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伏笔艺术

2022-12-30周长会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山神庙伏笔林冲

◎周长会

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深刻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外,独特的行文技巧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文学创作中有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反转、留白、比喻等,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张力,其中“伏笔”是一个重要的技巧,“伏笔”也可以叫做“铺垫”,是在记叙或描写的过程中,对文中即将出现的内容提前预设或暗示,或者提前安排原因,等到某个阶段揭示出结果,让整个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照应。著名文学家契科夫就十分喜欢应用该技巧并对“伏笔”进行了生动的概述。他指出:“假如在文中的前边出现了一杆猎枪,那么最后这杆猎枪一定要射出子弹”,契科夫的概述可谓是十分的精确而巧妙。“伏笔”的作用十分的独特,利用该艺术手段可以让剧情更加的紧凑,由于前面做好了暗示,打好了基础,后面剧情的发展就会显得更加合情合理,没有突兀之感。更重要的是,由于“伏笔”的加入,让整个剧情悬念重重,矛盾迭起,在紧要的关头揭开谜底,打消读者的疑惑和顾虑,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独特效果。很多作家都非常喜欢使用这一技巧,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张力,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延续了《水浒传》整体的风格及特点,“伏笔”艺术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情节环环相扣,起伏不断,让人读完以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让人眼花缭乱,大呼过瘾。

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伏笔艺术

文学作品中巧妙的使用“伏笔”艺术,可以让剧情更加紧凑,形成照应,让作品的结构更加完整,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当然,“伏笔”的类型有很多,比如利用“语言”埋下“伏笔”,其中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可谓是“语言伏笔”的经典,起到了一种以小见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艺术效果,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小说中的语言不仅可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还能够传递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巧妙的语言应用还可以形成“伏笔”艺术,透过不同人物的语言埋下“陷阱”或预设好原因,通过对话留下悬念和疑惑,让读者带这种悬念和疑惑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增加阅读兴趣,产生独特的体验。

选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就通过很多的对话等细节进行“伏笔”构建,带动情节一步步走向高潮。小说一开始就写了林冲与李小二之间的对话,为后文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开篇的对话是文章的引子,交代了林冲和李小二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林冲曾经帮助过李小二,是李小二的救命恩人,为后文李小二给林冲通风报信埋下了伏笔。在开始的对话中,特别交代了林冲发配的原因,指出了林冲与高太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本篇中重要的一个线索,后面的剧情都以此为核心进行了推演,完成高潮的到来。林冲对李小二说:“我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这里。”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很多的细节一笔带过,貌似一处“闲笔”,却体现了施耐庵的良苦用心。这里如果没有交代给李小二,后面李小二夫妻也不会听到这个名字时显得十分的敏感,李小二听到差拨提到了“高太尉”三个字,因此想到可能会跟自己的恩人林冲有关,就记挂在了心上。另外,李小二看到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言行怪异,“闪将进来”“低着头去了”“不叫,你休来”这样心里生了疑惑,所以安排自己的妻子去偷听,也就引发了后面的剧情,推动故事高潮的到来。如此来看,这看似毫无用处的“废话”成了有用的“伏笔”。在李小二的通风报信下,林冲也多了几分用心和仔细,他离开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了一把刀拿在身上,然后到处寻找仇人,这里这把道具“刀”也成了一个经典的“伏笔”,这把刀为结局林冲手刃仇人做了很好的铺垫,为高潮的到来埋下了悬念。这样的行文安排,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思缜密,独具匠心,也让小说更加的动人。

随着剧情的发展,因为提前有了李小二的情报,所以当管营安排林冲去看草料场时,林冲心中也泛起了疑惑,林冲离开住所去接管草料场时作者进行了一处细节的描写“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花枪”这里看似无用,实则另有安排,为结局林冲怒杀陆虞候三个人埋下了“伏笔”。这个大快人心的复仇过程回应了前边所有的“伏笔”,也算是有始有终,令读者心满意足。

