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探析

2022-12-26王晓露陈智文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讲故事文学情境

文|王晓露 陈智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聚焦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文学表达的知识习得、能力提升,侧重语言运用、文化自信、审美创造三种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对标教材,聚焦内涵阐述

解读课标对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阐述可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三点学习能力和精神品质。一是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二是提高审美品位:通过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三是尝试表达与创作,途径是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第一、二点指向文学阅读,第三点指向创意表达。文学阅读是本,创意表达是果,两者分别是输入与输出。文学阅读通过创意表达来检验、展示、鉴赏学习的收获,创意表达从文学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思维含量,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影响力和创造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合学习、交织共进。

二、科学理解,把准目标定位

那么如何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呢?课标“教学提示”提出了相关的教学要求,在整个课标“课程实施”部分也提出了教学建议。我们要先关注宏观的教学建议,了解理念上的要求,然后具体到每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再去研读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见表1),通过这些“教学提示”学习内容和内涵来阐释具体的指向。

表1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要点

从上表中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提示”和“方法提示”来分析,随着年级增长,“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内容不断丰富,要求逐步递进。文学阅读的方法提示强调整合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在整合学习中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而创意表达并非一般性的口头表达,创意表达的形式丰富,是有个性、有新意、不落俗套的自由率性表达,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向往和崇敬之情、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创意表达的方法提示:鼓励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意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所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整合学习,均从听说读写的实践层面考量任务群的质和量。从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入手来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要组织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点与点的简单叠加,而是多元复杂的一组系列,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也是相互渗透融合的。

三、依标扣本,设计教学活动

(一)组合单元教学确定目标,实现对阅读的整体建构

提炼单元学习主题,从确定单元目标开始。目标设置是以终为始,以逆向设计为指导思想。我们要先考虑学生要到哪里去,再反过来思考怎样设计。可以从三个要素来确定学习目标:1.依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准,参照任务群的具体目标要求。2.据学情,横向纵向看统编教材的学习体系,确定学生已有的素养序列点。3.循教材,分析单元组教材文本特点。例如二下第八单元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课后题均指向想象,同时有讲故事的训练,这符合创意表达的要点。根据学情,教学时可先梳理出学生已有根据图片讲故事、结合提示讲故事的素养基础,同时分析单元教材既有追想祖先在原始森林生活场景的诗歌,又有编织世界之初童话般生活的故事,还有想象神奇的中国古代神话。进而可以用“想象”融合讲讲说说的语文实践活动。最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咱们来办一次“探秘世界之初”汇报会活动。透过这个主题情境,开展核心任务:用想象走进世界之初。

(二)确定活动方案,设计自主型可操作实践任务

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必须环环相扣,形成一串任务链。任务一般具备几个特性:1.发展性,若干任务能力层级逐一递升;2.真实性,任务发生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语文学习情境中;3.贯穿性,整个单元的教与学都发生在一个情境之中,形成了一串任务链。例如“探秘世界之初”学习任务群分为四个任务:

以上四个任务按“知道——理解——能做”的序列来安排承担,逐级提升,都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体现了发展性、真实性、贯穿性。任务一指向阅读前置,集中学习单元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同时结合预习的初步探究感知,互相交流。在任务一的基础上,任务二设置精读课,走进单元四篇不同文体课文,感受同一主题的诗歌、故事、神话的不同语言及表现形式,进行阅读鉴赏个性体验。任务三、四把学习外延拓宽,从课外群文阅读走向探究发现。整条任务链匹配了子任务活动,这些活动有几个特点:1.从儿童本位出发。都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显性学习成果来展现。2.注重和生活的联结。3.凸显“语文学习活动”;4.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工具。常规课堂较多有显性学习工具的介入,同时要注重隐性学习工具的开发使用。

