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群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2022-12-22珂,张娜,陈

绿色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人行道公共交通步行

李 珂,张 娜,陈 春

(1.重庆交通大学 地理信息与国土资源系,重庆 400074;2. 宁夏回族自治区遥感测绘勘察院,宁夏 银川750021)

1 引言

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1]。糖尿病、关节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2]以及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3]。老年人经常参与社会交往可以减少疾病,促进健康[4]。除了社会经济要素以外,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受到建成环境的影响[3~5]。建成环境是指包括大型城市环境在内的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的建筑物,不仅包含城市设计、土地利用、交通系统一系列要素[6],还包括了生活质量、安全感、地方感、场所感等要素[7]。Cervero提出了建成环境3D模型,包括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和设计(Design)[8],后来Ewing等将“3D”拓展到“5D”,“5D”要素包括密度、多样性、设计、公共交通临近度、目的地可达性[9],目前国内外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大都采用“5D”要素。国外研究表明,道路系统[10]、绿地公园的邻近度[11]、居住密度[12]、土地混合度、步行可达性、公共设施邻近度(学校、商店、药店等)[13]、通往社区公共空间的道路质量、建筑物吸引力和公共设施[14]、人行道、公共交通、十字路口、公园、停车场、基础设施、商店等建成环境要素均会对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产生影响[15]。但目前国内关于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健康的研究聚焦于老年人的体力活动[16~18]、步行出行[19~22]以及老年人身体健康[23~25],对于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对于社区尺度的研究存在不足。

以往研究通常从交往对象、内容、方式、观念、频度、规模以及交往满意度等方面[26~28]来衡量社会交往。本文提出了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这一指标,从社会交往规模、社会交往频度、社会交往满意度、社会支持网络4个方面来综合评价,社会交往规模指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人数;交往频度是老年人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社会交往的次数;社会交往满意度通过老年人对相应交往活动的自我评价来测评;社会支持网络指老年人与交往对象接触并获得情绪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援助以及服务和信息。分析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的影响,进而提出建成环境的优化建议,以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

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次研究选定老年人为研究对象,WHO将老年人年龄划分为3个阶段: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高龄老年人,90岁及以上为长寿老年人。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60周岁及以上的群体。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选择建设年代不同、建成环境差异较大的渝中区的大溪沟片区、大石坝片区、鲁能星城片区以及学府大道片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2.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问卷调查数据和GIS数据。在调查区域范围内随机发放问卷,实际发放问卷634份,回收有效问卷556份(完成度大于80%),问卷内容包括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建成环境数据和社会交往数据。以谷歌地图下载的分辨率为5 m的高清影像地图为矢量化底图,叠加重庆市路网数据(包括市区一级、市区二级以及行人道路)、公交站点数据、轻轨站点数据、建筑数据(均为城市数据研习社提供),作为进一步计算建成环境指标的基础。结合相关研究和实地调研,了解到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离家1 km的社区范围内[29],因而本文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半径确定为1 km。以老年人的住所为中心,在1 km范围建立缓冲区,计算路网密度、公共交通站点密度。

3 研究方法

3.1 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选取的社会交往规模、社会交往频度、交往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网络4个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社会交往规模和社会交往频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又同时影响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这3项指标又会作用于人们对自身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满意程度,选择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实现为多个指标进行重要程度排序。

3.2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是在多元线性回归过程中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完成的,其基本思想是将自变量逐个引入或从模型中剔除,决定自变量取舍的检验方法称为F检验。F检验是对偏回归平方和显著性的判断,指的是在上一步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引入或剔除自变量后增加或减少的回归平方和的大小。

3.3 社区建成环境指标选择

众多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主要从社区的交通系统、城市设计以及社区建成环境满意度三方面选取了社区建成环境变量,并结合了个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经济情况等个体属性变量。变量的统计描述结果以及赋值情况见表1。

