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2022-12-25张望星孙爱芹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武术育人思政

卢 斌 张望星 孙爱芹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卢 斌 张望星 孙爱芹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公共体育教学部,浙江 东阳 322100)

三全育人是新时期国家教育提出的新理念,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是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文章归纳出目前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主要存在武术思政意识认识不足,武术思政教学能力不够,武术思政评价体系不全等问题,提出深挖思政元素,营造思政氛围,强化思政意识;开展思政培训,革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明晰课程结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评价体系的相应策略,努力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实践。

三全育人;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策略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程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把思想政治育人工作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位师生中,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体育育人实践体系。如何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形成体育课程思政,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武术课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必不可少的内容。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新时期“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武术课程传播武术文化,自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三全育人”视域下武术课程思政内涵解读

三全育人,顾名思义是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1]。“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武术课程思政是指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将武术课程与武术教学领域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始终贯穿于武术教学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教学课程。“三全育人”理念指导着武术课程思政的发展,武术课程思政体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两者互为依存,是武术课程与思政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方向和行动指南,也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路径及导向目标。

2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自身优势

2.1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1.1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求之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武术课程思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站在党和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基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代表,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武术课程思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工匠技术的同时,更孕育工匠精神。牢固高职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实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1.2高职院校武术建设的历史使命

全国有各类高等院校3000多所,其中高职院校占据半壁江山。校园武术更是历经百年发展,校园武术一直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高职院校武术是高校武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两个“世纪百年”相交之际,“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校园武术“再出发”,重新迸发“生命力”,任重而道远。武术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武术课程体系中的新的生命点。武术课程思政是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契合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推进高职院校武术课程贯彻全面、全程、全员教育理念,形成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体系,完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体”的新目标,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武术课程的历史使命。

2.1.3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必备条件。青年人的未来,常被视为国家的未来,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中坚力量和杰出代表,始终被寄予无限的期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对于整个社会有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生习惯以“有用”“无用”作为取舍原则,重视技能,轻视文化。武术作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项目,不仅可以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四肢协调,提升心理素质,还能培养学生坚毅果敢、顽强不屈的思想品格。开展武术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铸魂育体,落实“三全育人”的任务,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做勇敢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身优势

2.2.1多样的文化内容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历经千年发展,博采众长,得“百家”文化滋养。既有儒家“仁义”思想、道家“道学”理论、佛家的“佛学”文化,也有兵、法、墨等诸子百家学说[2]。武术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化的缩影,是传统文化流变传播的载体。武术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领域,内容多样且深刻。武术多样且丰富的文化内容,为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建设,提供了海量元素和庞大的基础内容。

2.2.2深厚的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是激发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之一,武术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武术是一项由体悟到“体悟”的过程,最初是身体运动,身体练习,体悟动作,而后由体悟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与信念。武术文化体系中除了有深厚的“四两拨千斤”的精妙技艺文化,也有蕴含了丰富的仁义爱国、尊师尚道、惩奸除恶等优秀的道德品质。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是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和固本之根,更是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库。

3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3.1 武术思政意识认识不足

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体育学科的地位在持续走下。公共体育课也是处于“边缘”学科的尴尬境地。武术虽然受到众多学生的喜欢,但受到传统武侠思想和影视媒体的影响,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和理解有偏差与不足,对于武术课多是抱有一种猎奇的心理。当接触或者学习武术时,更注重动作的练习和体验,对武术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漠不关心,武术课程思政意识的理解成与形也无从谈起。其次,武术教师对于武术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也存在不足与匮乏。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下的新要求,大多数教师对于“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的机制都是一知半解,更无从谈及“立德树人、铸魂育体”的环节与目标。更有甚者,部分武术教师认为武术课就是传授武术动作与技能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武术课上进行课程思政是额外的工作。从而使武术课的组织者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短板与不足,武术课程思政也就胎死腹中。

3.2 武术思政教学能力不够

意识引导实践,实践促进意识的发展。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中华武术迸发新活力的突破点,也是对武术教学改革的一次机遇与挑战。其关键在于实践与落实,教学能力是迈出实践的前提。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与训练方法的固化,使得大部分武术运动员出生或者武术专项出身的武术教师,从未接受过或系统学习过武术课程思政的训练方式与理论知识,仅仅是具备武术专业的相关技能与专业知识,普遍缺乏思政教育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经验积累。武术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明显不足,武术课堂思政也就难以开展。武术教师在开展武术课程思政时,对于武术课程思政开展的时机、方法与方式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政课程参与度难以保证。即使有也局限于现身说法等,与传统专业训练类似,使学生难以接受。武术课程思政难以深入人心以及长久形成,武术课程思政也就成了“流于形式”教学环节。

