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气血水三分论治心力衰竭探究❋

2022-12-28胡琨建邓林华赵英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论治水气

温 玉,胡琨建,邓林华,李 欧,赵英强△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阳 550002;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43)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液潴留(肺瘀血、水肿)等。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成年人心衰的发病率为0.9%,发病人数呈明显升高趋势[1],然存活率低,有临床症状患者的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2],因此心力衰竭的诊疗成为心血管病临床与科学研究的热点。

中医学并无“心力衰竭”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于“胸痹”“喘证”“心悸”“水肿”等范畴,历代医家在该病的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诊疗专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经验,被誉为“治疗杂病的典范”。在疾病的诊疗上,《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同时也提出了气、血、水三分辨证的方法,开创了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治疗杂病的先河[3]。气、血、水三分论治虽提出于水气病篇,但其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各杂病如“胸痹”“心痛”“痰饮”等病的诊疗中,为心力衰竭的辨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1 气血水三分论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这是气分、血分、水分概念的首次提出,为气血水三分论治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气分、血分、水分是否归属于水气病,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医家认为气分、水分、血分属于水气病范畴,也有医家认为气分、血分、水分应归属于不同的疾病。如第七版《金匮要略》[4]中医教材中指出:“在论述水气病之后,还论及气分病和血分病,使水气病篇的内容除内科范畴外,尚涉及妇科病证”;另外有研究者如包培荣[5]等认为,气分、血分、水分为水气病的分层辨证,是病情由浅入深的论治方法。

笔者认为气分、血分、水分是疾病病位深浅的分类方法,显示病情的轻重程度。气、血、水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属阳、血属阴,气主温煦、血主润养,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两者相互为用。血与水均属阴,津血同源,《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液是血生成的必要条件,两者可相互转化。气属阳,水属阴,气可生津,津可载气,津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温煦与推动,两者相互促进,三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状态下也可相互转化。气证可导致血证,气虚行血无力或气滞血行不畅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血证可导致水证,《血证论》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6],血瘀使脏腑组织失于濡润,水气趁虚侵之,则出现水停肌肤的症状;气证亦可导致水证,气虚气不行津,或气滞气不布津均可出现水液停聚症状。由此可见,病证由气及血、由血至水为疾病发展的三个阶段,亦如伤寒病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因而气分、血分、水分三分论治并不仅限于水气病,也为其他内科疾病及妇科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与方法。

2 心力衰竭气分论治

2.1 心气亏虚、心阳不足为其发病机理

对于气分证的发病机理,尤在泾[7]言:“气分者,谓寒气乘阳气之虚而病于气也”,吴谦[8]认为“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分”,由此可见气分证为阳气亏虚、气血失调、寒邪趁虚而入所致。心力衰竭病变脏腑在心,涉及五脏,其早期气分证是由心气亏虚、心阳不足引起。

心气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若气虚日久及阳,寒气趁虚而入,痹阻胸阳则胸闷胸痛;《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言:“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失职则表现为手足逆冷、恶寒。另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心气虚可影响至肺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写道:“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肺肾气虚可出现气短难续、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于快步行走时加重。故心力衰竭初期气分证是以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手足逆冷、恶寒等症状。

2.2 益气温阳以治气

《金匮要略》提出气分证的治疗大法为“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即阴阳相合之正气,乃维持人体生命之根本,大气不转则百病丛生,故应运转大气,协调阴阳,方可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因此,针对心力衰竭气分证心气亏虚、心阳不足的病机,须益气强心、温阳化气,使阳气振奋,气血流通,如此人体正气才得以正常运转,疾病乃愈。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提到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气分证,意在将辛甘发散与温通阳气之品合为一体,达温阳散寒、通阳益气之功。然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多取其温阳益气之意,予以参附汤,临床试验表明[9,10],参附汤改善心功能作用明显,且远期疗效显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营卫不足、外受风邪所致的血痹,方中黄芪、桂枝益气温阳,和血通经,芍药、生姜、大枣调营卫和表里。本方虽为血痹篇而设,然因其益气温阳、和血通痹之效,可用于心力衰竭气分证的治疗。临床试验研究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力衰竭方面疗效确切[11,12]。在气分证药物的运用上,多选用党参、黄芪、太子参、桂枝、干姜、薤白等益气温阳之品[13]。

3 心力衰竭血分论治

3.1 气虚血瘀、心脉瘀阻为发病机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及血分有3条,分别为“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赵以德[14]注曰:“因水谷之阳不布,则五阳虚竭,虚竭则生寒;下焦血海之阴不生化,则阴内结,内结则生水”,指出因阳气亏虚,温煦功能不足,气化功能失常,血脉瘀阻从而使津液疏布异常,导致水气病的发生。《金匮要略心典》认为,血分证的病机为“血气虚少而行之不利”“阴阳壅郁而欲行不能也”[7],故因虚致瘀、因实致瘀均可导致血分证的形成。而黄树曾[15]提出“血分为男女兼有之病”,说明血分证男女皆可罹患,进一步扩大了血分证的适用范围。由此可见,凡血行瘀滞而致水道不利出现水肿等症状者皆为血分病[16],男女均可患病。《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则进一步指出了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为气虚血瘀,心脉瘀阻。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血行瘀滞、瘀阻心脉则胸背痛;《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色青为痛”,因而临床可出现口唇青紫。心肺同属上焦,若心病及肺,血瘀滞于肺,肺失宣降则咳嗽、咳痰,正如吉益南涯提出咳嗽是心下有水气,血气迫而咳也[17];血瘀于筋脉则颈部青筋暴露,爪甲紫青;血瘀在肝,肝失疏泄,藏血功能异常瘀结胁下形成癓积,故心力衰竭血分证主要表现为胸背痛、咳嗽、咳痰、腹部包块并伴有口唇青紫等。

