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2-27刘垚朱子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政治思想

刘垚,朱子琦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 716000)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已步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强国行列。但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中国5 000年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情感仍深深根植于每位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国传统节日饱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围内多种文化的冲击,充分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国民素养,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从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入手,深刻剖析传统节日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而从社会角度、高校角度及高校学生本身角度,分析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提出建议。

1 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他们庆祝节日的仪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活习惯、理想信念、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每个节日的起源都有其文化含义,如藏族的采花节起源于对花神的敬畏,苗族瑶族等的阿玛突节起源于族人对山神的恐惧。这些节日充满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表现出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就中国传统节日来说,其起源大致与以下两种因素有关。

1.1 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

1.1.1 起源于岁时节令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农业劳作中,古代农民渐渐对农时和季节、气候、温度等的变化积累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人们按照农历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又根据每等份期间气温、物候、降雨等特点对其进行命名,便形成了现在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时至今日,当代农民也大多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中,包含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节日。再如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此后,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直到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我国北方地区非常重视冬至这一节日,通常以全家团圆吃饺子来庆祝,而南方地区习惯吃汤圆。

1.1.2 起源于原始宗教崇拜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敬畏,为找到心理安慰,慢慢产生了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行为,这些崇拜统称为原始宗教崇拜。如古代吴越人崇拜龙图腾,将“龙”视为繁衍本族的象征,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吴越人就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仪式,以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图腾祭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认知的提升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再如我国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0 个民族的圣纪节,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和逝世。

1.2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节日一般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约定成俗的,在相对固定时间内开展的有着固定主题的社会活动的日子。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社会,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积淀和传承,渗透着民族信仰、伦理道德和文化情感,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1]。这些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往往融合了敬畏自然、尊崇道义、讲究礼仪等文化内涵,其庆祝节日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了中国人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有认知和价值观念。

1.2.1 体现敬畏自然的谦卑观

由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可知,传统文化与古代农耕文化息息相关。而农耕生产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节气变化和气候规律。因此,传统节日中的庆祝仪式也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如清明节草长莺飞,人们踏青出游、扫墓祭奠,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经历寒冬后,迫切想要融入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心情。再如中秋节是一家人团圆赏月、吃月饼的日子,体现出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1.2.2 体现尊崇道义的价值观

古老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华儿女深深根植于内心的“善”。这些“善”包含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美好品德,简单总结即为“尊崇道义”。这些美好品德也逐渐融入、体现在传统节日文化里,被一代代传承。如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除夕夜,出门在外的游子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穿上新衣、吃年夜饭、守岁等,体现了人们重视亲情的美好品德。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吃糕吃面、尊老敬老、赏菊宴师等,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1.2.3 体现讲究礼仪的行为观

行动开展后,为更好地提高联合执法能力,广东海事局积极加强内部联动执法方面。为积极推进“平安西江”建设,打造水上安全命运共同体,确保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沿江六分支局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助执法机制,共同打击西江水上违法行为。初步建立“一江触发、六地联动、闭环管理”协同治理机制,为下一步打造西江应急与搜寻救助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传统节日,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5 000年来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慢慢形成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本质原因。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人们讲究礼仪和注重仪式感的行为观。如人们在春节会安排打扫卫生、守岁、拜年送祝福、放爆竹、吃饺子等;在元宵节会扎花灯、看晚会、吃元宵等;在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送艾叶等。这些习俗早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饱含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传统节日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出台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以其饱含的敬畏自然、尊崇道义、讲究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促进着国家精神文化的茁壮成长,充盈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充分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在庆祝传统节日时,几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有相同生活习俗的人会欢聚一堂,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构建的关键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的引入会让学生在感受文化内涵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导向的熏陶,增强其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认同感。

2.2 充分发挥良好行为指向作用

历经千年的传承,能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承载着厚重的人情味,许多既定活动在整个社会层面约束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当整个社会都在进行同一类型的活动时,就为人们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良好契机。现在很多节日,像端午节要祭奠伟大诗人屈原就是在倡导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对爱人表达关心关怀就是在倡导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由传统节日表现出来的情怀和观念为人们强化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点提供了生动鲜活的例证[2]。将传统节日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约定成俗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其良好行为的导向作用,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让学生从手机中走出,从钢筋丛林中走出,与亲人、朋友、大自然亲密接触,拉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间的距离。

