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2022-12-28章忠民孟恩恩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章忠民,孟恩恩

(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恰逢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命题,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精神样貌和价值风范。回首过往百年,伟大建党精神的总体风貌尽显其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以及理论整体性,而对这四个维度的透视有助于我们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会其所内含的整体性,不仅是推动百年党史研究,进一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应有之义,更是我们接下来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

一、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

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阐释,就是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来龙去脉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充分展现其整体性的思想伟力和实践活力所在。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考察,就不得不聚焦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和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复兴事业发展的阶段性进程,深刻认识到它是建党前形成的各种伟大精神的历史接力和建党后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对伟大建党精神加以弘扬,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历史必然。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主题和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因此,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必须将其置于整个民族复兴事业发展的前后贯通而又各自独立的不同历史阶段加以阐释,解析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具体特征。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无数仁人志士所实践的救国方案均已失败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从此有了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从此有了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在救国这一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们不仅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东方的社会主义大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在兴国这一时期,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之路。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在富国这一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

第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在强国这一时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回首建党百年,民族复兴整体目标视域下的接续性发展和阶段性演进以及四个历史时期的精神标识,充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历史整体性的主题和历史意蕴。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和精神谱系的现实本源

伟大建党精神的兴起、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决定了其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会始终定格在历史上某个瞬间,而是表现出一种绵延性和连续性。因而,我们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就必须追根溯源、展望未来,以回答伟大建党精神“由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内在地继承了以往先进精神的核心理念。一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来看,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培育、继承、发展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有机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中国人民的特质与禀赋,即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文明,并形成了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二是从近代以来170多年的跌宕岁月来看,自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踏上救亡图存之路。尽管戊戌变法等运动最后失败了,但其背后所涌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驱动着无数先进分子继续探索救国之道。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者,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7)《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2页。伟大建党精神恰恰就是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特定的精神始基,是对伟大民族精神、辛亥革命精神、五四运动精神等先进精神的承接和发展,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历史接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国内外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于建党过程中催生了伟大建党精神,而这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生发之关键。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完整的历史逻辑。其一,在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近代中国曾出现众多社会主义思潮论战的境况,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力捍卫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被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进而逐渐形成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群体。基于此,众多共产党早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建党精神的历史由来。其二,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形成。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决定了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如此,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仅是历史必然,更是民心所向。立足广大人民群众,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并勇于担当历史责任,这既是共产党建党的初心,也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其三,在领导工人运动、开展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清醒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进而不顾个人安危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无畏反动阶级的打压迫害,领导了长辛店工人罢工、开滦五矿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鼓舞工人群众为自身利益而斗争。这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建党精神的历史溯源。其四,在重大历史考验的解答过程中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诸多风险挑战,但在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人民天然的朴素情感的规定下,共产党人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和人民。这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历史来源。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本源和逻辑起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去回答、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去实践各自的时代之问,从而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8)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求是》2021年第17期,第17、5页。因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还体现在其一经形成、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进程,引领构建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使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形式得到不断丰富与拓展。当前,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持续扩充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加速推进,作为整体的伟大建党精神必将凝聚更为磅礴的思想伟力和精神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三)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于整个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之中,透过后者不仅能够尽显伟大建党精神在其历史区间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还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能动性,揭示其独特的历史意蕴。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为我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方向,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还反复强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发现,不同时代各有其不同的主题和任务,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也是在历代共产党人的手中接力传承并不断发展着的。伟大建党精神发轫于我们党开启民族复兴事业的起步阶段,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泉的精神谱系则横贯于整个百年民族复兴事业的实践进程之中,同时也还会随着整个民族复兴事业的继续发展而不断扩增。这正是我们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渊源、阶段和趋向之关键所在。

