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路径
——以凯里市下司镇为例

2022-12-22程晓雨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村民

程晓雨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

引言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收入也已有了大幅的提高,一部分居民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日常需要,而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熏陶,乡村旅游的时代已经来临,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大重要方式。乡村旅游把服务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是实现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与游客体验需求多元性精准对接的重要方式,对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1]。所以民族地区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在新常态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为载体,将传统村落保护起来,以乡村旅游为媒介,从而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疫情防控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发展好乡村旅游也是值得去思考的一大问题。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我国历史文化是一个漫长悠久的过程,生生不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多数分布在北部、西部、南部的边疆地区,所以受地理位置、交通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在产业发展上比较单一,无法支撑乡村的发展,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所以大多数乡村存在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子“空心化”的现象,还有多数村民追求城市现代化,乱建违法建筑,影响原有特色村容村貌,这些也都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大部分民族地区有着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双重优势,民族地区多数依山傍水,自然风景秀丽,在人文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建筑风格迥异,并且大部分少数民族目前仍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习俗等极具民族风格的东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很多村落抓住了商机,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大搞旅游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我国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网络平台的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业颇受关注,发展条件越来越成熟。所以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发挥了地区的比较优势,对于乡村振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选择。

贵州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省份,并且全省地形以山地为主,相对来说不适合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在近几年贵州大力开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所举下司镇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开发区西北部,在2021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也进入了全省100个重点示范乡之列,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马场村、花桥村成为1 000个示范村之一。下司镇凭借优秀的自然条件和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民族特色建筑成为了旅游胜地,充分挖掘丰富的区域资源,以古镇旅游发展为示范,实现经济发展的大飞跃,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一)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在产业发展方面,农村竞争力相对来说较弱,尤其是对于位置相对较偏的民族地区来说,主要还是依靠发展农业来维持生活。发展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是形势所需,更是大势所迫,民族地区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给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带来机遇,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辐射周边,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共同发展。目前下司镇将以马场村、花桥村为核心,打造草莓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多村种植,扩大种植面积,目前草莓基地种植在2 000亩以上,产量1 500公斤左右,平均亩产值能够达到45 000元,吸引游客进行草莓采摘。此外,下司镇对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了整合,以下司面条产业为主,将面条进行创新,生产出各种口味的面条,如紫薯面条、蓝莓面条、鸡蛋面条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景区内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多种农产品品牌逐渐建立,促进了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兴旺指日可待。

(二)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旅游业对于生态的要求和标准较高,旅游业本身就是要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效益。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会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爱护,推动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有利于草原、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治理与保护,进一步将农村生态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近年来,下司镇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构建全新的交通格局,陆续建成了许多主干道,目前还有不少路桥项目正在实施,为旅游的出行和景区的进出创造便利的条件,使下司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下司镇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对古屋进行改造,修建沿山景观步道,对裸露山体进行复绿建设,对污水和管线全面整治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态得到了修复,既美化了旅游环境,又提升了旅游品质。此外,随着村民参与到旅游建设中,环保意识逐渐提高,村民们齐心协力打造出干净卫生的乡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整治,共同为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助力。

(三)有助于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注意对乡风文明的建设,现代社会信息化多元,文化内容形式丰富,并且随着科技进步,各国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正在遭受冲击,甚至会逐渐消失,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这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能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建设。近年来,下司镇政府为建设特色小城镇做了很多努力,对景区内十多处文化古迹进行了整体修复,例如阳明书院、广东会馆、两湖会馆等文物古迹已修复完毕,让传统与现实对接,历史优秀文化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延续乡村文脉,推进文明建设。此外,下司镇成立了七处平台,例如“道德讲堂”“讲习所”“新时代大讲堂”等有关道德文化传播的平台,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宣讲,开展系列评选活动,以此提高村民素质。当地老百姓通过服务意识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参与当地的旅游业,让游客感受到更好的服务。这同时也是对当地软资源的充分利用,将乡风文明的培育融入村民的生活各方面,改善当地的村容村貌,农村文明程度提高,为建设美好乡村助力。

