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研究——以北部湾大学为例

2022-12-25黄东教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外俱乐部体育

黄东教

“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研究——以北部湾大学为例

黄东教

(北部湾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教学改革延续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基因血脉,为学校体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走向。文章在剖解传统体育教学“缝隙”、阐述北部湾大学体育俱乐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内涵,以及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校内外”并轨实践过程中课内、课外、校外三维空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式,提出了健全运行制度、紧抓师生主体、强化现代技术植入等发展展望。

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校内外;并轨

纵观近几年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无论是顶层设计抑或是底层实施,多渠道、多手段、全方位的育人本位回归逐渐成为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2]。可见,立足学生需求的教育理念更新无疑已成为引领学校体育新时代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体育教学从“工具主义到全面育人”的改革主流浪潮中,如何构建与时代价值导向相契合,又与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方式是高校体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北部湾大学推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一体化教学融合新体系,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与落实体育学科育人目标提供些许有益启示。

1 传统体育教学的“缝隙”窥探

即使在力推体育教学改革的当下,由于禁锢于传统体育教学思维以及固化的教学实施框架、制度、方式,刻板的传统体育教学“身影”依然如影随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压缩着体育教学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其一,“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并成为大众体育锻炼的精神鞭策。运动时长与积累成为体育乐趣享受、身体素质增强、品质意志磨炼的必要因素。而现行高校每周2学时的课堂锻炼时间与“每天锻炼1小时”的美好愿景相去甚远,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锻炼需求,体育功能与价值发挥也大大折扣。

其二,传统体育教学往往多关注于自身的工具理性取向,而对“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有一定程度的忽视[3]。在近些年倡导学生全面发展观、健康意识观、兴趣培养观等多维体育教改风向下,虽然重技能、重知识的体育教学方式有所改观,但依然普遍存在。过多关注运动技能而忽略体育融含的教育功能发散性,进而限制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三,正确认识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承载空间但并非唯一空间。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课堂的效用,而忽略教学空间的延展性,造成课堂与外部空间合理衔接不足,必要、规范、科学、健全的课堂与课外、校外的“串联”机制未建立,制约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其四,传统体育教学在“学生为中心”问题的聚焦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目标不明确、方式不具体等现实窘境。加上“大体育”发展的认识和解读窄化现象依旧存在,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本位的能力平台、评价机制、保障系统等的关注,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功利性”与“应试性”色彩浓厚。

2 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校内外”并轨设计与实施

2.1 北部湾大学体育俱乐部基本概况

北部湾大学作为西部沿海唯一一所公立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大力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2015年伊始确定了以“俱乐部教学模式”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历经7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和有序的体育教学运行模式。改革模式多次被各级媒体报道,荣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吸引了不少区内外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学习。

在俱乐部管理上,“体育教学部—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体育俱乐部联盟—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的管理阶序为俱乐部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融合教师权责、场地器材、体质测试、阳光长跑、干部管理、助教培养、课外训练等内容的规范管理文件的制定有效提升了俱乐部科学化运行的效率。

在俱乐部项目上,开设有跆拳道、羽毛球、珍珠球、气排球、形体、瑜伽、足球、篮球、轻排球、轮滑、龙舟、武术套路、有氧健身跑、爵士舞、散打、休闲拓展、健美操、乒乓球、太极拳、排球、花样跳绳、毽球、体育舞蹈、荷球、网球、健美、抛绣球、街舞、棒垒球等单项俱乐部。项目甄选已建立调研、申报、论证、研讨、试行、反馈等系统化流程。

在单项俱乐部上,主管老师引导会员组建主任团、宣传部、活动部、助教部、纪检部等功能齐全的学生管理团队,负责体育俱乐部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协助教师安排学、练、赛及开展各种俱乐部活动。

2.2 “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模式的内涵

“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是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真实呈现,它遵循明确的教学原则与育人逻辑,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和校外延伸,构建宽视野、大口径的多元空间“共同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推进各类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的开展。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多阵地”教学空间的融糅衔接突破传统教学以“课堂”为单一阵地的固化思维与现实局限,增强对学生参与度与育人性的聚焦,力求达成教学质量“点”到“面”的效果提升。

“课内外—校内外”并轨优势显著。首先,达成高阶目标。通过“课外”与“校外”的空间交互实现原有教学目标达成的“溢价效应”,最终完成更高阶的目标。其次,扩容教学时长。通过“课外”与“校外”相关配套活动的开展,拉长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长,扩张育人效果。再次,提供多维施展空间。通过课内、课外、校外多维度平台的量身打造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谋划空间,最终实现体育知识的实践性与运用性内化。最后,强化学习纵深。“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有利于打破“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的狭隘与功利学习心态,将知识进行课外性和校外性放大,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质与能力。