第二,运用整体性原则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上就是对百年民族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构建、精神品格的彰显、精神力量的发挥进行高度概括并予以总体评价及思考如何传承。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推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伟大建党精神虽然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实践过程中,但它并没有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完成而消退,反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武器,这其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党的奋斗事业的正义性等内在特质,是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百年世界社会主义文化、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说:“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10)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求是》2021年第17期,第17、5页。正是有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以及精神的永恒属性,从而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在溯本求源、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中,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洞察中国共产党人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连贯性和精神谱系的一脉相承性,使伟大建党精神获得其内蕴完整性。因此,只有真正做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把握,才能领会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蕴含于伟大历史实践之中,是对以往先进精神的高度升华,还是贯穿在百年党史中的精神红线,更是未来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引,进而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

二、从不同局域的彰显与发挥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整体性

伟大建党精神一经诞生,就以一种超越时空的魅力在不同局域中铺展开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呼唤指引下,千千万万共产党人集合于共产主义的旗帜之下,凝聚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亿万群众的强大力量,并推动民族复兴事业发展和世界格局变迁。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的养分渗入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搭建起宏阔的思想空间和现实空间,从不同局域的视角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广延性和拓展性,还有助于推动其进一步在更大空间中发挥作用。

(一)立足思想空间建构起党内党外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一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汇聚成朝着同一目标前进的磅礴伟力。在百年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如同粘合剂一般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聚合起党内外中华儿女的集体意志,在思想空间中构建起完整的精神拼图。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由无数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要充分发挥其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力量,就必须达到党内意志的高度统一。基于此,列宁曾经提出党的杰出领袖对党实现意志高度统一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他还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11)《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4页。党的百年奋斗史也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核心对党的事业的伟大意义。党的百年奋斗史也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核心对凝聚全党意志、推进事业发展具有伟大意义。一是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克服了“文化大革命”中党内存在的思想混乱状况,开启了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进而把全党的工作中心和注意力都转移到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三是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始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进一步维护了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提升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确立党的核心,树立党中央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集中全体党员的意志与力量,进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推动事业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12)《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页。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也需要紧紧依靠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发挥群众的无尽力量。其实,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在《论持久战》中将“组织力”作为国家力量的重要指标,并把组织力的强弱作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之所以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是因为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团体,导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强;而中国共产党恰恰通过发动群众,组织千百万人民群众并构建了亿万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进而汇聚成全民抗战合力,促进了抗战和革命事业的胜利。当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增强群众组织力,将无数个体的涓滴之力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第三,以整体性原则来看待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内党外的彰显与发挥,既是全面综合地还原历史原貌的前提,也是继续在党内党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客观要求。无论是脱离集体的个人力量,还是脱离群众的组织力量,其所能带来的作用力和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因而注定不足以支持其实现既定目标。党想要提升自身的战斗力和硬实力,必须建构起自身组织及周围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须整体性思维使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内党外施展开来,如此也意味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挥实现了精神空间的完整性。

(二)基于现实空间的“内外兼修”,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在现实空间中的彰显与发挥,不仅体现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还表现在其于现实发展的地域中呈现出高度的兼容性,从对本土的积极作为上升扩展至对世界的深刻影响。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深植于中国的现实土壤,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精神密码。在治国理政的具体领域内,伟大建党精神犹如一根红线,串起每一领域的内在关联,从各个子系统拓展到整个母系统功能的发挥。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各项改革工作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总的来说,一是要强调发展是各领域的共同发展,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发展,要从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二是不同部门和单位要立足全局看待问题,认真分析重大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需要和长远发展,做到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以长远眼光思考问题、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而在整个事业发展全域中,我们又会发现诸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品质以及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等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理念在这其中的体现与运用,使得伟大建党精神能够扎根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辽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虽然根植于中华沃土,却不仅仅局限在这片土地上作为,其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还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其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敢于斗争,勇于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深深触动了世界上其他国家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们,而作为百年辉煌成就的基因密码之伟大建党精神给了他们精神上的指导与鼓舞,使得他们产生在情感上认同、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更加坚定革命意志、更加坚信前途光明,从而推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二,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背景下,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倡导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进而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在不同局域的空间纬度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张力和原则

