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低年级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以二上第七单元为例

2022-12-26曹爱卫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老鼠景物想象

文 曹爱卫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阅读单元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真实生活是学习的基础,学习主题是引导,语言实践活动是主线,以富有内在逻辑和联系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并要以一个个语言实践活动为抓手,最终达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现以统编教材二上第七单元为例,谈谈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低年级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文本解读

二上第七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和《雪孩子》三篇课文及语文园地。依据课后作业,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单元核心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主要学习材料是古诗和童话故事;在语言表达运用上,借助词语、课文语言图式、课文插图和图片等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

那本单元主要指向哪个学习任务群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共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个任务群肯定会涉及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会涉及,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提出问题,开展交流,每个单元也都会涉及到这个任务群。因而,以上两大任务群非本单元核心任务指向。本单元课文的主要文体是古诗和童话,都属于文学阅读。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里明确地提出,“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彩多姿的生活,初步体会文学阅读的乐趣”。综上所述,本单元应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

(一)设计单元学习任务

根据教材、学情及学习任务群要求,我们就可以构建出本单元的主题是“神奇的想象”;任务情境是“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文学的殿堂”;本单元的核心目标为以下三条:1.借助图片,抓住关键词句等展开想象,感受课文描绘的景物或人物的形象;2.借助课文语言图式、走进人物心里等支架,表达自己的想象;3.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据此定位又设计了三个主任务和七个子任务,如下图所示:

(二)依据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有了核心教学目标和任务框架,那如何设计学习活动以有效落实各项任务呢?

1.任务一:跟着古人去想象

古诗言简意丰,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其中意境美,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是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最典型的心理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诗歌创设的意境之中,从中受到熏陶。

(1)子任务1:感受诗人的想象

此任务的学习活动可围绕“紧扣李白诗歌特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

首先是借助生活经验、词义辨析等方法理解“危楼”即“高楼”。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危楼一般指的是危险的、快要倒塌的楼房。但通过词义辨析、借助诗句,就能明白,古诗中的危楼指的是很高很高的楼。

“高百尺”“摘星辰”都是非常关键的体现危楼之高的核心词汇。让学生再去读古诗,圈出体现楼之高的词语,再组织讨论交流。如,“高百尺”到底有多高?让学生和现今的楼房进行对比:“现在的楼房一层一般是三米,那么百尺等于多少米,相当于多少层高?”然后,联结阅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体会李白常用的夸张手法,了解诗句中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表达。联系生活经验,学生知道人伸手是不可能摘到星星的,可李白却说“手可摘星辰”,又是在夸张地表现楼之高。最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危楼之高。

学习活动二:联结自我体验展开想象

有了对危楼之高的体会,就可引导学生联结自我想象:“危楼如此之高,如果是你站在这么高的楼上,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一般会说:“从这么高的楼往下看,吓死了。”“楼那么高,我可千万不能掉下去,不然就完了。”……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细思就会发现,这样的表达缺乏想象,缺乏艺术的表现力。

学习活动三:跟随诗句描绘展开想象

“我们是这么想的,那李白又是怎么想的呢?”继而引导学生感受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想象之神奇——我连话都不敢大声说,害怕会惊动天上的仙人。这楼真的太高了,仿佛到达了天庭,到达了神仙住的地方。这样奇特的想象,浪漫大胆,富有文学的魅力。

(2)子任务2:感受民歌的想象

《敕勒歌》文字浅显通俗,用草原上的典型景物,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幅画,之所以描画如此自然,宛如天成,是因为画中的景物,早已为作者所熟悉、所倾心,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而这一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我们就抓典型景物来展开想象,也可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寻找景物,想象画面

老师先示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诗里,写到了什么景物,想象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再让学生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还写到了哪些景物,想象景物的样子。在这一学习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穹庐”是用来比喻天的;“风”是自然现象,不是景物。

学习活动二:观看视频,丰富想象

老师可以播放草原风光的视频。草原的景色,对许多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很熟悉,因此教师借助这样的视频,可以很好地丰盈孩子们脑海里的想象世界。

学习活动三:角色替代,体会想象的快乐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示,让学生实现角色替代,去想象生活在敕勒川的自由和快乐。如:“在这么美丽的草原上,青草这么茂盛,如果你是牛羊,你生活在这样的草地里,你心里会说什么?”“如果你是草原上的敕勒人民,你生活在这一片草原上,你会觉得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角色替代想象来体会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

2.任务二:跟着作家去想象

作家的想象和诗人的想象不一样。本单元中,诗人的想象是浪漫夸张的,而作家是有趣的、美好的。

(1)子任务1:感受外国作家的想象

《雾在哪里》这个童话故事,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整个故事显得生动有趣。描写雾的变化时,段落结构有共同点: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所以本课学习活动的设计可围绕“借助语言图式,展开想象”,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感受人物特点

