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参与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2022-12-27王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文创旅游业协同

王萌

(微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山东济宁 277600)

从远古时代开始,勤劳勇敢的中华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各种劳动,开辟了生活乐园,不断发展。元谋猿人、北京猿人、蓝田猿人等考古遗存表明了中华民族祖先的演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文化遗址说明了这种演化的多样性[1]。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于受众参与视角,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于创造,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以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光辉的科学技术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的华夏文明在新石器时期就已诞生,起初,华夏族先民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黄帝曾经和蚩尤在涿鹿作战,又和炎帝曾经战于阪泉,最终都是黄帝取得了胜利。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是黄帝的子孙。进入公元前21世纪后,禹的儿子启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夏王朝,夏朝从此持续了600多年。在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商朝从此建立,商族人民的祖先是东夷。商朝充满神权色彩,属于奴隶制国家,奴隶们的辛苦劳动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在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周朝自称是一支夏族后裔,杂居在戎狄之间,和羌族地区的人民交往频繁,关系密切。虽然这些部落集团不同,却都以黄族为祖先,他们起初是在黄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汝河、颍水等上游地区繁衍生息,后来发展到了汉水、淮河、泗水、长江等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出现交往、战争与融合行为,最终形成了华夏族[2]。华夏族在形成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青铜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统称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多元文化并存。

2 受众参与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方案

2.1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合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与其相关的文创产品,有助于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创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向全民,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感,全民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要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活动,努力还原、保留、传承文化精髓,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文明引导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衍生文创产品保护工作更具文化价值和人文活力。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特征,属于一种文化意识形态,通常是由衍生文创产品将文化艺术转变为具体文化实物。在中国,有各种文化内涵深厚的民俗节日,像除夕、春节、元宵节、冬至、送灶和接灶、送穷和迎福、迎春备耕、花朝节、清明节、三月对歌、泼水节、立夏、夏至、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这些民俗节日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衍生产品体现了民俗文化和审美意识以及民族精神。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全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在周秦时代,皇宫会在每年将尽时举行“大傩”仪式,通过击鼓、演戏、跳舞、唱歌等驱逐疫疠之鬼,这种方式也称为“连除”。如今除夕的前一天也被称作“小除”,除夕则被称为“大除”。在除夕这一天要贴春联和门神,在上古时期,传说恶鬼害怕桃木,神荼和郁垒两兄弟会捉鬼,人们因此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兄弟的像,放在门前用以辟邪,这种画像叫作桃符。后来逐渐又演变成两种形式:唐朝是在纸上画上两位披甲戴头盔手持武器的将军,即秦琼和敬德,将他们的画像贴在门上称作“门神”,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后来也有在纸上画有两位文臣的,他们的画像也被作为门神。在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曾经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吉利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当属中国最早出现的春联,春联又叫对联,讲究仄起平落,从宋朝开始,要用红纸书写春联。在除夕晚上,每个家庭要举行晚宴,通俗来讲,叫吃年夜饭,也叫吃团圆饭,中国各地年夜饭的习俗各不相同。在江南地区,人们非常注重菜肴,在闽南和台湾地区,除夕晚上,全家人会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旁一起吃年夜饭,鱼圆和肉圆是必不可缺的菜肴,它们象征着阖家团圆,在这些地方,方言“鸡”与“家”谐音,“食鸡起家”寓意吉兆。年夜饭也少不了煎炸的食物,像炸鸡、炸虾、炸虾片等,寓意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一道菜大多为甜菜,寓意以后的日子能甜到底[3]。北方会吃“更岁饺子”,包饺子时,有的地方先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挣更多的钱。也有地方往饺子里包红枣、花生米、糖块,花生又名长生果,祝福人们长寿,红枣和糖表示日子越过越甜。古人在除夕家宴上还要饮屠苏酒,这是一种药酒,用屠苏、白术、大黄、桔梗等中药材共同配制而成,相传最初是由药王孙思邈所配置,能够延年益寿。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始于汉朝,有吃元宵(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元宵节的晚上叫元夕或者上元夜,这天晚上,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灯火通宵达旦,连平日极少走出闺阁的少女们也出来观花灯。元宵节除了灯彩以外还会放烟花,表演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杂技。元宵节的猜灯谜游戏始于宋朝,人们会将写好的谜语挂在精美的灯笼上,猜中的人得奖。到了明代,元宵节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在封建社会,这是全民的狂欢之夜。元宵节所吃的食品叫“元宵”,或者汤圆,各地的做法、风味不尽相同,却都将其作为团圆的象征。