(三)达成读写共进,促进深阅读品质的提升

学习任务群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适当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整合读写能力的、具有个性化的发散思维和创意任务。因此,一方面要注意读与写、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另一方面是借助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促进深度阅读的发生。例如“探秘世界之初”任务群中任务三的子活动:寻找世界之初动画片,向家人推荐观看。融合口语交际练习和对世界之初的探究,用口头形式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讲述自己的感受,激活学生创意表达的兴趣。任务四则整合综合性更强,立足学段特点,以想象为钥,勾连现实与文本,打通文本与课外。写一写、画一画、讲一讲、演一演是整合听说读写,把语文实践活动上升为“做事”。当然,随着学段的逐级升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内涵,任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拓展。

四、注重评价,构建课堂生态

2022年版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相对于终结性表现,过程性表现更加关注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评价方式的动态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评价过程的情境性。这就需要教师把过程性学习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构建良好的“教——学——评”课堂生态。下面以“探秘世界之初”任务群子任务教学为例来谈。

(一)借助信息化工具,拓宽评价渠道

崔允漷教授在《新课标需要怎样新评价》一文中指出新课标、新评价的三大路径,其中一大路径就是过程数据(e评价)。2022年版课标的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过程性评价,实施精准评价。比如任务一中的生字教学课上,教师利用UMU学习平台软件,针对易错生字课前布置预习,并根据平台学生推送作业的反馈数据,针对性教学几个出错率最高的生字,大大缩短了生字教学时长。同时在教学难点上设置课堂练习,充分发挥软件的数据反馈功能,利用反馈器实时反馈数据精准统计答案的功能,找到错误答案的学生及时给予教学辅导。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分层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完成并上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跟踪优化。

(二)研制评价工具,提升评价效能

就“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而言,无论哪个学段,都必须以“文学审美素养”为评价重点。如何让这一能力看得见?借力评价工具是一条途径。例如《羿射九日》的教学,我们用研制的学生“阅读能力测评工具”(前测后测工具)和教师“观课评课工具”进行课堂观察,让数据来说话,让课堂提质增效。

《羿射九日》课后题:“你觉得故事里哪些内容很神奇?和同学交流。”其中包含两个能力点:一是找神奇之处;二是和同学交流。在课前预习中,我们对此题目进行了前测,40人参与前测并提交计分,10分为满分,统计平均得分仅2.9,其中2人完全不会,未提交。经过前测探测学生学情,研判出“故事里哪些内容很神奇”是本课教学难点及突破点。于是教学着力点放在“找神奇”“讲神奇”上,并采用多种方式、借助多种手段策略引导学生体会神奇之处。在课堂后测中也用“找神奇有几处”,再增加“选择一处说说神奇在哪”。原来某班参加数据显示,原题找神奇一处为1分,平均分为2.9分;学生学完本课后再次上传,最后统计得分5.8分,进步了2.9分。

(三)聚焦过程性表现,丰富评价形式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对创意表达的合理评价。例如《羿射九日》设计的“讲故事”这个言语实践活动,是回应课文课后题所设: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整个板块的教学就要重视评价和整个活动过程的表现的同构,以评价推进学习。

课堂上紧扣“讲出神奇”这个难点,教师搭建了学习支架。第一次,通过整体感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练讲。设置任务评价标准“讲得响亮、讲得清楚”。第二次,通过讨论示范,借图和关键性文字进行同桌互讲故事,评价标准提高升级为“讲得响亮、讲得清楚、讲出神奇”。第三次,接力讲故事,师生在情境中讲故事,立足于学生前两次讲故事基础之上更深层次、更完整的任务,同时课后延伸继续用表格评价单进行跟踪反馈学习,让爸爸妈妈用评价表评价。这样形成一个连续的评价动态模式。这个环节既有实时评价,又有延时评价;既有系统评价、自我评价,亦有他人评价,学生评价目标清晰。学生在评价中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做到以评价为路径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成果。

猜你喜欢

讲故事文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们需要文学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听冬神讲故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