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策略探究

2022-12-25魏春晓

考试周刊 2022年4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新课标

摘 要:现如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福祉、民族的未来。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应该积极贯彻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价值与特色,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着手,去探寻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整体提升自身的地理素养,并借此更好地展开实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此点,对新课标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3-0146-05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国家的重点战略和方针。并且在十九大中,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再一次被提及。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并且与之相关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及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就应该顺应新课标的理念,紧随党的步伐和方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他们将其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一、 现阶段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教师教学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虽然在学科教育方面有着较为专业的素养,但是缺乏对生态文明方面专业知识的认知。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以至于他们所教学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这样就将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知识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技能素养培育。因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比较繁杂,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比较多。并且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所涉及的生态文明知识也不是很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管是教师的专业性还是教育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现阶段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也不是很充分,自然也无法形成与之对应的生态文明观念,最后也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化实践。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落实情况,而这也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考量和优化的点。

(二)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

因为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升及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观念也有待优化和创新,所以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存在着不足的情况的。这些导致学生总体的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不高,只会做一些简单的有关于生态方面的问题,比如人地协调观、绿色发展观等,而很难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系列的生态文明观点,也很难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中尝试采取对应的策略与措施来落实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换言之,学生所学习到的生态文明知识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无法渗透于实际,也无法让学生将自身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去分析现阶段存在着的生态文明问题,并从地理学的视角着手,综合各项地理要素,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态观念尚未形成,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输入,也没有了解大量的有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内容,固然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终也无法根据新课标的指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无法将自身的素质素养与社会的大发展方向进行有机的融合,自然也将影响综合学习效能。

(三)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较为淡薄

对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保护环境是持有肯定态度的,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了解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内容。这其实可以看出学生虽然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与之相关的生态文明意识是较为淡薄的,甚至有的学生会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意识混为一谈,认为自己是有生态文明意识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由此也能够看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很多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去提出一些有关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构策略与措施,但是教师却并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发展点,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抑制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比如,针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它属于高频考点。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有的学生会针对我国对农田实行的保护条例——禁止非法占用农田等知识内容产生探究兴趣,提出一些问题。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重视学生的思考,继续展开下一环节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及时地向学生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将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农田保护条例的案例向学生一一展示出来,就会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到农业生态文明保护的相关策略与措施。这样便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然而教师卻没有注重这一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也无法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缺乏生态文明的实践

根据现阶段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现状可以得知:学生接收到的知识较为单一,并且他们并不能将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得“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没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并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养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甚至能够尝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一些生态文明的观点及相关的策略与措施,最终养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注重这一点,他们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并且有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实施环境保护教育。这样的教学内容便更为局限,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也将影响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增强。所以教师要想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专注于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所展开的实践性探究,让他们养成自觉展开生态言行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最终来培养他们形成生态文明素质,达成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策略探究

(一)于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教育策略

1. 充分挖掘课本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

地理课本教材是推动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资料,其中所涵盖着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所以教师就应该仔细地研究课本教材,在备课的时候,充分挖掘课本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将其做充分的挖掘,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达成对学生的有效教育。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就应该充分挖掘本单元中所涉及的生态文明素材。具体如表1所示:

如上所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了知识点中所渗透到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理念与内容,使得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效的关联,整体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认知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内容,最终帮助他们树立形成生态文明观。

2. 整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打造生态化课堂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的地理学科教学应该专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優化。要尝试采取契合新课标理念的教育教学模式,激活教学课堂中的各个要素,引发学生更为多元的思考及探究。给予学生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够受到启发和调动,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学习及探究中,领悟更多的生态文化,借此打造生态化的课堂。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土壤的形成》时,就应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学习实践及探究,彰显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实验教学法。在课前带领学生去小区或者学校的空地上取一小部分的土壤,并做成标本。而后借助视频,记录学生展开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并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探究过程、所观察到的土壤形态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化经验,积极地回答老师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更好地进入对土壤的探究中。其次,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阅读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相关资料,而后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治理方法”及“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着手,去分析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的整个过程。以案例教学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人类与土壤之间的关系。而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也能够探究土壤与人类之间更为深层的关系。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细化相应的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教学评能够具有一致性。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具体可以细化为四个评价指标:指标一为能够充分地认知到土壤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明白我们应该保护土地;指标二为能够认知到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及消极影响,借此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人类的活动,并尝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保护土壤的有效方法;评价指标三为能够使用生态自然的观点去看待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能够根据相关的内容,分析出土壤改善和养护的基本方法;评价指标四为能够认识到只有在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思考问题,才能够维持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促进并维护生态的平衡。