在21世纪,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理应继承与弘扬传统习俗文化,结合时代发展,赋予民族文化新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例如在保留七夕节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赋予其新内涵,举办七夕晚会,借助网络技术传承七夕节文化习俗,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图画、乞巧方式、巧果照片以及巧果制作方法上传于网上,也可以借助网络营销来销售物美价廉的相关文创产品,像图画、模型玩具、音乐盒、故事盒、密封保鲜食品巧果等,避免寓意美好的传统文化习俗消逝,让传统美食巧果的制作工艺经久不衰,让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衍生文创产品能促进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2.2 促进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首先,促进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两种产业的文化活力,推进传统文化产品创新与发展,扩展利润空间,获取更多附加值,为广大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产品,如印有旅游景点的明信片、微山渔家虎头服饰、麦秸画、介绍旅游景点的连环画、当地美丽的服饰以及能够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像微山湖土琵琶木梳、手工木船、湖土琵琶书签、微山铁道游击队智旗、文创背包、薄扇等),从而进一步优化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功能,刺激旅游消费,提高广大游客的文化品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价值,使优秀文化在旅游载体转化中得以有效体现,推进文化资源市场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优化与调节。其次,同步发展文创产业与旅游业,有助于增强两种产业的文化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两种产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拥有更多份额,增加资本积累,扩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最后,将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相融合,能够体现出两种产业的多样化特色,为这两种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不断深化协同发展机制,增强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会涉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发展过程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两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相关调研工作,统筹兼顾,编制科学的协同发展方案,这样才能为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其次,政府应做好文创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教育工作,加大协同发展宣传力度,引导两种产业工作人员正确认知协同发展的内涵和价值作用,掌握协同发展知识与技能,综合培养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人才。最后,政府部门是制定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政策规划的主体,应科学把握这一政策的倾斜度,深入文化理念,引导两种产业工作人员深入文化开发。

当代文创旅游一体化市场调研工作表明,首先,促进文创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能够获取更高的市场效益,为旅游业注入文化活力,丰富两种产业的文化内涵,设计更好的旅游产品,为广大游客带来优秀文化体验,不断提升游客对旅游文化的满意度,进一步拓展两种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鼓励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建立一体化产业联盟,实现两者的跨产业合作,以此完善产业结构体系,创新发展战略,获取更多收益,提升两种产业的文化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两者的内在动力[4]。其次,促进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建立跨产业联盟,能够进一步创新产业市场运营形式,优化当代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两种产业的合作效果,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完善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积极建立跨产业联盟,应准确定位共同目标,加强合作与沟通,找准两种产业的合作衔接点,使整个协同发展规划能够分层次、按步骤、有目标进行,有效突破合作活动中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和产品文化边界,从而有效加固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联盟,实现两种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跨产业运营效益。

在设计和开发旅游景点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准确把控文创产品形态与设计要点,使文创产品成为民族文化客观物质的完美体现。例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在各地旅游景点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图案印在月饼礼盒外包装、图画、挂历、服装、陶瓷用品和餐具上面,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设计文艺视频、小品、连环画等文创产品,利用网络介绍中秋节传统文化,设计中秋节网页和故事书,让广大民众在欣赏和购买中秋节文创产品时了解到: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节。相比之下,中秋节兴起较晚,始于唐朝,人们开始登台赏月或者坐船赏月。北宋太宗年间,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此时正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后,逐渐形成祭月、拜月、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人们也会谈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与月亮有关的生活传说。在中秋节,有给小孩送兔儿爷的习惯。在旅游景点设计和开发关于中秋节的文创产品时,也可以设计和出售兔儿爷,以此传承民族工艺。宋朝就有月饼,并不一定是中秋食物。到了明朝,人们在中秋节互相赠送月饼,用圆如满月的月饼象征团圆,这美好的习俗传承至今。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的延伸,不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而且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首先,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工作中,应注重提高文创产品的实用价值。文创产品设计工作人员应充分运用图文和象形等文化元素装饰日常生活物件,以此实现文创产品生活化和民众化,在文化艺术层面切入社会生活的设计方式,例如在旅游景点所销售的日用器皿和梳子上绘制古代建筑以及国画、民间风情画的图案,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这样有助于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直观产品化和生活化设计。其次,在旅游景点的文创产品设计中,对其经济价值的把握是实现产品商品化的重要保障,需要进行全面、充分、深入的市场调查、分析,确保其同时具备实用性和较广阔的市场前景,不断丰富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所销售的相关用品和食品均属于文创产品(像春节的对联、福字,元宵节的花灯、汤圆,七夕节的画册、模型玩具、巧果,中秋节的月饼、故事书等)[5-6]。可以在节日来临之际,在旅游景点销售这些文创产品,以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度,弘扬优秀传统习俗。

2.3 运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做好传统文化传播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让传统文化走进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受众性,应充分利用一切先进技术打造优秀文化产品,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手段。举例而言,凤凰卫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研发的艺术展演产品 《清明上河图3.0》,实现了360 度全息沉浸交互、4D 球幕影像与经典舞台艺术的完美融合,能带领广大观众体验宋朝汴梁城繁盛多彩的生活场景。观众能够进入房间,透过窗户全方位观赏汴河与汴梁城的街景,体验乘船观赏两岸风光的感觉。在《清明上河图3.0》中,“汴河码头” 这一景观将原来的画面还原为视觉上可以移动的立体性空间,生动展现了汴河从白天到晚上的景象变化,观众能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文化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老师曾经指出,《清明上河图3.0》 运用交互式与体验式设计方法有效激发了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可度,消除普通民众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又如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栏目《唐宫夜宴》 通过使用“5G+AR”技术,将虚拟博物馆场景和现实歌舞舞台结合,以诙谐幽默又不失庄重的方式,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以东方气韵打动人心。由此可见,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优秀文化栏目能够缩短民众和传统文化的距离,让人民群众进一步走进传统文化,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培养本民族文化的亲和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受众参与视角下,积极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良好发展,理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传承传统习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鼓励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建立一体化产业联盟,实现两者的跨产业合作。相关工作人员在设计和开发旅游景点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征,不断提高文创产品的实用价值。与此同时,应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借助科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文创旅游业协同
陶溪川文创街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