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2-12-30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话语

马 炯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爱国心、涵养爱国情、笃行报国志,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和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

加强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它关乎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国家认同与培育时代新人等重大时代课题。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让青年网民实时获取资讯、畅快情感表达、畅享网上冲浪乐趣的同时,其反权威、去中心化、偏执叙事和法治相对滞后等呈现形式强烈冲击和解构着爱国主义的合法性、崇高性,给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一)网络内容多元复杂,模糊了青年对爱国主义主流的认知

网络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去中心化等特性,各种观点都能找到“麦克风”,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悄无声息地瓦解着爱国主义包含的政治信仰和崇高价值,动摇了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一是虚假信息的误导。网络信息场是一个信息体量庞大、高速流动和高度整合的复杂场域。各种信息经过整合发酵后,有可能“面目全非”,与事实真相相去甚远。尤其是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资本为了吸引眼球、获取利益最大化,操纵舆论、混淆是非甚至裁剪事实,故意发布大量负面涉华舆情,人为地制造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冲突,致使当前网络上虚假信息铺天盖地。青年由于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极易被虚假信息误导而迷失方向,诱发信仰危机。

二是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国家处在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前沿,他们凭借技术优势形成文化强势,将网络作为输出精神文化产品的载体,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例如,他们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美化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通过电影电视、娱乐节目、社交网络不断向中国青年“配售”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意图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思想,颠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在企图以西方的意识形态主导和重构中国青年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他们贬低中国文化,构造中国文化低劣的印象,通过放大社会主义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歪曲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来攻击社会主义。这些带有极强政治意识形态偏见的言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严重扰乱了青年的思想,削弱了青年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消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实现隐蔽发展。他们打着“揭秘”历史、为各种反面人物“正名”“重新评价”的幌子,以“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将歪曲的观点化整为零、在自媒体平台碎片输出。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全面撒网”“多点开花”,历史虚无主义以片面遮蔽整体、以虚假代替真实、以假象掩盖真相,意在误导舆论、搞乱思想,离间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消解英雄人物及其承载的精神气概对青年的教育引导作用,削弱青年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不仅强烈冲击着主流历史观和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正面价值消解于无形,而且使一些历史知识不完备、价值观不成熟、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青年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使下沦为其“俘虏”,模糊了青年对爱国主义主流的认知。

(二)网络话语的偏执表达,削弱了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认同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网络话语的科学引导。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网络话语不断创新,一些网络话语的偏执表达,严重削弱了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价值引导力,削减了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认同。

一是网络表达的“图像化”。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人类从传统的文字表意时代进入由视觉主导的“图像时代”。在图像时代,图像叙事以视听直观的感性表达增添了网络表达的生动性、直观性。诚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可借助图像、视频、动漫等可视化方式抒发爱国情感,激发青年的情感共鸣。但是,受视觉文化影响,青年很容易陷入“图像拜物教”,即过度追求视觉上的“图像狂欢”,以至于“无图不欢”。在“图像思维”的主导下,青年“‘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2]越来越习惯于用眼睛而不是用头脑来把握世界。由此导致的后果是,青年在追逐图像带来的直观快感中,陷入“视觉狂欢”,过滤了关于图像背后所传达的关于深层意蕴的理性沉思。理性的消弭导致思想的钝化,青年在单一维度的视觉冲击下,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群体误导,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知。

二是网络表达的泛娱乐化。与青年规避传统、逃离严肃、喜欢消遣的文化特性一致,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无论是在参与社会议题还是在参与爱国主义宏大议题的互动中,习惯于用表情包、搞笑段子等娱乐化、戏谑化的话语体系表达个人情感。因此,适当地运用调侃反讽、隐喻搞笑、二次元的话语方式吸引青年关注、引导青年参与爱国主义议题的互动本无可厚非,但当今网络空间中娱乐文化盛行的景象,似乎陷入一种本末倒置的境地。戏谑、娱乐的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手段,本意在吸引青年在参与议题的互动中认同主流价值,增进爱国主义情感。然而,一些网络主体为了冲上“热搜”,恶搞“慰安妇”表情包、制作“侮辱英烈”暴漫,导致戏谑化的语言没有底线,泛娱乐化现象没有边界。在这种网络狂欢下,戏谑矮化了崇高,娱乐消解了严肃。这非但不能真正凝聚青年共识,反而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削弱了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