2.3 课内、课外、校外三维空间的教学保障搭建

就目前来看,针对体育教学中“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黏连性议题成果,呈现出理论描述“多”而实证性成果”寡“的现实窘境,实践性研究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成果与现实关联性弱化,教学改革的可借鉴性与可参考性难以厘清与推广。诚然,分布区域、办学层次、现实环境的差异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唯有通过实操验视才能更好地反思、挖掘先进模式与成功经验。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适当减少“刚性标准”的占比,增加“柔性指标”[4]。为了破除“刚性标准”,北部湾大学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形式在课堂外围增加课外和校外的“软性支撑力”,并将学生期末成绩与课外、校外延伸内容形成合理衔接,充分发挥“非课堂”效能。在实践中,会员的期末成绩涵盖了出勤签到、技术考试、阳光长跑、理论作业、参与竞赛及活动、竞赛获奖等多个部分。

2.3.1课堂体系搭建

多种模式植入:各单项俱乐部依循自身项目的特征不断进行各类教学模式地尝试性植入,竞赛式教学、反转式教学、立体化实践教学、竞争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教学等不断被引入不同的体育俱乐部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扩容课堂出勤:为了达成学生练习频次提升的目的,体育联盟设定完成32次(64课时)课程出勤才能在期末考试出勤部分获得满分。当然,次数要求也会依据每学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出勤要求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练习的频次,增强了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会员水平分层:根据会员技能的原有水平、学习潜力、掌握程度等客观条件对会员进行高级、中级、初级会员分层。对高级、中级、初级会员设定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的培养。

2.3.2课外活动助力

活动竞赛板块:学校体育竞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5]。体育竞赛的育人效用显而易见,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绕不开的重要维度。北部湾大学每个单项俱乐部每学期会组织1-3次竞赛,囊括全校竞赛、俱乐部会员竞赛、基本功技能大赛、以技术比拼为内容的联谊活动等。赛事运行全程由学生负责,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

课外训练队板块:不同俱乐部甄选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会员组建课外训练队,进行定时、定量的常规训练,通过训练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建立与健全“梯队”制度,同时为校代表队储备力量。

阳光长跑板块:俱乐部会员每学期需进行不少于32次,男生总里程数不少于96km,女生总里程数不少于72km的课外“阳光长跑”活动。“阳光长跑”直接纳入期末考试成绩范畴,而对于具有先天性疾病或身体缺陷的学生建立完善的免跑申请与核准制度。

教学成果展板块:俱乐部联盟摒弃传统体育竞赛展示的单一思维,每年定期以“舞台方式”进行俱乐部教学成果的集中展演。展演作为每年教学成果汇报的重大盛会,都会邀请重量级嘉宾出席,而展演的节目更是通过层层筛选,力保成果质量。

联盟拔河赛板块:体育联盟拔河比赛作为全校体育俱乐部竞赛互动平台,旨在促进各单项俱乐部的交流。比赛要求每个俱乐部选派1-2支队伍进行参赛,每支队伍20人,通过比赛的参与增强俱乐部会员的主人翁意识与凝聚力。

体质测试板块:学生在体质测试前需自主练习,测试时态度要认真。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达不到60分的,体育课重修;毕业班学生体质测试达不到50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学术讲座板块:邀请校内外体育专家学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话题开设专题讲座,包括体育保健、运动损伤处理、体育发展史、红色体育、中国体育精神等内容,通过高质量的体育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强化体育认知深度。

知识竞赛板块:体育知识竞赛要求所有俱乐部的会员积极参与,竞赛题型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比赛主要采用线上答题方式进行,在限定答题时间内根据会员答题的正确数量给予不同的奖励。

2.3.3校外实践延伸

校外竞赛积极参与:体育教学部每年年初制定赛事规划(固定赛事规划、灵活动态规划),在合理统筹经费基础上鼓励各俱乐部积极“走出去”,参加大体协与区教育厅在内的各类体育竞赛,以“赛”促“练”。通过参与赛事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而在比赛中获奖也会给学校影响力添色不少。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体育俱乐部校外各类竞赛获奖达200多项。

校外体育协会黏连:通过与地方体育协会搭建良好联系,为体育俱乐部获取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俱乐部长期与地方足协、篮协、羽协保持良好沟通与互动,通过为当地赛事提供裁判员与志愿者助力本土赛事发展,提升学生实践水平。通过协会黏连机制,仅足球和篮球俱乐部近几年就培养出二、三级裁判员30余人。