如上,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采取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打造更加具有生态性的教学课堂,进一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助于彰显他们的核心思维,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引导下,将自身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态文明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学以致用,逐渐养成生态文明观点。

3. 充分搜集生态文明热点,丰富课堂的内容

生态文明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地收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会热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一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点去分析这一社会热点,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不仅能够优化课程教学的模式,也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激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点。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时,就应该为学生引入一些典型的社会生态文明案例。比如,秋冬是雾霾多发的季节,甚至有的城市因为雾霾严重而停课,也严禁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全国各地受雾霾侵扰的城市图片。而后让学生思考: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以生活化的热点为依托,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积极性。他们会受到教师的指导和调动,展开小组合作,多角度地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比如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可以得到雾霾产生的根源: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并且一些汽车产生的尾气也变成了雾霾的来源。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可以得到雾霾扩散的原因: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得森林的面积减少,那么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就会减弱,就会让更多的雾霾笼罩城市等。教师借助社会化的生态文明案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能够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联系,尽量做到善待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自然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由此也能够整体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点,让他们做生态文明保护的使者。

(二)于课外实践中实施教育策略

生态文明教育应该积极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拓展第二课堂。要在课外实践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统一,逐渐延伸学生的学习思维,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培养。

1. 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

教师在实施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以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分析和讨论。并以此展开各种各样的生态文明主题活动,让学生以案例报告陈述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方式,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所收集到的资料充分展现出来,借此提升他们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生态文明观。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在教学完这一知识内容后,就可以积极地开展以“环境危害大问题”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工业革命之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的公害事件。其次,在向学生展示了这些公害事件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组建成学习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上某一个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尝试从产生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及对应的策略着手,说出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感想,并以此形成一系列的阐述报告或者演讲稿。而后在小组内部逐渐完善描述内容,尽量让所研究的内容更加契合地理学的观点。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针对这一主题活动,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和结果,而后再对学生的表述过程进行评价。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展开迁移和实践,让学生立足于现在所处的环境,找出我们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这一环境问题的方法。比如近几年来私家车的数量大幅增加,有利有弊:弊端是会造成上下班高峰期严重堵塞的情况,并且还有的私家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停放车辆,使得车祸增多,并且汽车尾气的排放也让空气的污染加重;但是私家车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针对这一生活现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生态文明观的角度着手,自选一个领域加以分析。让学生从课内迁移至课外,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性运用,这样便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2. 组织展开地理研学实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做中学”的理论愈加重要。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社会化的实践,能够在实践探究中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并不只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去展开实践探究。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做中学”是要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完成,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展开地理研学实践,让他们在实践探究中完成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理解与感知。而研学活动也与地理学科的特色相得益彰,能够进一步彰显学生的核心思維,凸显他们的能动性。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时,就可以从单纯的课本知识讲授转向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上,逐渐内化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点。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准点,展开一系列的研学实践。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提前登山,规划路线,编写研学提纲,围绕整条路,设计研学点。例如,在山下的道路上,教师主要是带领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植被类型,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对比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异同点。在上山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半山植被生长较差的原因,借此让学生观察阳坡植被与阴坡植被覆盖率的差异性,并结合地理课本教材探究其影响因素。而后还可以链接下节课的《土壤的形成》这一知识内容,提前让学生展开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山体土壤的剖面,对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等进行充分的认知与了解,亲自研磨土壤,感受土壤颜色、质地,了解土壤分类。而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现场分组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为下节课的知识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登上山地的最高点,让学生观察地貌,并交流自己的观察心得,充分彰显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上,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的研学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植被,并展开对地理自然要素的多元化观察,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中的各个要素有了充分的认知,深化了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最终也落实了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应该专注于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综合分析现阶段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分析了问题之后,教师再根据问题,寻根纠错,对症下药,采取对应的策略与措施来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让整个教育能够更加切合实际,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将教育目标真正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窦方晨.永城市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21.

[2]吴凯伦.价值澄清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策略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3]黄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家长,2021(2):80-81.

[4]崔静.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以“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98.

[5]赵艺璇.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6]胡朝兰.高中地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路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7]张鹏丽.生态文明视角下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材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魏春晓(1964~),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省天水市长城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