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准确把握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所处的环境与局势。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在具体空间中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养料。我们在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要对其整体性加以把握,就必须从不同局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来加以考察,准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打破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藩篱之关键和机遇之所在,理会其冲破自身狭小圈子,激发出其他领域的主体力量,从而凸显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张力及其贯穿于不同现实空间的整体风貌和现实功能。

第一,在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整体性的把握中,可以感受其内有的延展性。伟大建党精神尽管形成于党内,却不仅仅停留在党内,更多的是要求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领会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价值和丰富意蕴。在这一前提下,伟大建党精神陆续在不同的空间坐标中扩展开来,使伟大建党精神有了广阔的生长范围。当然,伟大建党精神的延展性并不是强加给他人的,更重要的还是大多数人被它的内涵和魅力折服,进而迫切想要掌握的一种主体力量。如此,伟大建党精神在本土区域的发挥就延伸到更广阔的地域,对其空间整体性的把握也就更为迫切和必要。

第二,在国内扩大改革开放、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并在国际交往中着力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在进一步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在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在对外交往中着手建立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建构多方位的话语权,既包括经济贸易话语权、文化话语权,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等等。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整体性原则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无论就其实践层面不断地发展推进和丰富,还是对它的研究把握,从整体性研究来讲,我们均应实现民族的与世界的、本土的与外来的两个统一。(15)章忠民:《加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0期,第14页。在看待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发由来时,不仅要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和世界先进文化传入到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要将其看成是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为世界、为全球提供的关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精神信条和引领人类不断前行的精神财富。

三、从民族复兴的现实发展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

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是虚无的存在,也不是主观上被设想出来的,其植根于伟大的社会实践,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引领推动着实践的发展。纵观百年党史,我们就能发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实践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意蕴是紧密交织、相互融通的。以整体性原则纵览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的实际发展进程及其未来趋势,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建党精神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革命精神与具体实践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完整的交互作用,其间并无间断或中止;其二,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将伟大建党精神这个整体落实到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同时又将每一部分融合于整个现实实践的有机系统;其三,在全面推进、有效落实的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出强大的现实力量,推动各领域事业的发展,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从而展现出实践整体性的巨大活力。以民族复兴为使命的共产党人,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自觉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推动民族复兴事业迈上更高台阶。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在于各时期革命精神与现实发展的交互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波澜壮阔实践启自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我们在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予以把握时,必须勾勒出建党精神及其衍生出的革命精神谱系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动态交互图谱,才能充分感知其实践活力。

第一,在百年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民族复兴在各个历史阶段上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点,无疑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实践。人们的一切认识、思想、理论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伟大实践孕育着伟大精神,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是精神谱系形成的实践基础。(16)王炳林:《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光明日报》,2021年6月30日第16版。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探月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对于这些精神,我们要把握两点:一是源自后发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并不代表先前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失去了它们的价值和光辉,更没有否定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二是要看到这些具体精神虽源于各种具体实践,但这些具体实践都包含有一致的实践主题,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这些具体精神理应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核,不能割裂其内在关联。