校外培训机构实践:本土各类体育培训机构为俱乐部的高水平会员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篮球、瑜伽、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等俱乐部的高水平会员长期在培训体育机构进行实践或兼职。近3年,30多个高水平会员在毕业后签约体育培训机构,从事培训工作。

校外单位的义教:义教作为体育俱乐部向外延伸的组成部分,有效发挥了体育文化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足球俱乐部的恒大小学义教、武术俱乐部的老年大学义教、多个俱乐部前往博白县英梅村小学义教表演等,成为体育义教的典范。

校外各类活动展演:体育舞蹈、瑜伽、啦啦操等俱乐部长期活跃于当地各大体育竞赛开幕表演、特殊或重大节日表演中。通过校外高水平平台的展示,展现了学校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的形象,提高了俱乐部的影响力。

3 发展与展望

3.1 健全运行制度

制度建设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6]。不置可否,科学、健全的运行制度是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教学理念实施的重要根基。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联合体育教学部、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群智研制“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助推政策,通过专项政策供给为“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确保并轨的高效性。第二,完善课外、校外资源拓展机制,系统深挖课外、校外教学资源,大力加速俱乐部实践基地、俱乐部向外展示平台、赛事服务及支撑体系等建设,实现课堂、课外、校外三者串联的“任督二脉”的打通。第三,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改革的专项保障基金,通过专项基金的设立鼓励各个俱乐部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外延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外源动力。第四,甄选教学骨干力量统筹编写《体育俱乐部课外活动指南》《体育俱乐部校外实践及活动指南》《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改革指导意见》等校本化文本,为“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改革的具体实施、难点破解、经验分享等提供指导。

3.2 紧抓师生主体

改革之路上的磕绊在所难免,“事在人为”的理念无疑使“师—生”两个主角成为“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改革的核心构件。在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意识唤醒使老师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着教学改革设计者、引导者、实施者、优化者的重要使命,建立强烈的认同感,通过认同感驱动促使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建设当中。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学习如何提升“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规划与设计能力;通过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分享会等形式建立“教研共同体”,群智群力发掘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为教学改革赋能;通过鼓励教师根据项目的特点创新课外、校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成果纳入工作绩效,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及物质奖励,树立示范榜样。在学生方面,应以“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清华大学体育教育思想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引航灯[7],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效果的达成不仅存于课堂,还包括课外与校外。外延空间同样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运动技能应用体系与综合素质体系的提升,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体育的受益者。

3.3 植入现代技术

在教师专业化与教育信息化融合理念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长期以运动技能教授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捉襟见肘的现象普遍存在[8]。前沿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教学改革蓝图的描摹供了广阔空间,更成为“高质量”“跨越式”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将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合理地渗透入体育教学改革当中,强化两者的黏连度,“活化”和“灵化”教学,提升教学组织和运行的效率,使设定的教学目标、计划更易达成。第二,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现代技术的应用意识,依托高质量团队建设,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俱乐部教学改革融合勾连,释放改革内能,达成教育成效的最大化。第三,鼓励各个俱乐部开发在线短课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强化在线课程力度,建立共享机制,通过便捷的在线课程学习推进学生在课外与校外的自主学习与练习。第四,评比出实施现代化教育较好的俱乐部,给予“示范俱乐部”荣誉,建立榜样工程,引导各个俱乐部向之学习,提高俱乐部整体的现代技术应用水平。

4 结语

“课内外—校内外”并轨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应成为“十四五”期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合理选择方向。“课内外—校内外”并轨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态势需要协作式的整体变革,而整个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问题上需要给予群力关切,以便更好地推进“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教学发展。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贾宁.论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原则之旁落与唤起[J].中国教育学刊,2021(8):72-76.

[4]李国辉.“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课堂隐性运动弱势群体的教学干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7-109.

[5]李静波,杨波.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八大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4):89-91.

[6]王婷,徐继存.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学科冲突[J].教育科学,2017,33(5):32-37.

[7]刘静民,刘波.全方位大学体育教育的实践——清华大学经验介绍[J].体育学刊,2017,24(4):68-71.

[8]李芳,尹龙,沈焯领.挑战与机遇:慕课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5,36(5):100-10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ports Club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Take Beibu Gulf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UANG Dongjiao

(Beibu Gulf University,Qinzhou 535011,Guangxi,China)

2021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1JGB268)。

黄东教(198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民族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课外俱乐部体育
小满课外班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