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嗅觉功能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

2022-12-22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潘莉莉

师道(教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阈限嗅觉香味

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潘莉莉

嗅觉作为人类五种感官的一种,在识别有害气体、选择食物、促进食欲、影响情绪预警危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还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认知功能。因此,儿童嗅觉功能发展可能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嗅觉功能检查方法分客观检查法和主观监察法,其中广泛应用的以心理物理学测试为主,包括T&T嗅觉计测试、Sniffin’Sticks测试、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试验(UPSIT)、CCCRC嗅觉测试、五味测定法等,不同研究之间虽有一致性结果,但也有异质性。目前对于嗅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关于儿童嗅觉功能发展状况的研究较少,特别在国内少有报道,这可能与大部分嗅觉功能检查方法耗时长,更容易引发儿童疲劳效应,造成实验实施的困难,而且很多实验工具也存在昂贵、获取途径难等普遍性问题,在对学龄期儿童嗅觉检查的一项实验展望提到“未来可在T&T嗅觉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简易嗅觉筛查工具并进行推广”。本研究采用五味测定法,根据五味试嗅液的研制法严格配制嗅液,以期探究儿童嗅觉功能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五味试嗅液在儿童嗅觉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参与实验的儿童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5年级的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和嗅觉功能测试,获得282名被试。按年龄区分:男生151名,女生131名;按年级区分:二年级学生52名,三年级学生76名,四年级学生77名,五年级学生77名;按心理健康水平区分:正常组236人,高风险人组46名。所有参与学生无嗅觉障碍史,无鼻息肉、鼻外伤、慢性鼻窦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明显影响嗅觉功能的病史。

2.研究工具。一是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本研究采用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希付教授研究团队2020年编制的《小学生(低年级)心理素质量表》和《小学生(高年级)心理素质量表》,各32个条目,分了压力应对、社会交往、自我管控和学习能力4个维度,该量表总分越高代表儿童心理素质越好。二是嗅觉功能测试。使用五味测定法进行一对一施测,五种嗅液分别为醋酸、薄荷醇、丁香酚、乙酸戊酯、3-甲基吲哚,由华南师大化学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陈新丽博士及她的科研团队根据五味试嗅液的研制法严格配制后,存放于走珠瓶中,并装箱避光运送。

3.实验程序。对二至五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施测,将高风险人群名单反馈给班主任,通过动态检测,确定最终高风险组及正常组名单,安排所有高风险组学生及部分正常组学生参加嗅觉功能测试。在通风环境下测试,实验者打开走珠瓶盖,用无味滤纸前端浸沾1cm嗅液,置于儿童鼻孔前下方1-2cm处,让其闻嗅2、3次。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顺序检测。五个浓度由淡到浓分别对应记分:-2,-1,0,1,2。实验者记录被试能刚好嗅出气味的浓度值,作为被试对该嗅液的觉察阈限(DT),继续检测,直到被试能刚好说出气味名称,实验者记录该浓度作为被试对该嗅液的识别阈限(IT)。数值越低,代表嗅觉功能越好,嗅觉越灵敏。五种嗅液的出现顺序采用拉丁方分组的方式,保证每组顺序人数接近,很好平衡顺序效应带来的实验误差。每一个儿童测试时间大约为5-8分钟。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4.0进行描述统计(皮尔逊相关分析)、推断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

二、结果

1.正常组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由表1可见,对正常组儿童嗅觉功能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嗅觉功能与压力应对能力能力显著正相关(与识别阈限的关系:r=0.32,P<0.01;与觉察阈限的关系:r=0.29,P<0.01)。由于嗅觉功能的数值与嗅觉功能是成反比的关系,因此,数据代表在正常组的儿童中,压力应对能力能力维度得分越高,嗅觉越差;得分越低,嗅觉越灵敏。

表1正常组各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性

2.全体学生各变量间的差异性

在考察不同年级对五种嗅液的嗅觉功能差异时发现,不同年级在五种嗅液的觉察阈限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可得,不同年级在五种嗅液的识别阈限的差异中,只有对臭味的识别阈限出现了显著性差异(F=2.76,P<0.05),嗅觉灵敏性从高到低分别是二年级、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

正常组和高风险组间的嗅觉功能差异分析中,发现五种嗅液的觉察阈限的组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对五种嗅液的识别阈限的数据分析中发现,果香味的识别阈限出现显著性差异(t=-2.273,P<0.05),正常组对果香味更灵敏。

三、讨论

1.儿童嗅觉功能的性别、年龄差异。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2003)中曾提到:“儿童的嗅觉功能在六岁时已发展成熟,与成年人趋近同一水平。”Van Spronsen等在比较6-11岁儿童嗅觉功能时发现,嗅觉觉察阈值(DT)和嗅觉识别阈值(IT)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差异性增长。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二年级至五年级的儿童(8-11岁)的DT与IT随着年龄的增加并无差异性增长。大部分的文献报道,成年人嗅觉是有性别差异的,女性往往优于男性,Hummel等对5-15岁儿童的嗅觉比较中,没有性别差异;潘宏观等对11-13岁儿童的嗅觉比较中,也没有发现性别差异。本研究对8-11岁儿童对五种嗅液的单独分析还是整体分析,嗅觉功能均没有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在嗅觉测试过程中,被试儿童出现报告“臭味”为“香味”的情况,这一现象引起了实验者的兴趣和好奇心,翻阅文献资料,找到了论据:“很多恶臭的物质会因浓度降低而让人觉得比较不臭,甚至开始令人感到愉悦……香水工业常使用吲哚于浓度低的时候闻起来像花香。”因此在本研究中,被试报告“臭味”为“香味”时的浓度值,也记作该被试的IT值。五种嗅液的总分值在年级之间并没有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嗅觉功能差异。但单独分析每一种嗅液的年级差异,发现二年级儿童对“臭味”的识别阈值显著低于其它三个年级,即二年级儿童对臭味最灵敏,接下来是五年级、四年级和三年级。根据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儿童嗅觉功能差异的检测结果,可以表明本实验的五味测定法较好用于评估儿童的嗅觉功能。

2.儿童嗅觉功能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中,正常组的嗅觉功能(DT、IT)与心理素质总分并没有出现显著性相关,当单独考虑心理素质中的每一个维度,发现“压力应对能力(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维度出现了与嗅觉功能的显著性负相关,即压力应对能力越好的,嗅觉功能越差,反之则越好。查阅前人的研究和文献,并没有找到嗅觉与压力相关的研究。正常组与高风险组儿童的嗅觉功能差异表现在对果香味上:正常组对果香味更灵敏,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果香味引起了实验者的兴趣,对比起酸味、臭味,果香味属于能让人愉悦的气味,薄荷味在测试中曾被儿童识别为医院的味道、酒精的味道等,丁香酚在测试中也有被儿童识别为“看牙时的味道”,这是由于丁香酚为治疗牙齿中作为消毒、缓解疼痛的药物之一。对于本研究中儿童对不同嗅液的灵敏度方面的研究有待大量研究和循证学依据。

未来期待继续使用五味测定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儿童嗅觉功能与其压力应对能力的关系、果香味在儿童嗅觉功能发展或是嗅觉训练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阈限嗅觉香味
神奇香味在哪里
超强嗅觉
过渡礼仪视阔下的少先队入队仪式分析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仪式过程理论“阈限”范畴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甜美的香味
独具特色的香味币
国内外阈限研究综述及其对节事阈限研究的启示**
带香味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