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城市思想研究

2022-12-22琪,代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恩格斯工人

郑 琪,代 博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下简称《状况》)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青年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恩格斯在其中以曼彻斯特工业城市为例,以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城市的兴起为基础,从城市角度对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状况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被认为是“城市社会学最早的代表作”[1]。如今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深入了解《状况》中的城市思想对于大力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一、产业革命是工业城市形成的基础

(一)工业革命之前的城乡分离状况

在《状况》中,恩格斯论述了产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城乡分离状况。在使用机器之前,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此时他们还处于中间阶级,属于有产者,他们收入稳定,定居在农村。在生产方式上,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还没有分离,他们可以悠闲地耕种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也可以随时决定自己要织多少布,他们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几乎不进城,他们的消费方式,即采买货物都是交给包买商。所以,他们之间还没有发生激烈的竞争,他们还没有失去人的尊严,而是生活在人道主义的光环下:他们尊敬宗法关系,没有引人犯罪的媒介——酒馆和赌场。在教育方面,他们受到的是服从父母、敬畏上帝的宗教教育。此时还没有划分出明确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可见,产业革命之前英国呈现出城乡分离的特征。

(二)工业革命是城市形成的基础

工业革命的出现,造成了当时英国巨大的社会变革。在《状况》中,恩格斯详细地论述了工业革命的洪流下大城市逐渐形成的过程。

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带来的工业集中和财产集中是城市形成的基础。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的开端,随着第一台机器——珍妮纺纱机这一运用蒸汽机的新发明的出现,棉纺织业的产量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手工劳动而从事机器劳动,手工业被工厂生产代替,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分工就越是明确、细致。正如恩格斯在《状况》中所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气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大杠杆。”[2]由此可见,产业革命带来的工业集中和财产集中,正是城市形成的基础。

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集中和财产集中造成的人口集中趋势是城市形成的关键。这里的人口集中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集中。在机器劳动战胜手工劳动的大环境下,在一切都被差别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前提下,作为除了劳动力之外什么都没有的工人,他们仅仅被看成一种资本,资产阶级为了方便获利需要他们住在一个共同的建筑之中,从而形成村庄或者城镇,造成了人口的集中。以此为条件必定会产生大量的需求,为了满足需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村庄或者城镇聚集,农村或者城镇也因此转化为城市。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工业城市发展的根源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城市化不断扩张

英国工业城市是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机器的不断变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是人类将自觉能动性付诸实践的现实产物,其构建体现着人类的意识和理念。”[3]恩格斯在《状况》中指出,真正造成城市在空间上的形成和不断扩张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英国工业城市体现着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和理念,是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形成的。

正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在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占据大量财产、资本和技术,他们在空间上把工人聚集到一个固定的地区,形成乡村;在资本不断增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带有的自私性和逐利性的影响下,资产者不断压迫和剥削工人,将之前的乡村扩展为小城市,而小城市的不断扩张又会发展为大城市,再加上交通运输在大城市中所起的连接作用,使得大城市的不断发展又会带动周围的农村和小城市,形成闭环式的发展方式。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表达了这一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城市的优势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城市化不断扩张。

(二)资本主义塑造了工业城市的建筑景观

1.这一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居住空间两极化。以曼彻斯特为例,恩格斯指出工人和资产者居住地区有着严格的界限,即整体是一个带形结构:最中心是商业区,这个区域是基本上不住人的,而工人区则是像带子一样围绕商业区,在工人区这个带子的外圈,则是被中等阶级和资产阶级占据。这个带形结构上,工人住的地方是狭窄、弯曲、东倒西歪的,即使是半倒塌的地方,仍然有工人居住;而中等阶级则是居住在整洁的街道上,房屋高大宽敞;高等的资产阶级距离工人区最远,他们居住在郊外的房屋或者别墅之中。

2.这一不合理性也表现为居住环境两极化。恩格斯用“肮脏”“阴暗”“拥挤”等一系列词语尽可能描述工人区的居住环境的恶劣,工人的居住环境是糟糕的,他们基本上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像牲口一样居住在洞穴中,有的甚至和牲畜居住在一起;与工人阶级不同,资产阶级的房屋都建造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他们居住的环境是华丽、舒适且宽敞的,跟工人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城市是无产阶级生活和反抗的载体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城市工人的生活状况