3.3 武术思政评价体系不全

评价是检验实践的最好标尺,课堂评价体系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没有评价就难以发现不足,也就不能够长久发展。目前武术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体质和动作技能考核都有比较完善且明确的评价体系,但是“三全育人”理念下,武术课程思政实施后,武术评价体系未能及时更新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时,教师侧重于对武术动作和武术技法的传授,考核关注的是学生动作完成情况与标准程度。忽略武术思政教育的评价考核,最终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对武术思政教育掉以轻心,不再认真学习武术课程思政相关知识,甚至慢慢淡化和淡忘武术课程思政。同时,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高职院校未能形成相关的监督保障机制来推动武术课程思政坚实有效的推进与落实,无法对武术教师形成监督考核,学校与武术教师也无法形成合力,最后武术课程思政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摆设。

4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4.1 深挖思政元素,营造思政氛围,强化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是在专业知识和传授专业技能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文素养教育[3]。实施武术课程思政,要先立足自身,通过深挖掘、整理武术自身所蕴含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政元素,优化整合形成特色武术思政课程。中华武术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凝结着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更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技”层面而言,武术有源流有序的129个,每一拳种都有丰富的技术动作和特有技术原理,每一个动作都有深刻的寓意;从“术”的层面讲,武术的动作都有深刻技战术思想,如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枪法“一寸长,一寸强”等,从“道”的层面讲,武术的侠义爱国、未曾习艺先习德的“武德”思想都是武术课程思政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资源。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实施武术课程思政,不仅要立足自身,更要注重课程环境的营造。如今是“新媒体”时代,网络充斥着生活方方面面,课后环境的营造要顺势而为,树立“武术+思政+网络”的思想,利用各种短视频、公开课,在校园的官微、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将武术课程思政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武术课拓展到日常生活,营造课上课下的武术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教师思政意识和理念,真正实现全程、全员、全过程的“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和效果。

4.2 开展思政培训,革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武术课程的主导者,也是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践行者。进行武术课程思政,首先要提高武术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要注重对武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升武术教师对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武术教师要“树人先树己”,自身形成正确的、先进的的教育观念。同时要转变注重技术传授,轻视价值引领的观念,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团体培训,学习专业知识,把握“武术课程思政”或者“体育课程思政”前沿信息动态,将思政教育活动作为教学行为的价值导向。学校鼓励或组织武术教师参加、参与各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诸如思政课程培训、思政主题研修班等,使武术教师在思想政治领域与国家保持一致,提高思想政治修养[5],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夯实自身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师展开武术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技术的合理与否,影响着武术课程思政的效果,武术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也尤为重要。传统武术教学形式枯燥,武术教师方法过于单调,不利于武术课程思政的展开。新形势下,武术教师要自我革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如“课堂武术小故事”“课堂武术情景剧”“课堂武术小组赛”等学生喜闻乐见且具有趣味性的方法开展教学,使学生感同身受,进一步利于武术课程思政的开展、实施和形成。

4.3 明晰课程结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理念统领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武术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实现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由武悟德的统一。首先,要明确公共武术课程的结构和目标设置。现行武术课程虽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三维目标,但做到武术课程思政与三位目标的有机统一和融合,需要重新明确前后两者的关系,加强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协调统一。要站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体”的视域下精心设计武术课程,优化和明确武术课程的内部结构,在实现武术知识传播、武术技能形成及体育观念养成的基础之上,将蕴含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学习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最终实现“铸魂育体”的目标。

教学评价关乎于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有正确合理的评价指挥棒。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体育课程德育评价体系,体育课程德育评价指标引入思政评价内容是有必要的。没有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武术课程思政就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在武术课程考核中,除原有的技能和身体素质考核,也要将武术思政考核纳入其中,丰富武术课程体系,也完善武术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将武术与德育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5 结语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与思政课程结合的一种尝试,是国家“大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武术与思政课程有很多契合点,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不仅是终身教育向上向善的理念,还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技能人才全面培养的有效途径。武术教师当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精神,挖掘武术文化中优秀思政元素,将武术中“术”的身体教育与课程思政中“道”的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培养高尚品德,为国家培养出既有“匠技”又有“匠心”的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

[1]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3-16.

[2]贺江,王伯华,邓爱华,等.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47-48.

[3]邢娟娟.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武术教学的创新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0):222-224.

[4]杨建营,冯香红,徐亚奎,等.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5):79-86.

[5]张丽,张红,许朋展.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0):217-218.

[6]薛欣,高永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5):74-80.

[7]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1):1-6.

[8]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9]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Martial Arts Course in Higher Polytechnic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from Three Angles"

LU Bin, etal.

(Zhejiang Guangsh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Dongyang 322100, Zhejiang, China)

浙江省教育厅2021度一般课题《文化自觉视域下的职业技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Y202148022;金华市教育局2021年度党建调研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J202159。

卢斌(1995—),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武术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