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一核四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江苏省G高校F专业为例

2022-12-22孟蒹蒹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孟蒹蒹,于 涛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引言

党的十九大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新经济需要新工科,立足新兴产业培养新工科人才离不开产教融合,成果导向要求高校培养的人必须符合产业需求,有工科理论素养和工程基础应用能力,以企业对当代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地方高校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体系,将“跨界、融合、创新”贯穿其中,才是培养好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离不开实践,实践能力培养离不开产业,“融”和“合”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立足点[2]。

在产业迫切需求之下,为推动新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进行,未来地方经济和产业才具有可持续竞争力[3]。因此,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变革,构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4]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不深入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教育理念不够深入

产教融合仍然停留表面,欠缺深层次的岗位实践作为根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未能跟上时代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偏重学科分类而忽视需求引领,教育内容注重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价值引领与重塑,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弱化,专业培养规格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短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的需要脱节,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二)教育管理制度和体制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业技术信息不能快速跟上企业的发展,对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预警制度,缺乏敏锐性,相对比较滞后;而企业在现有的用工制度下,对于教育的参与激情不高,对产教融合不能积极响应。近年来企业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只安排合作高校学生参观学习或者认识实习,校企合作关系大多靠个人感情维系,不太愿意承担教育的社会公益责任。“工业文化的缺失”“政策法规的柔性”“管理体制的阻隔”“利益博弈的短视”“融合方法的匮乏”等原因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5]。

(三)学校自身内功有待加强,师资力量和教学技能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长期的企业实践经历,长期停留在课堂内教学,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实践引导;实训的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实操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在校外实践要考虑到安全、场地等各方面因素,实际操作会缩手缩脚,实践技能无法获得实质上的提高。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变革和创新的路径

江苏省G高校2020年获批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F专业邀请江苏省该专业协会牵头,联合3所企业在校内共建研究所;2所合作单位获2020年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目前本专业与国内28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中与镇江W企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省级F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合作企业可提供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面积达到3 500平方米,生均面积接近10平方米。

F专业主动对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及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特点,重点培养对应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该专业积极推进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参与、弹性灵活、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现代学徒、研修制改革,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训练,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搭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桥梁,建立“一核四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产教融合创新教师团队为核心,通过“专创融合、产创融合、思政融入、赛创融合”,形成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搭建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教融合体系建设,加强产业与人才的融合,打造人才的“强磁场”,努力打造专业集群科技人才的“蓄水池”。

(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核心教师团队

江苏省G高校F专业,紧密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外引内培”、访学进修、企业实践、师徒传授、自我提升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在行业内有较高威望的教学名师、骨干教师。

1.构建校企师资共建共享机制。聘请“大国工匠”、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企业师资进行专业课程讲授,实行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在课堂上进行企业项目演练,通过师徒制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过程中传承工匠精神,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完成专业实践任务和毕业设计。目前有6名教师担任企业顾问,11名教师完成企业挂职,每年有近120名学生在“企业课堂”进行学习和实习,合作单位正常保证有4名工程师在专业任教。全年不少于8次邀请国内F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与本专业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讲授国内外F行业前沿变化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

2.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经过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资格认证等。目前,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执业资格的教师占比55%,有1名教师成为省“双创计划”资助对象和市“绿扬金凤计划”资助对象,2名教师获省教师微课比赛三等奖,2名教师在全国F类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3.改革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学院出台《G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办法(试行)》,将教师企业挂职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发布《G高校关于鼓励教师取得职业资格等证书的管理规定》鼓励引导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实施《G高校专业教师挂职管理办法(修订)》《G高校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吸纳有丰富行业工作经历的行业企业专家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合作企业有31名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在专业承担相应教学或管理任务。

(二)专创融合,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坚持“重实践、重技能、重创新”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将科研、创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的养成教育。

1.构建适应新经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目标定位、发展层次、本土资源等因素体现教学主体作用。2019年F专业联合共建企业,共同修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实践内容引入课堂,实习、实训学分占比46.7%,校企联合开设课程22门,嵌入行业企业课程模块10个,开设校外课程9门,其中双创课程3门,产教融合课程总学分54,总学时达1 264。第七学期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学生可从素质能力提升、学业拓展提升、技能拓展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四个模块中自选一项进行学习。第八学期在校内或实习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

2.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一是对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来制定课程标准,通过结合各类设计比赛的技能要求,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推进项目化、案例化教学改革;二是校企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合作承担教学任务,企业教师承担教学时数占比超过25.8%;三是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90%以上的选题源自企业技术革新项目。

(三)产创融合,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

产业研发聚集基地是聚焦创新高端项目的发源地,高效发挥产教融合体系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教融合体系建设,打造人才的“强磁场”。围绕企业所需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推进专业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和产品提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实习效果与人才的高质量输出。

1.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搭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通过“项目牵引”即以争取地方政府重大课题和校企合作横向课题项目牵引,提供产教研深度融合智力支持。目前与镇江W有限公司联合申报获得1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设计专利,与镇江高桥镇政府及镇江W有限公司合作项目获江苏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地方F产业带来年超3 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2.校企联合优化课程新体系,重构课程教材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牵头为本专业量身定制开发课程模块或项目化课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联合合作企业承担了5项产教融合教材建设项目,其中3项研究成果已经引入教学。

(四)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回馈社会的工作中。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学生在未来从业中创作的作品能首先从爱党爱国的角度出发,心中始终有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为祖国发声的优秀爱国人才。

2.强化业务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通业务、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

3.大力弘扬诚信守法、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弘扬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构成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增强爱国情怀、弘扬创新精神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五)赛创融合,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大量实训实践来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拓展创新创业训练、培育创新创业团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扶持创业孵化项目等措施,全力搭建体验式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培养“双创”型人才,助推学生的全面成长、全面发展。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努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坚持立德树人,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为总目标,地方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制度和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通过竞赛机制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是实践性。学科竞赛本质上属于专业实践内容,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契合应用型学生特点。“干中学、学中干”,在干中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学,在学中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事半功倍。二是时代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竞赛紧贴科技发展前沿,体现了时代要求,能够弥补教材陈旧的缺陷。三是复合性。学科竞赛往往需要应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当前一个职业对应多个学科知识的特点。构建学训赛创一体化平台,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

近三年,产教融合项目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二等奖(省赛一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1项,省赛三等奖5项;获“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省赛特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选拔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本专业产教融合成果入驻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共计11项,9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技师职业技能证书。

结语

“一核四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助推地方产业经济为目标,深入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加强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联动,提出以产教融合创新教师团队为核心,通过“专创融合、产创融合、思政融入、赛创融合”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合力助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长效机制,实现地方城市功能的完善、层次的提升和人才聚集,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