4 研究结果

4.1 社会交往质量评价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社会交往质量指标权重的过程通过软件SPSS实现。选用累积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主成分,从表2中可以看到,前3个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1.592%,超过80%,说明前3

个主成分基本可以反映全部变量的数据信息,能够代替原来的4个变量来分析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水平,遂提取前3个主成分。为使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的典型代表变量更为突出,采取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所提取的成分进行因子旋转,以保证主成分载荷矩阵中主成分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

通过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可以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通过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可以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进一步对各个指标的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得分模型:

y=0.304x1+0.265x2+0.493x3+0.305x4

在综合得分模型的基础上,对各个指标的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各个社会交往质量指标的权重:

y=0.223x1+0.194x2+0.361x3+0.223x4

基于各个指标的权重,综合计算出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的得分。由表3可知,女性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相对较高。由表4可知60~65岁年龄段的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最低,而8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拥有较高的社会交往质量。

表3 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统计描述

表4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

4.2 建成环境因素对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的影响

本次研究在建立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过程中,每一步模型建立时排除在回归方程外的变量,注释所标注的是已经引入模型的变量。在模型1当中,方程中进入的第一个变量是“交通出行安全度”,未进入方程的变量还有25个;在模型1的基础上,每一步进入或剔除一个变量,直到没有变量可以选入或剔除为止,共建立19个模型。模型2引入的变量通过判断偏相关的绝对值来确定,对方程贡献率最大的一个变量优先选入。显著性是对单个自变量所做的t检验的检验结果,t检验假设方程内该自变量前的系数为零,若显著性Sig.值小于0.1,则拒绝该假设的成立,即表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有贡献,不被剔除。

从表5中可以看出,建模过程一共运行了19步,除模型17外,其他模型中自变量t检验的Sig.值均小于0.1,说明模型中进入的自变量均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模型17中变量“社区居住时间”的t检验Sig.值为0.215,大于0.1,则在模型18中将其剔除。从第19步的计算结果得知,26个变量中,进入模型的变量有17个,不被纳入最优解释变量集的变量有9个: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健康状况、楼层高度、电梯配备、出行乘车便捷程度、购物便捷程度。从而建立最优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y=3.608+0.219x13+0.113x24-0.274x9+0.241x10+0.145x22+0.2x20+0.192x18-0.175x1+0.173x3+0.205x6+0.322x1+0.084x23-0.069x26+0.185x12+0.171x11+0.06x25-0.136x14

表5 系数

续表5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社会经济因素中6个指标、社区建成环境因素中11个指标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有显著影响。

(1)个体社会经济变量中,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在主城的子女数、社交需求度以及个人月收入与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显著正相关;性格内向程度自我评价则与其社会交往质量显著负相关。女性老年人相较于男性而言,社会交往质量更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随着其教育程度的上升而升高;老年人居住在重庆主城的子女数越多,就越能拥有较高的社会交往质量;老年人的性格越内向,其社会交往质量越差;较高的社会交往需求度是保证老年人拥有高质量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经济情况也会影响其社会交往质量,个人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越高。

(2)交通系统指标中,人行道质量满意度、到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时间、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和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显著正相关。老年人对人行道质量越满意,越能增强其主动出行的意愿,从而增加交往、参与室外活动的机会,提高社会交往质量;老年人从住所到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时间越长,其在外逗留的时间也会相应增长,继而增加交往机会;社区公共交通站点的密度越高,老年人越能拥有较多的出行选择,进而能进行质量较高的社会交往。路网密度和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显著负相关,路网密度过高,会降低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感,从而影响社会交往质量。

(3)城市设计指标中,购物场所数量、娱乐休闲场所数量以及娱乐休闲活动次数均对社区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而到购物场所需的步行时间对其交往质量的提升具有消极作用。老年人的购物行为比较单一,以步行出行为主,其购物时间更易受到场所布局的影响,购物场所数量越多,越能满足老年人的购物需求,减少购物时间,提高社会交往质量;娱乐休闲场所数量越多,老年人的可活动范围越大;每周进行娱乐休闲活动的次数越多,老年人接触外界的机会越多,越能拥有较高的社会交往质量。