第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原点的精神谱系并不只是单向的形成过程,其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一个双向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且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物质变精神,精神文明生产随着物质文明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精神变物质,发展了的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17)王伟光:《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坚定》,《求是》2018年第23期,第37页。因此,在一系列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看似空洞飘渺,实则作为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而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伟大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指导,在重大危难关头,促使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进而付诸伟大实践,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推动着民族复兴的现实发展。实践永无止境,并不代表实践都是无章可循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整个党的百年历程中,在这个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历史实践中,民族复兴事业的发展与建党精神的演化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互相起着推动作用。因此,运用整体性原则来领会建党精神的实践要求,不仅是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的重要路径,也是回答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19)《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页。同时他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 (α) 历史地,(β) 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20)《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就马克思主义自身而言,批判性是其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不论是理论建构上,还是实践运行中,都必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积极做到在思想理论上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和现实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整体性的坚持和践行。由此,要充分体现出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凸显伟大建党精神整体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第一,在哲学道德方面,关键在于对错误哲学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马克思曾这样表达新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后来,毛泽东又在《实践论》中指出,改造世界的任务,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2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真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共产党人的头脑,坚决反对各种诋毁、歪曲党和国家形象的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和各种形而上学观点以及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此外还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崇高精神世界的建构,从延安整风到新时期的“三讲”教育再到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亦或是对少数理想信念滑坡的同志进行批评甚至惩处,都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规定下推进的,以确保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信念。

第二,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的尤为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的制度优势和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计划为指导、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的。无论是鼓吹新自由主义或私有化的改旗易帜的歪路邪路,还是反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都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做到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实,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评价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过时的说法是武断的(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肯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因而,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为根据,继续推进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发展方略和现实活动,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新境界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更高水平。

第三,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产生了“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甚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读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出现改革开放过头和改革不够到位的论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出了回应和批判。他结合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结论。(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8、119页。由此,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有力回击了那些消解、割裂、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学说,不断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推动民族复兴事业迈上更高台阶

运用整体性原则把握百年党史中的客观实践活动,就要看到民族复兴事业在整个大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母系统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又会划分为若干子系统;但是,这些子系统在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又会要求我们借助整体性的思维去加以审视,从而更好地厘清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推动事业发展取得卓有成效的实质性进展。

第一,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们时刻在为自己所承担的现实任务而努力奋斗,而伟大建党精神则是凝聚起共产党人使命担当意识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2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第2版。当我们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样也会发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并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解决了“挨打”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解决了“挨饿”问题;如今,正迎来强起来的新的伟大飞跃,这一飞跃着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即解决“挨骂”问题。达到这一境界,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会空前提升,意识形态安全也会得到更好保障,同时也能更加有力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会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之于“四个伟大”的发挥,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前进动力、更为可靠的前进保证、更为光明的前进道路和更为明确的前进方向。其一,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开展斗争又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斗争意识,从党内到党外,从国内到国外,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能力。新时代,我们党提出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保持积极的奋斗姿态。其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坚强的党必须有伟大的精神来引领。在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和鼓舞下,我们党始终重视紧抓自身建设,勇于推进自我革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宝贵成果,其成功实践再次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下去。

四、从“两个结合”的践行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

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体系。伟大建党精神生成和发展过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使得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伟大建党精神本身而言,构成其深刻内涵的四个层面,表达了共产党人不同的价值意蕴,从而展现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我们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就是要从它的理论遵循和文化底蕴出发,领会其所内含的价值要义,而核心则在于对自身逻辑结构的梳理与贯通。

