米”的网销渠道。借助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强大影响力,投放开屏广告,通过政府领导、企业老板,邀请网络红人、带货达人开展直播带货活动,精准定向目标城市和客户群,宣传推介天门稻米品牌;同时,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扩容网红打卡直播带货的平台服务能力,提升平台使用效率。

3.4 新作为—完善优质稻米产业链的支撑体系

3.4.1 打造平台聚链

建设天门市粮食“三园合一”(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园,加快稻米原料供应、精深加工、信息服务、质量检测和物流配送等平台建设;同时,打造粮食“三园合一”的云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在产品、技术、财务、销售、人力资源、行政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效率与执行力。

3.4.2 做好服务强链

全市的稻米产业链由市主要领导领衔、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外聘专家团队指导、工作专班推进,通过抓调度、抓服务、抓督导、抓宣传,针对稻米产业链特点和实际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融通;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强化资金、能源、用地、用工等要素保障,持续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动能和活力。坚持看禾选种、数据选种、品鉴选种相结合,选出适宜稻渔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等生产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规模种植、订单生产”方式予以重点推广,确保水稻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

3.4.3 科技支撑补链

网络全市农业、粮食行业相关专家,邀请省农科院、华中农大、省农技推广总站专家领导,成立优质稻米产业链专家小组。围绕水稻“三优”(优品种、优品质、优品牌),通过“515”科技创新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优质稻米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对优质稻米生产、仓储物流、精深加工、附属产品循环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根据天门市资源禀赋和稻米产业发展规划,持续优化水稻种植品种,制定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指导意见,保证优质稻谷产能稳定。

3.4.4 人才孵化延链

培育一批高学历、高素质、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向经济效益转化,提升农业比较效益,遏制农业适龄劳动力流失。通过新型农民培育、一村多名大学生培育、与稻米行业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在职进修等方式,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快培养基层一线稻米种植生产、仓储保管、质量检验、设备研发、市场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天门稻米产业链
洞开天门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天门石
天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