(四)有助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随着社会进步,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渐渐失去了效力,目前的乡村治理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与合作,乡村治理机制要符合发展大势。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村民自发地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对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要求和标准会进一步地提高,基层党组织会越来越有活力,农村地区基层治理机制会进一步完善,无论是治理方式还是手段都会更加有效。随之共同发展的还有农村地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村民们主人翁意识也逐渐增强,村民之间的互动增加,各主体之间共同合作,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近年来,下司镇整顿各村的党组织工作,对履职能力相对较弱的村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从优化服务、建设干部队伍、基本制度的抓起,打造创新基层党组织。此外,下司镇实施“党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党建产业园+”模式,走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都需要村民参与到其中,能够有效地促进村民进行自治和自我管理,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治理机制。

(五)有助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乡村振兴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人们的共同富裕,核心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使一部分村民直接获得了景区的岗位,得到工资性收入,并且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周边衣、食、住、行各服务行业的发展,村民可以依托景区,进行创业从而获得收入,许多下司镇的村民在景区周边开起了特色民宿以及各式的农家乐,不仅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下司镇的饮食文化,例如酸汤鱼、狗肉、月亮粑粑等也得到了大力传播。此外,村民充分利用传统技艺在景区内进行表演获得收入,既保护和发展了农村技艺,又吸引了游客的眼球,留住了游客,从而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另外,景区的修建、扩建以及维护从而使得被征地村民获得分红,这也成为这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还有不少村民抓住机遇打造农产品旅游品,通过旅游业宣传自己的商品,例如下司镇小型面条加工厂就有两百多户,户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乡村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当地村民的收入支柱,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三、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一)做好旅游疫情防控工作,增强景区自身竞争力

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常态化,防疫一刻都不可松懈。人们的心态也会随疫情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必要选择不出门,旅游更是不会放在计划之内,在疫情下的乡村旅游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对政府、景区以及村民自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驱动问题就要解决乡村振兴主体的缺失问题,需要构建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当地村民“三位一体”合作机制,三者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3]。

政府在疫情面前要掌控全局,做出全面具体部署,要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制定出台有关旅游防控的常规以及特殊措施,并注重细节和落实情况,地方也应随着当地疫情最新进展情况对防控措施进行完善和更新,并及时下发通知到位。政府在疫情期间对旅游业进行扶持,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持久战,政府扶持政策要精准、持续且连贯,要根据受疫情影响程度的不同,对景区实行具体的扶持措施,从而减轻旅游企业的负担,帮助景区企业得到快速恢复使其得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区应听从上级安排,需严格遵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规定,每天都要把防控措施每一项落实到位。景区一定要做到游客提前预约、限制人流量两个基本前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景区内部进行流量预警和实时监控,最大限度地保证游客的安全。坚持对游客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两码和核酸报告,不能够因疫情的暂时缓解而放松警惕。乡村内部每天应坚持消毒,保证卫生和清理工作。景区要掌握内部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同时提高村民的疫情防控意识,管好自身。整个地区只有多主体共同努力,多方面、全方位做到细致,打造安全和令人放心的内部环境,才能有效增强游客的出行信心,游客才敢放心来,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实现要素高度整合

林菁(2021)提出,可以从两方面完善和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机制,一是农民的参与机制,二是利益分配机制[4]。目前,乡村旅游多半是开发商对乡村风景秀丽之处或者历史悠久的古屋进行开发进而打造成旅游景区,这就要让农民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这个大项目中,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主体之一,成为主力军,将农民自有的土地资源、劳力资源以及技术要素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从而参与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实现要素的高度整合。再有就是要保证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惠及农民,能够真正地起到助农作用,对农民和农村地区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然后针对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真实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细致优化,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要保持均等和公平,以此来维护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每个旅游地都具有其显著的文化属性,旅游业的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必须得到旅游文化的有效指导[5]。目前来看,国内旅游项目同质化较为严重。例如各省都在打造古城、古镇、古寨旅游,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将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逐一科学规划,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绚烂的文化,深挖其内涵,让游客对本土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旅游主题要形象和鲜明,各村寨要合作做好规划,不要千篇一律。旅游产品和业态要不断进行创新,并且要符合当地特色,部分游客反映多数景区存在售卖批发的假冒当地特色产品,这无疑会极大地影响游客的游玩兴趣,各景区要开发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产品拥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格调和专属的文化品位,让游客眼前一亮。游客需求由于年龄、审美、价值取向、消费水平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需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产品供给机制。产品类型要丰富多样,不局限于目前多数景区所有的产品,设计多种产品组合,整合特有文化资源,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相似、档次较低的情况,从而形成自己的固有风格,满足各层次的游客消费需求,达到产品的有效供给。

猜你喜欢

旅游业景区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摘牌』
“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