借助“这个淘气的孩子先后来到哪里?做了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抓住雾孩子的语言了解他淘气的主要表现就是“藏东西”。此处特别要提醒学生,雾除了自己说到的藏“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自己”外,他还藏了“城市”。

学习活动二:比较段落,发现表达特点

有了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聚焦到“雾来到海上”的两个自然段,通过比较发现两段话语言表达的特点。首先是段落的图式。这两个段落语言图式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先写雾说了什么,再写雾做了什么,最后写雾做了以后带来的景物变化。且句与句之间,都是用“于是……”“无论是……”“还是……”“都看不见了”等词语来连接。学生掌握了这个语言图式,就能够自己借助图式来描绘生活中、想象中雾来到哪里,做了些什么。

学习活动三:结合场景,展开想象表达

对于雾还会来到哪里,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文中的场景,比如“雾来到了岸边”,抑或是“雾来到城市的上空”,当然雾还会来到其他任何你喜欢的地方,让学生展开想象,借助课文语言表达图式进行想象说话。

(2)子任务2:感受中国作家的想象

《雪孩子》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可爱的角色形象,营造出引人入胜的童话意境。故事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纯真美好的友谊令人动容,故事情节也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像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语言展开想象,并通过四个活动加以展开。

学习活动一:欣赏配音片段,回顾配音方法。

第一个课时老师已经带着学生读过,并就课文片段让他们去配过音了。第二课时开课,组织学生欣赏同学的优秀配音作品,回顾配音的注意事项等。

学习活动二:聚焦重点片段,开展配音活动

低年级的课文配音,要和课文语言紧密联系,不能脱离课文语言再去想一套语言来配音,同时,也是对课文语言描述内容的想象。所以,要求学生先要把课文语言读懂,读到心里去,才能借助语言来配音。此活动,抓住文本重点段落中的人物语言和动作,认真研读,体会人物心情,再借助画面,用语言表述。

学习活动三:关注课文表达,展开想象说话

通过配音,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有了比较准确的体验和把握,再让他们展开想象,把小白兔看到雪孩子飞到天上以后的心里话说出来,就水到渠成了。

3.任务三:说写我的想象故事

“说写我的想象故事”可分为三个子任务。

(1)子任务1:借助词语展开想象

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的“借助词语展开想象”可分为两个学习活动展开。

学习活动一:读准词语,唤起记忆

低年级学生,面对学习材料,读正确读通顺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词语读正确后,就会唤醒这些词语所描写的景象。比如“云开雾散”,学生的生活记忆可能是:有一次和家人去登山,上山时,雾气蒙蒙的,爬上山顶,太阳出来了,云开雾散,山上的美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生活场景就由此唤醒了。

学习活动二:想象情景,选词描述

学生描述的情景其实并非原生活场景的完全拷贝,而是记忆的再加工,是一种联想和想象。让学生选一个词,把关于这个词语的联想和想象情节描述出来。

(2)子任务2:体会句子想象的趣味

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里的两个句子趣就趣在:前一个句子,通过想象人物语言来写出雾的淘气;后一个句子,是抓动作,用一连串的动作来写出风的调皮。可以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读好句子

尽管第一个句子课文里出现过,也要再读,因为此处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比较两个句子的差别。

学习活动二:想象画面

根据想象中不同的画面,将这两个句子做一个比较,分析其写法上的不同。

学习活动三:趣写句子

借助比较得出的不同写法(借助语言或一连串动作),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写自己看到的一些有趣的景象。

(3)子任务3:借助图画,展开想象

语文园地中写话给出的提示是:“看看下面这幅图,小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接下来会怎么样?快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下面是一幅猫和老鼠的图片。我们的学习活动就围绕“借助图片,展开想象”来设计。分三个学习活动展开。

学习活动一:想象老鼠和猫相遇的原因

“老鼠怎么会和猫遇到一块的?”也就是问题提示里的“小老鼠在干什么”。引导小朋友把自己代入小老鼠,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想象,想老鼠和猫相遇的原因。例如:小老鼠做完作业,和爸爸妈妈申请到书房里去玩一玩电脑;趁爸爸妈妈不在,小老鼠想去玩一下电脑……

学习活动二:想象老鼠遇到猫以后的言行

“这只小老鼠遇到猫以后,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结合图中小老鼠害怕猫的动作与神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出老鼠遇到猫之后的言行。

学习活动三:想象故事的结局

“最后猫真的把老鼠吃掉了吗?”或许猫真的从电脑里跑出来,把老鼠吃掉了;也可能猫说“别害怕,我只是逗你玩的,我只是想跟你交朋友”;还有一种很真实的可能,即小老鼠又一不小心碰到了鼠标,猫不见了,原来这个猫是个屏保图片……结局完全是开放的,会带给学生无穷的想象乐趣。

猜你喜欢

小老鼠景物想象
四时景物皆成趣
快乐的想象
写写冬天的景物
追逐小老鼠
是谁把小老鼠压上去了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小老鼠去看海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