1.经济压迫主要体现在工厂制度中,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压迫,有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在空间上,工人的工资都是由资产者定下来的,他们的工资仅供家庭勉强糊口,每天艰难度日,“资产阶级垄断了一切生活资料(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无产者所需要的一切都只能从这个资产阶级(它的垄断是受到国家政权保护的)那里得到。”[2]在时间上,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压迫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在各个企业里。

2.社会压迫主要体现在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异化的交往关系之中。工人的生活水平与当地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成反比的,在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地方,工人的生活水平就越低。大城市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压迫工人。工人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遭受着巨大压力。于是他们在酒上找寻精神寄托,这些也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

3.思想奴役主要体现在城市中资产阶级给无产阶级灌输的各种有害观念。在教育思想方面,无产阶级接受的是宗教教育。生活的毫无保障使得工人们失去成为真正的人的稳定性,人不是成为人,而是变成牲口,成为资产者的奴隶;劳动的强制性导致工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失去了自由,他们的工作成为一种异化他们的东西,工人们失去人的感情;城市中大量人口的集中更是加深了工人思想奴役的恶化。

(二)压迫状态下城市工人的反抗

生活在英国城市的工人长期处在这样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处境之下,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异化处境,意识到他们现在的“非人”状态,他们因此做出反抗,开创他们作为人的发展历程。从这个层面来讲,工人反抗资产阶级的过程就是他们实现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是他们努力消除异化的过程。

生活在工业城市状况下,工人的反抗具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犯罪,这也是最早、最原始的反抗形式,当然,这种反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形式最早出现在产业革命初期,主要表现为用暴力来反对机器,工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现在的非人状态。但是,这种反抗形式是孤立且无效的,因为使得工人遭受痛苦的始作俑者并不是机器,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反抗对象的错误,工人们的这种用犯罪来反抗资产者的形式很快就被镇压。

反抗的第二种形式是建立工会,这种反抗方式是有效的。工会是由受压迫的工人们联合起来的,以保护工人们利益为首要责任的避难所,工会采取谈判、罢工等形式来保护工人利益。但是,由于劳动的雇佣性质和罢工目的的不明确,工会的反抗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无论如何,工人建立工会,宣布罢工这一方式体现了城市中的工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意识的觉醒,罢工是工人阶级消灭竞争的第一次尝试,在工人的反抗运动中具有积极意义。

宪章运动是反抗的第三种形式。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4]。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的反抗展现了自己作为“真正的人”的一面,这也是工人运动对“人”的发展的历史意义。

(三)城市作为载体激发了工人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

城市激发了工人的阶级意识。在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下,机器的普遍化利用、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使得一切都对立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以工业革命为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有根源的条件下形成的城市条件下生活的工人们,发现只有拥有了大量的资本才能开办企业,而他们却被当成资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他们就觉醒了自己的阶级意识,意识到自己是跟资产阶级完全不一样的贫穷的阶级。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成为一个稳定的阶级——无产阶级。

城市激发了工人的革命精神。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无论是在经济、社会还是思想上,都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处于异化的过程之中。资产阶级私有制带给他们的绝望和痛苦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工人们为了改善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处境,为了解放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是一定会进行反抗的,恩格斯也在《状态》中详细地论述了工人反抗资产阶级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看,正是城市激发了工人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

四、《状况》中城市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在城市化构建上: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恩格斯在《状况》中对于城市生态问题的诸多描述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管理问题不合理等城市病问题也不容小视。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之后,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可持续发展中改善生态问题。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载体。为了建设文明生态城市,我国提出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主题,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为了建设美丽城市,一方面,我国健全城市建设机制,增强美丽建设城市建筑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切实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新城市理念,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城市病,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的文明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策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在城市化进程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源下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虽然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空间分布不平衡、环境不平衡的问题却成为突出问题,所以恩格斯最后提出要通过革命解决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并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其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基于《状况》中城乡融合的借鉴意义,面对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础,解决城乡发展二元对立问题。

为此,我国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其次,优化城乡市场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让土地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流动。再次,重点推动城镇化建设,在稳步推动发展大城市的同时,优先发展城镇,促进大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最后,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联系在一起。在维持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借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的良好的发展环境防止已经成功脱贫的人再度返贫,加强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同时,在脱贫攻坚战略稳定实施的前提下,健全农村管理体系,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人口教育培养,实现农村和城市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恩格斯工人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陆尚博的思想有些什么问题?/资产阶级不能进入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