(3)社区建成环境满意度指标中,交通出行安全度和娱乐休闲便捷程度均显著正相关于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保障老年人的交通出行安全,可以增加其出行频次,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质量;娱乐休闲场所的便捷程度越高,越能增加老年人主动参与娱乐休闲活动的频次,增加社会交往质量。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选择重庆市4个社区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选择社会交往规模、社会交往频度、社会交往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网络4个指标综合衡量社会交往质量,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人行道质量满意度、公共交通站点步行时间、公共交通站点密度、购物娱乐休闲场所数量、交通出行安全度以及娱乐休闲便捷程度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显著正相关;路网密度、购物场所步行时间、治安状况满意度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显著负相关。

5.2 建议

上述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所作的研究假设,即认为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对社区建成环境规划提出建议。

5.2.1 提高步行基础设施质量,满足老年人群外出需求,促进社会交往

社区道路内小汽车、摩托车随意停放、小摊贩占道以及人行道铺设的平整程度和人行道的整洁程度均会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应保证人行道的单一使用功能,对车辆乱停乱放作出整改措施,对小摊贩摆摊位置进行合理管控,定期维护步行基础设施,保障老年人安全步行,促进其社会交往;人行道的整洁程度也是老年人进行路线选择时会考虑的因素,应在人行道旁合理布置垃圾箱,避免垃圾随地乱扔现象,社区应定期组织人员清洁人行道。步行沿途缺乏休息设施影响老年人的步行范围,应在人行道布置适当的停驻设施供老年人休息,增加老年人观察周围事物以及与人交往的机会。

5.2.2 增加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合理布局站点建设

公共交通出行是老年人除步行以外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与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老年人往往会在等待公共交通时进行与旁人聊天等一系列社会交往活动。应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在适当的距离范围内提高站点密度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公交出行,增加老年人的出行频次和社会交往频次,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质量。

5.2.3 加强娱乐休闲场所建设,促进娱乐活动开展

老年人每周进行娱乐休闲活动的次数、娱乐休闲场所的数量和娱乐休闲设施便捷程度均是社会交往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年人日常娱乐休闲活动内容多种多样,不同的活动内容对娱乐休闲场所的需求不同,因此场所建设时要考虑场所景观的美观度、设施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活动需要较为宽阔的空间、多类型的健身设施以及适当的休息设施;以休闲为目的的活动需要提供更多的可供老年人参与交往的设施,且要考虑场所的遮阳防风功能。

5.2.4 合理布局购物场所规划,提高购物场所可达性

老年人群的购物行为主要围绕社区内和社区周边的菜市场和超市展开,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老年人的购物时间更容易受到场所布局的影响,购物时间的增加会导致社会交往时间的减少。应合理布局购物场所,增加社区内购物场所数量,提高购物场所可达性;社区内购物场所功能单一,忽略了其作为邻里交往场所延伸的特性,对于购物场所的规划需要考量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应增设休息区,增加老年人的交流机会。

5.2.5 提高道路安全性,提高老年人群外出参与社会交往的安全感知

人行道具有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功能,还附带着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干净宽阔的人行道可以为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提供场所。路网密度过高,会降低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感,减少老年人出行次数,因此要合理铺设人行道,实现人车分行。现有的人行道存在行人、摩托车、电瓶车混行的状况,这也是老年人多次提到的安全隐患,应严格限制车辆进入人行道,还人行道步行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另外,老年人过马路困难也是步行中存在的另一隐患,应增设有电梯的人行立交设施,人行绿灯时间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步行速度。

猜你喜欢

人行道公共交通步行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跟踪导练(一)
城市轨道站点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世界最宽人行道:40米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二次规划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五个小段落组成的自传
人生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