(三)网络空间法律治理相对滞后,弱化了青年爱国行为的理性生发

网络生态纷繁复杂,目前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法律治理相对滞后,未能充分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难以为青年爱国行为的理性生发提供制度保障。网络空间中借“爱国”之名,行违法之事,误用和滥用“爱国主义”,引发“网络暴力”,激发社会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加重了青年对爱国问题的错误理解和行为的非理性化。

在理念维度,关于网络爱国主义存在一种错误认知,即认为,爱国主义作为体现个体对祖国高度认同的道德情感表达,无涉法治,甚至认为法律机制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不但会破坏爱国情感的自由发挥,还会束缚人们的爱国行为。因而,一些人打着“言论自由”“爱国无罪”的旗号,抒发狭隘偏激的爱国情感。比如,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中,一些偏狭的“爱国”人士把过去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的伤痛与现实的纷争结合起来,将历史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转化为对当今日本国民、日本文化、日系产品的贬低和排斥,在网络上掀起“仇日”情绪。当前网络监管和约束机制相对滞后,使一些敌对势力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青年朴素的爱国情感,趁机歪曲舆论导向,把虚拟世界中的狭隘爱国、盲目排外情绪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粗暴地冲击涉日商场、打砸日本商品的行为。青年年轻气盛,法治意识不健全,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极易被人蛊惑,做出跟帖谩骂、非法“人肉搜索”“砸日本车、烧日本货”的非理性行为。

在实践维度,网络爱国主义法治秩序的建构在立法和执法的层面都存在不小的难度。在立法的层面,爱国主义法律制度不健全。现有的“网络爱国主义法治秩序建构并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专门设计一套关于爱国主义的法律,”[3]而是将象征美德和崇高的爱国主义,分散地融入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共同组成松散的爱国主义法律制度,以规范爱国行为。例如,《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就对网络传播政治谣言等言行进行了规定;《刑法》第299条和《英雄烈士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和严重亵渎英烈的言行需承担法律责任。爱国主义法律制度的碎片化,一方面使得部分内容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又使部分具体条款存在空白。制度本身的不健全,使一些隐蔽性较强、手段较新的违法行为在网络上传播蔓延,青年受蛊惑做出非理性行为却浑然不知。在执法层面,规范爱国主义言行的难度大。“目前爱国教育相关的党规国法多为宣示性、原则性条款,缺乏具体实施性规范。”[4]由于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缺失,网络监管主体在处理网络爱国主义相关言行时,难以在适度和过度之间予以精准区分,容易产生“一刀切”式粗暴执法。例如,在辟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爱国主义秩序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平台在未声明的情况下直接对相关言论进行“删帖”,徒留“页面无法显示”的字样。这种简单化处理,非但不能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引发舆论风暴,加大了青年爱国言论非理性表达的风险。

二、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遵循的原则

习近平指出,要“在网上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更好涵育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和网络素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强大精神力量。”[5]面对新时代、新情况提出新挑战、新要求,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聚焦时代问题,遵循历史与时代、政治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深厚积淀,形成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忠君爱国”“精忠报国”等优秀的爱国主义资源。在近代,特别是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中国人怀揣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纷纷加入救民爱国的潮流,更是孕育了救亡图存、兴国强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彰显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强国复兴而勇担使命的爱国主义担当。这些优质爱国主义资源,是国人立身之本,是民族复兴之魂,是富国强民之基,无论何时我们都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发扬。