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若不是当初林冲帮助李小二解除困境,也就没有了后面的刺配相遇,更不会有李小二感谢林冲而通风报信,帮助林冲手刃仇人。由此可见,这种独特的“伏笔”艺术让小说更加悬念迭起。整个故事情节丝丝入扣,合情合理,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故事情节由隐到显,线索逐渐明朗清晰,首尾呼应,浑然天成。[1]该选段作为整部小说中的经典场景之一,利用伏笔将人物性格进行了烘托,也对“官逼民反”的主题进行了全面展示,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典型和审美范式。

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伏笔艺术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法替代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共同构成了人物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利用环境可以烘托氛围,同时环境也是一种巧妙的“伏笔”艺术,精心的环境安排,可以起到“意外”和“惊喜”的效果,精心的环境伏笔可以与情节融为一体,深化故事的内涵,强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心灵的震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从题目中就铺垫了整个故事的环境氛围,“风雪”既是环境,也是“伏笔”,尤其是对大雪环境的刻画,看似与平常雪天一样普通,实则是一场大的“伏笔”,是高潮之前的铺垫,是风雨欲来的蓄势,是光明来临前最黑暗的时刻。雪天的到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一直到高潮的到来,雪天始终是一个精心的环境铺垫。林冲还没到草料场就已经下起了大雪,然后林冲觉得身上寒冷,就想到了喝酒抵御寒冷的事情,于是他出门去打酒,后来又到山神庙,听到了奸人的奸计,才有了后面的剧情,所以说环境成为了本节中最大的“伏笔”。

对于这个情节的刻画非常的细致,毫无突兀之感,一步步引人入胜。林冲为了御寒去打酒,一路上风雪下的正盛,打酒回来,雪下的更大了,尤其是到了晚上,雪越发的大,最后压塌了自己的草屋,没办法,林冲只能去山神庙暂时躲避大雪天气。此时,作者同样采用了细节铺垫的技巧,由于雪大,林冲用大石头将山神庙的大门堵住,这样为以后陆虞候等人的到来进行了空间分割,完成偷听情节的铺垫。也是因为大雪天气,陆虞候等人放火烧掉草料场以后无处可去,只能跑进山神庙进行躲避,而大门已经被林冲堵住,他们只能躲在门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窃喜,并得意忘形和盘托出了所有的事情,被躲在山神庙内的林冲听个正着,知道了所有事情的真相,也为林冲杀三贼的高潮埋下了“伏笔”。

风雪越来越大,也暗喻着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越来越紧,林冲心中的怒火也越来越高,火烧草料场以后,彻底断送了林冲的后路,所以听到自己的好友“卖友求荣”陷害自己以后,他再也不想控制自己的情绪,所有的委屈与不甘在这一刻集中爆发,林冲大喝一声,跳出庙门,将奸人全部手刃。此时,风雪环境的铺垫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将情节逐步引向高潮。这些环境巧妙的融合在剧情之中,没有明显的雕琢,浑然天成,构思巧妙,体现出“伏笔”艺术的独特作用。[2]

除了对风雪环境进行刻画以外,选篇中还对“火”进行了详细的刻画,“火”既是一种环境和氛围,同时也是一种“道具”,更是一种“伏笔”。小说中“火”与“雪”是一种对立,写“火”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为什么如何笔墨的烘托“火”,因为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浓墨重彩的描绘火,林冲刚到草料场的时候,就看见上一任看管正在“向火”,这个老兵再给林冲进行交接的时候,特意把火盆留给了林冲,好让他防寒取暖,林冲放下包裹,也就地生起火来,此时的火也像窗外的雪天一样,越来越大。这里火盆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尤其是草料场被烧以后,很多读者就会疑惑,是不是火盆里的火不小心烧了草料场。为了打消读者的疑问,作者在进行火的描写的时候,同样采用了“细节”铺垫的技巧,林冲出去买酒御寒,临走的时候担心“火”,于是“将火炭盖了”,这里体现出林冲的谨小慎微的性格,同时也给下文留下了更多的悬念。