3.2 活血化瘀以治血

在治疗上,《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到以“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治疗水气病,而多数医家将“去苑陈莝”作为血分证的治疗原则。《灵枢·小针解》言:“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以活血法达到去除体内潴留瘀血腐浊的目的。因此,心力衰竭血分证的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针对气虚、气滞、寒凝而致的兼证,分别辅以益气、行气、散寒等治法。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11条云:“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对于此处小便不利的病机,《金匮玉函经二注》注解道:“膀胱血病涩滞,致气不化”[14],因膀胱湿热夹瘀而致的小便不利,以蒲黄为君药以利小便、消瘀血,体现了张仲景活血化瘀以利水的治疗思路。因此,张仲景虽未明确指出血分证的治法及方剂,但其活血化瘀理论及所创之剂皆可为血分证所用。《金匮要略》所载活血化瘀方大部分皆可用于心力衰竭血分证的治疗,如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大黄甘遂汤、枳实芍药散、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等。经研究证实[18,19],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均可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且临床疗效显著。瓜蒌薤白桂枝汤以其通阳豁痰、活血通脉之功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20]。在心力衰竭血分证的用药上,可选用泽兰、益母草、蒲黄、水蛭、红花、桃仁之属[21]。

4 心力衰竭水分论治

4.1 气虚血瘀水停为发病机理

吉益南涯认为,“水分证乃血气不循而水滞也”[17],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可引起水液停聚,导致水分证的发生。此外,气虚无力行水,阳虚水不化气均可使水液停聚而发病。心主血脉,血行则水行,若心气亏虚,血运无力,血液凝滞则引起水液停聚;心肺同属上焦,气血相关,若心气不足,瘀血阻肺,影响气的功能,肺失通调使水液停聚;心肾阴阳互济,心阳亏虚日久,肾阳亦虚,其气化功能异常则使水液停滞于体内;心阳不足,不能温运脾土,脾运化功能失常,也可使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也就是说,无论气虚阳虚亦或血瘀,凡使水液停聚而致病者均为水分证。心力衰竭水分证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多由血分证迁延不愈或气分证直中发展而来,因水饮致病广泛、变化多端,临证多为疾病的晚期阶段,其病机为气虚(阳虚)血瘀水停。

水、饮、湿、痰同出一源,同为津液停聚而致,广义上说水、饮、痰、湿均为“水”的范畴。水液停聚,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正如巢元方云:“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步四肢,故云水分,但四支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22]”《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9条提到“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肾阳亏虚,气化功能失常,气不化津,则小便不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2条提到饮停胸膈影响心肺,出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等咳嗽、咳喘、短气、水肿等症状。第3条“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饮凌心,遏制心阳,则心下满闷痞坚,心悸,不欲饮水;痰饮壅盛,痹阻心阳,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出现胸背部疼痛等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言:“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临床上多有身重不可转侧、短气、心烦、水肿等症状。心力衰竭水分证主要表现为胸背痛、心悸、心中满闷痞坚,咳嗽、咳喘、短气,水肿、小便不利等,其症状与心水相似,属于心水范畴。

4.2 利水化痰逐饮以治水

在水气病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邪居之处,就其近处而驱之,故应开腠理、利小便,给水邪以通路,水邪得通则水肿自消。另外,张仲景提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方法治疗痰饮病,饮为阴邪,遇寒则凝,遇阳则行;若阳气亏虚则痰饮停滞难以运行,因而当以温药振奋阳气,通调水道。对于痰饮痹阻胸阳而致胸背痛者,实则豁痰通阳,虚则温中助阳,即所谓“去邪之实,即以安正;养阳之虚,即以逐阴”。因此,心力衰竭水分证的治则以利水渗湿、化痰逐饮为主,若兼有阳虚、血瘀,当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辨证治疗。

《金匮要略》中可用于水分证的方剂甚多,其中阳虚水停、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虚寒饮停、肢体水肿、四肢疼重者用真武汤;水饮停聚、喘咳不能平卧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气虚不能固表、水肿明显者用防己黄芪汤;水湿内停、胸胁胀满不适者用苓桂术甘汤;水饮上泛、虚喘畏寒者用肾气丸;痰阻胸阳、胸背疼痛、喘息咳唾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此外,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防己茯苓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枳术汤等皆可用于心力衰竭水分证的治疗。经循证医学研究发现,葶苈大枣泻肺汤、肾气丸、木防己汤、防己黄芪汤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明显,为现代临床常用方剂[23]。具体用药上,多选用茯苓、白术、泽泻、防己、猪苓、车前子、薏苡仁、白茅根等[21]。

5 结语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提出的气分、血分、水分实际上为疾病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的不同发展阶段,气、血、水分论治并不仅适用于水气病,对内伤杂病及妇科病同样有指导意义。心力衰竭气分证、血分证及水分证虽病机不同,但气、血、水本为一体,疾病的表现往往气中有血、血中有水、水又可波及至气,三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总体来说,心力衰竭是以气虚阳微为发病之本,以血瘀水停为发病之标,从而形成的由气分证到血分证、水分证的发病过程,因而在临证中应掌握好气血水之间的关系,断不可全然将其分开。另外,《金匮要略》所记载的大部分方剂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如何将经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将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论治水气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中药复方从脾虚论治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水稻水气栽培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