注重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并不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6]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面对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因时而进,因势利导,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形势呼应合拍。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实践遵循。《纲要》指出,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7]这就要求,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聚焦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注重将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相融合,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帮助青年树立家国情怀、增进爱国情感,鼓励青年瞄准时代主题和国家需要定位青春,不断激发青年在复兴伟业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青年在逐梦的过程中,增进对祖国的政治认同、对党绝对忠诚、对社会主义积极拥护,自觉抵制网络上抹黑党的形象、损害国家荣誉的错误言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政治性和生活性相统一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指培育青年对具象之“国”的价值认同,同时也意味着对政治层面的制度和文化持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信心。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底色是其蕴含的政治性,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首要坚持的是政治性原则。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时刻以自觉保持和强化意识形态主阵地为使命担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爱党爱国、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提高青年对国家制度、道路、文化的认同和热忱。

同时,面对网络时代话语表达日趋视觉化、个性化和风格轻松化的新特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旗帜鲜明地表达主流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应该放低身段、贴近生活。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政治性与生活性相统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话语形式上应力戒简单的宏大叙事、教条化独白式的宣传,要充分把握青年作为网络空间参与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用青年愿意听、听得懂的流行话语,用青年喜欢用、正在用的虚拟形象、表情符号,准确地表达宏大的爱国主旨和深刻的爱国思想,提升爱国主义话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灵活运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话语符号生动地讲好爱党爱国故事,使青年在鲜活的事例中,领悟先辈坚持理想、忠贞爱国的崇高情怀,领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宏大叙事,在潜移默化中增进爱国情感,激发情感共鸣。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爱国主义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幽深意蕴的庞大的爱国主义理论体系。爱国,不仅仅意指感性的知国之名、朴素的爱国之情,而且意指经过理性沉淀后坚定强国之志、积极践行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运动相互作用形成的关于爱国主义情感、价值和行为准则的统一体,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抽象性。青年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虽然普遍具有一种自发的朴素的爱国情感,但面对网络上多元的社会思潮、错综复杂的社会舆情,如何提高青年的信息辨别力和政治鉴别力,将感性的爱国情感上升为理性爱国行为,还需要加强理论指导。政府和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官网和社交媒体公众号深化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阐释,用深刻的学理和丰富的案例,从历史的变迁和横向的国际对比中,讲清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蕴意、基本特点、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增进青年对爱国主义理论的理解;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批判错误的网络思潮,用科学的理论引导青年从大格局、宽视野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背后的原因,使青年朴素的爱国情感升华成为坚定持久的爱国意志,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的心中牢牢扎根。

将青年的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这种实践性“暗含着一种随时准备以行动去保卫祖国,并且在其他方面支持祖国的含义”。[8]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场域,但因其开放性、表达的及时性、互动的频繁性,各种观点在碰撞中更易因“意趣”相投而形成群体集结,进而促成虚拟行为的现实联动。例如,在“佳士得兽首拍卖案”中,国内外学生在网络上发起联合签名,进而引发现实社会的游行示威,由此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最终迫使法国驻华大使就拍卖活动向中国民众道歉。这表明,网络上如火如荼的爱国活动源于个体与祖国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爱国意识的觉醒。这种深沉真挚的爱国之情在网络活动中的抒发,不仅能转化为现实行动,而且能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种实践的指向性,要求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关心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又要立足国家发展的实践要求,在引导青年将青春的跃动与祖国的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过程中,树立国家普遍利益绝对至上的理念,强化青年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真正激发青年以爱国之行砥砺爱国之心。

三、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要培育心怀爱国情、胸怀强国志、笃行报国行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从优化网络内容供给、创新网络话语形式、健全网络法治机制着手,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格局。

(一)优化内容供给,唱响网络空间爱国主旋律

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网络舆情复杂、意识形态话语争夺激烈的网络时代,要在全社会营造爱国主义氛围,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就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内容建设,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供给。首先,要整合爱国主义资源,加强网上爱国主义的正面宣传和引导。面对网络舆论场中各种披着“学术”外衣的理论对爱国主义的抹黑和污名化,政府和高校要整合爱国主义资源,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推出爱国主义系列专题专栏、新闻报道和时评,用科学的理论系统阐述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本质,用生动的故事讲清楚红色政权的由来,用清晰的事实和详实的数据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用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培育爱国爱党、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年建立科学的爱国主义知识体系。其次,要广泛开拓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因时而进、因势而行。因此,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除了继承和弘扬中华历史中的优秀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还要加大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要善于发现和开拓新鲜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尤其是寻找与当代爱国主义主题相契合的爱国人物和爱国故事。通过对新时代爱国主义资源的挖掘、整合、吸纳和创新,不断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引发青年的共鸣,增强青年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的认同和理解。最后,要结合传统文化节日、重要历史纪念日等特殊时机,适时推送爱国主义内容,开展丰富的爱国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要围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增进青年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要充分挖掘重大历史纪念日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资源,结合“五四”青年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青春告白祖国”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青年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体验解读理论、抒发情感,传播正能量,营造向善向上的爱国氛围。