(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中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完整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探讨其理论整体性,就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作为其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上,同时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也不能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渲染和熏陶。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尽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本色。其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在建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内在地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也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无产阶级斗争思想、人的解放思想等思想观点。其二,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以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气质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魂”;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同时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法要求推动理论、精神、文化的建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下,其所结合过程中的产物——伟大建党精神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进而得以表现出立体的理论样态。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对共产党人的精神构图,并从精神层面对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做出了内在规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有力证明。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时代课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从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这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充分表明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同时,伟大建党精神在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彰显与发挥中也构成了自身的理论完整性。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从四种向度递进建构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精神集合体,其理论整体性体现在四个不同维度的具体精神的有机整合。尽管四种具体精神相对独立而又自成一体,但其统一后能释放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因此,充分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从四种向度递进建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结构,还有助于塑造立体完备的共产党人形象,进而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发挥。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而集聚在总的精神系统之中的各个精神单元则分别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同的精神样貌。其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和目标追求,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立足点。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6 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价值导向,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着眼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奋斗和创造。对于志在千秋伟业的百年大党来说,“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其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和奋斗姿态,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点。我们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的。在每一段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畏牺牲、不惧艰险,以斗争谋生存、求发展。未来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时候,发扬这种甘于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更是对我们的必然要求。其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怀和立场要求,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从价值层面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忠诚于党和忠诚于人民的统一。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既是其执政基础,又是其执政目的,二者早已生死与共、水乳交融。总之,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不是各种具体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具体精神融合的精华;其四个维度的具体精神也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发生作用的,由此形成一种完整的逻辑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99页。正因如此,更加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四种具体精神集中概括凝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共相与殊相、统一与杂多的关系。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虽然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但其还是在建党精神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表达,总体上表现出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比如: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焦裕禄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抗洪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脱贫攻坚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30)《求是》杂志编辑部:《凝铸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求是》2021年第17期,第26、28、31、33 页。这一系列精神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了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同时内在地蕴含有建党精神的基因血脉,使其得以薪火相传。由此,伟大建党精神之四个维度的具体精神在整个精神谱系的演绎和展现中形成了其自身完整的理论架构。

第三,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去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防止以偏概全,不能把伟大建党精神四个维度中的某一具体精神抽离出来独自称作伟大建党精神,每一具体精神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定位,离开了其他具体精神,其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比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目标追求,离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它就失去了价值导向,离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它就失去了精神武器,离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它就失去了最根本的立场要求。因此,只有把每一具体精神融会贯通,才能形成统一精神的集合体,所以必须将其置于整体性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二是要注重每一具体精神在整个精神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既要看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所迸发出的无尽力量,也要看到其系统内的各个精神单元所发挥出的不同价值。只有如此,方能更好地把握总精神系统和子精神单元的相互作用和内在关联。

(三)从理论整体性引向对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进一步融合

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旨要领,首先必须搞清楚其理论层面的来龙去脉,阐释其自身内含的逻辑意蕴和哲学文化基础。而要更深入地揭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必然会引向对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的进一步揭示。也就是说,只有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其历史整体性、从不同局域的彰显与发挥中把握其空间整体性、从民族复兴的现实发展中把握其实践整体性,通过这三条脉络的整合演进,方能揭示出其理论整体性,进而也会更进一步显现出其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以及三者的深度融合。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进的过程之中。百年历史进程中,我们在复兴的道路上已经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上,这也是继解决“挨打”“挨饿”问题后,进一步解决“挨骂”问题的历史必然。以此,我们可以通过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使命的接力来说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发端于党内,却不局限于党内,其所释放的精神魅力拓展至天南海北。从党内凝聚起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力量到党外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理想和信念,从国内指引本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到国外呼唤起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伟大建党精神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在各个领域发挥出其自身的强大力量。以此,我们可以通过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局域中得以彰显和发挥来阐述其空间整体性。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奋斗。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题,无数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导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并相应创造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以此,我们可以通过民族复兴过程中所实现的现实发展和伟大建党精神自身的实践要求来诠释其实践整体性。

由此可见,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磅礴的思想活力和实践伟力,也使得伟大建党精神具备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整体性的引导下,其在整个百年奋斗的历史时空背景下推动民族复兴实践取得了长足的现实发展,进而达到了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的有机统一。

当前,若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从整体出发对其加以把握。在回首过往、直面现在、开创未来的维度上,在立足中国、环视世界、综观古今的视野中,充分考察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脉络、空间架构、实践导向和理论基础。只有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研究,才能更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继承红色基因、涵养红色文化。而对于如何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研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3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因此,如要更好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研究,就必须确立起大历史观、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对这一研究的指导性地位,进而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价值。事实上,纵观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伟大建党精神浑然一体,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张力和实践伟力,并由此推动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如今我们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理应继续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补足精神之钙,始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出的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3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这是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要求,更是我们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不二法门。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