2.3 充分发挥情绪宣泄作用

传统节日的活动往往很丰富,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日庆祝当中,人们可暂时释放焦虑,借此释放压力、缓解情绪。比如元宵节也叫“闹元宵”。一个“闹”字,充分体现了人们尽情释放自我的想法。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其压力也随之增大。而通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深度融合,可为高校学生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找到充分释放自我压力的途径。

3 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要传统节日存在,那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尽管国内有些高校,尤其是文科类学院,已经意识到传统节日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也在两者融合当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

3.1 当前中国传统节日庆祝形式较为单一

传统节日源于农耕时代,在千年的流传中,其含义虽愈加深远,但是在其庆祝仪式上的很多活动几乎都与“吃”有关,如腊八节喝腊八粥、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甚至在当今信息和科技发达的社会,只要过传统节日,人们想到的还是如何去“聚餐”。这就导致了节日里其他活动的弱化,因此,很难吸引高校学生去深入了解传统节日,使得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参与感逐渐降低。社会应在满足人们“吃什么”的基础上,通过唤醒传统节日的其他特定仪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3.2 部分高校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3.3 当代部分高校学生本身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不够

由于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早已相互联系交往形成了“地球村”。西方一些文化思潮和传统节日也渐渐传入中国。从小就接收到非常多外界信息的高校大学生,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更倾向于过诸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加之,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未完全确立,更容易受到时下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忽视过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缺乏对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和深刻领悟。

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是促进高校学生正向发展、提高个人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因此,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应共同发力,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1 持续加大传统节日宣传力度,充实活动内容

政府和社会是引领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的主力,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尤其是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不同的传统节日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受众对象,蕴含独特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政府部门应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之前制定好宣传方案,划分好部门职责,通过电视广告、报纸媒体、自媒体、横幅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宣传内容应包含传统文化的历史由来、文化内涵、社会习俗等,目的在于普及传统节日知识[3],使得高校青年被充分包围在庆祝传统节日的巨大正向舆论场中。同时,在大力宣传庆祝活动的同时,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状况,结合现代化手段,在保持传统节日原汁原味的前提下,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让传统节日更符合当代人的行为习惯,跟得上时代发展潮流[4]。如以传统节日为题材,创作一批优秀的、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话剧、绘画、演出等。使高校青年在观看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传统节日潜移默化的熏陶。

4.2 在多学科领域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要发挥传播知识、弘扬社会优秀文化的主阵地的作用。多学科引入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将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以传授。

一是,邀请知名传统节日研究领域的专家,定期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讲座应以互动性为主,更生动具体地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避免枯燥的文字输入。同时,设置完整的多学科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程,可将其开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适时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使其在寓教于乐中懂得传统文化的意义。二是,在节日前后择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庆祝活动。通过大学生文艺表演、原创诗词大赛、包粽子、制作月饼等趣味主题活动,引导其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三是,利用学校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学校官方微信号、抖音号、微博等平台上,以漫画或是其他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宣传传统文化知识,让大学生在碎片化的学习中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4.3 树立正确的传统节日文化导向,营造传统节日文化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家长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力所能及地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5]。平时可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感恩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认认真真开展家庭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认同感,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尊崇道义的使命感[6]。比如,在春节之前对房子进行打扫时,可让学生参与进来,给长辈收拾房间、做顿可口的饭菜等;在重阳节时,陪老人散步聊天,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

5 结语

通过分析了解到,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于岁时节令和原始宗教崇拜,其蕴含着人类敬畏自然、尊崇道义、讲究礼仪等的文化内涵。该文深刻剖析了传统节日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凝心聚力、行为约束、情绪宣泄等作用。进而从社会角度、高校角度及高校学生本身角度,分析了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形式较为单一、部分高校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当代部分高校学生本身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不够等。最后为了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三条有效建议。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