(二)注重话语引领,提升网络空间爱国话语价值影响力

面对网络表达图像消弭思想、娱乐消解崇高,爱国主义话语引导乏力的困境,要科学引导爱国主义网络舆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就要注重凝练议题、融入情感、善于创新,以增强爱国主义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一是凝练话语议题,增强爱国主义话语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9]因此,在有关爱国主义的是非问题上,我们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关心民众的关切,精心凝练爱国主义话语议题,不断推出既有思想高度又通俗易懂的话语议题,概括出反映新时代发展成就和面貌的话语内容,以吸引民众关注,推动全民的讨论与互动,进而引导网络话语流动趋势,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舆论生态,增强爱国主义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二是融入深厚情感,提升爱国主义话语的感染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传递“爱”的教育事业,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才能真正情理交融、以情感人。要让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扎根于人们的心灵,产生直抵人心的浸润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大情感投入,俯下身、沉下心,在深刻了解民众诉求、回应青年关心关切中,用真情创作爱国主义影视作品,用深情讲好爱国英雄故事,用热情传播爱国主义信念,由情入理,以理驭情,将真挚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强大的话语优势,触发全体社会成员的情感共鸣,切实增强爱国主义话语的感染力和共情力。三是创新表达形式,增进爱国主义话语的亲和力。新时代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其话语风格具有形象性、娱乐性、灵活性与交互性等特点。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把握网络空间话语主体的认知习惯和特点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表达,增强爱国主义话语的亲和力。要少用抽象概念表述,善于借鉴吸收网络话语的有益元素,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语言”传递鼓舞人心的“大思想”,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的通俗化、日常化;要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艺术性地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中,让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争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者。

(三)完善法律制度,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要“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10]既需要长期的文化熏陶和道德滋养,更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尤其是面对网络舆论场中各种负能量、非理性的言行消解爱国主义道德规范,阻碍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等现象,唯有推进网络爱国主义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长效性。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普法教育。要充分运用各种网络媒介加强普法宣传,明确向公众传达什么是爱国的表现、什么是不爱国的表现,什么是理性爱国行为、什么是非理性爱国行为,尤其是对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隐蔽性较强、手段较新的案例予以典型分析,使青年在廓清认知的基础上,明晰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界限,涵养爱国主义的法治思维,形成爱国主义的法治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的文明用语和行为习惯,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新风尚。二是完善网络爱国主义立法。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营造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首先就要完善爱国主义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可依是依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内容充实、覆盖面广的“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性基干性立法”,[4]对不同性质、不同影响的网络行为予以明确具体的规定,为网民的理性爱国和文明爱国行为提供合法依据,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合法性、正当性、权威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网络运营媒体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建立和完善规则体系,常态化地参与网络爱国主义治理,及时对本网络圈层中的非理性、非法治化的“爱国主义”言行进行制止和驳斥,以爱国主义软法弥补强制性法律制度在网络空间的不足。三是规范网络爱国主义执法。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将爱国主义法律制度落实到位,才能真正绽放出制度的公信力和生命力。为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法律规范落到实处,既要在现有爱国主义倡议和原则的基础上,增订更为具体的可落地可执行的条款,为规范网络爱国主义执法提供实操指引;同时,又要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凝聚各方力量,发挥不同部门特长,制定有针对性地执法方案,推进执法工作的精准发力。只有规范执法、精准执法,才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法律制度的威慑力,为爱国主义教育良好氛围的塑造提供保障,进而引导青年合情合理地表达爱国情感、传播爱国理念,凝聚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