此时的火被盖住,也将读者心中的火熄灭,林冲买酒回来以后,发现居住的草房已经被大雪压塌了,林冲跑过来第一时间不是检查自己的物品,而是担心火盆里的炭火燃烧起来,他拨开壁子,探身去摸火盆里的火种,发现火已经被雪水浇灭了,如此的细心和谨慎将林冲的形象烘托出来。既然,火盆里的火种都熄灭了,那么草料场是如何被烧起来的,这里就进行了“伏笔”的设计,根据后文在山神庙里的情节可知,是陆虞候等人想要陷害林冲,故意放火烧了整个草料场,由此前文中的“火”与后文的“火”就对应起来,悬念也彻底揭开,推动了小说高潮情节的到来。这里,作者对火进行了着重的描绘,是因为“火”在整个剧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火”的不断解疑,情节逐渐明朗,随着高潮的到来,结局也大快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心理伏笔艺术

除了语言、动作和环境可以进行“伏笔”以外,人物的“心理”也可以成为一种“伏笔”,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通过林冲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窥测他的精神世界,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篇上来就对林冲的心理进行了微妙的刻画,成为一张“伏笔”,为后文人物性格的转变和剧情的“翻转”埋下了铺垫。开篇林冲遇到了自己的故人李小二,当谈及自己刺配的时候,林冲说是自己“恶了高太尉”,此时林冲还是以“太尉”相称,说明了他的委曲求全和忍辱负重。

根据小说的内容可知,是高太尉有意要陷害林冲,整个悲剧都是高太尉一手造成的,这里林冲不但没有怪罪于高俅,反而依然以“太尉”敬称,通过这样的细节,我们可以推测出林冲的心理活动,结合整部小说对林冲的塑造来看,林冲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并不是真心想去反叛,像大部分封建中的市民一样,他只想安安稳稳的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当一个好官,因此也就养成了他委曲求全和忍辱负重的性格。此时的他还寄希望于高太尉身上,希望他能够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再次启用自己,让自己回到东京,回到朝堂,所以面对李小二的询问,他将所有的过错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这种性格的“伏笔”也为以后的悲剧以及他心理的转变做了预设和暗示。

林冲是一步步走向反抗之路的,因为骨子里的他安分守己,只想在自己的官职上做出一番事业,但是自己又不谙官场之道,不懂得变通和谄媚,得罪了以高太尉为首的黑暗统治集团,于是被陷害。但是林冲直到最后才知晓了事情的全部,在此之前他一直还抱着美好的希望,认为自己可以戴罪立功,将功补过,所以即使李小二给他通风报信,他依然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自己的好友不可能出卖自己。这个阶段的心理刻画,也为后文彻底的转变留下了“伏笔”,尤其是在安排林冲看守草料场的情节中,林冲对自己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在与李小二夫妻的谈话中可知,林冲认为这是一个“好差使”,也不曾“害自己”,这里他对自己的好友又放松了警惕,并且内心深处认为,是高太尉抬举自己,给自己戴罪立功的机会,因此虽然是一份简单而又苦的差事,林冲依然充满了信心,因此认认真真地与老兵进行工作的对接,并且非常的细心和谨慎,出门打酒的时候,还把火盆盖住,就是怕再出现意外,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打酒回来以后,大雪压塌了自己的住所,他第一时间不是关心自己的私人物品,而是关心火盆里的火种,再三确认没有问题以后,才跑去山神庙,如此的心细都是为了能将功补过,回到以前的生活。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林冲满怀希望,但不知道绝望已经来临,陆虞候等人一把火烧了整个草料场并嫁祸给林冲,不曾想被林冲听到了所有,怒火中烧的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懦弱与逃避,新仇旧恨此时一股脑的迸发,他用尖刀和花枪结束了奸人的生命,内心也变得刚毅和果断,由之前软弱的性格转变为一位真正的硬汉,完成了英雄的逆袭。由此,由之前软弱的心理到后期的坚毅果断,“心理”的伏笔也一目了然,让林冲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真实动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伏笔”艺术随处可见,作者利用“细节”“语言”“环境”和“心理”等进行“伏笔”的构建,完成整个情节的塑造,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不仅丰满人物形象,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让我们看到了“官逼民反”的本质。文中多处的描写,看似废话,其实很有用意,推动情节前进,上下勾连,彼此呼应,恰似一条暗线牵引,最终实现了繁复艺术结构的完整统一,让小说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猜你喜欢

山神庙伏笔林冲
伏脉千里的“草蛇”
——学会运用伏笔
智海急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两座“庙”里的乾坤
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何以存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