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理论·实践: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2-12-21郑舒以

中国德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体系化学校德育德育工作

■ 郑舒以 李 畅 徐 洁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是德育介入与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革新学校的育人观念和教学方式,还能为学校德育综合改革提供坚实基础和思想动力。综合来看,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协同发展,它涉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德育各要素的全过程与全方位,故而极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在此境遇下,我们亟须从政策、理论、实践三个逻辑维度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系化发展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为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提供动力并推动德育实践成功经验的推广。

一、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政策逻辑

在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德育政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德育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在特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行动依据和准则。纵观我国德育政策发展历程,不仅蕴含着德育治理格局的演变,同时也为各个历史阶段德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规范性参考。我们不仅能从中直观地理解社会价值理念的嬗变过程,而且可以为学校德育体系化建设厘清政策逻辑。1993年在原有“四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新人”这个具体的培养目标被明确提出。[1]在此境遇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有了明晰的发展方向。21世纪伊始,个人的内在价值在德育政策中被提及至重要地位,即是说需要在个体与集体的矛盾之间寻求平衡。依循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2]。至此,“立德树人”不再是单薄的文字,而是跃身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纳入国家教育方针。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途径是德育政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现实解释力和解决力。在德育目标方面,中共中央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强调德育建设需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对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作出科学规划,使得德育工作能够最大程度融入学生生活。[3]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和诠释德育目标,才能使德育的各要素协同发展,进而加快德育体系建设进程。在德育内容方面,主要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4]。这些德育内容囊括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的各方面教育,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创出全新的思路。在德育途径方面,主要强调“隐性校园文化”这一形式。有政策提出,将学校打造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需充分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文明校园的创建,于此过程中,充分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5]综上所述,德育各要素在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是说,中小学德育体系化建设是德育政策演变与发展的逻辑必然。

综上,通过梳理德育体系建设的政策逻辑,我们可以明晰,遵循德育政策是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德育政策是德育实践的基本制度保障,按照德育政策建设学校德育体系,能够实现德育要素的深度耦合,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依循于此,我们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维度来入手。从学校这一维度看,学校需制定好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要素的基本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在德育目标上,学校应对标德育政策和学校发展历史,清晰定位并按照目标难易程度划分为短、中、长期目标;在德育内容上,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新时代德育政策的要求,合理设计并对其细化阐释;在德育途径上,除了考虑德育政策所提及的内容还需注意学校课程、文化、实践等因素,全方位、多维度地将德育目标与内容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须知,教师不仅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引领者,更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基于此,教师需以学校拟定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为基本方向,再依据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方案。由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交往、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形成、完善与发展的,因此教师除了通过学科教学融合育人,还需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德育理念的落实横贯于学生整个人生发展轨迹,最终加快德育的体系化建设,实现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

从德育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传统德育往往强调环境的稳定性、过程的秩序性以及结果的可预测性,正是上述特征,致使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契合性差、协同度低,德育系统内诸层次之间独立运行,缺乏对德育过程连续性、协同化的反馈,最终难以发挥德育的整体性功能成效。进入21世纪后,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人员开始从更加多元、整体的立场上探索中国德育问题。同时,德育不能以知识的形态单独存在,还需与实践相结合,如此德育才能“具体可感”且富有实际意义。以是观之,学校在制定德育方案时就必须综合考虑德育知识与德育实践,以此提高德育各要素之间的契合度,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渐进的整体。此外,智慧德育理论提出道德智慧,它强调的是人们妥善认识与处理各种道德关系、道德选择并实施道德行为的能力。[6]换言之,智慧德育并非如同流水线般简单机械的行为,而是教师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教育能力。在此意义上,智慧德育的实施过程必须统筹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遵循体系化原则,追求德育的整体效果,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智慧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小学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能孤立地考虑某一要素,而是需要基于理论的指导将各部分德育内容予以系统化整合,从而塑造一种体系化的德育架构。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德育场”这一概念,它强调的是德育过程中,学生所处环境与其自我意识、自我行为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并基于此构筑起德育特定的生活空间。[7]诚如生活德育理论强调:“德育需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需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8]。在此意义上,德育场理论能够为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研究提供最一般、最普遍问题的价值引领、学理依据以及方法支撑。一方面,“德育场”这种全新的德育概念,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布局,实现立德树人。尽管当下中小学都在开展德育工作,但较多呈零散的状态,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德育工作体系。鉴于此,须推动“德育场”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耦合,将分散复杂的德育工作予以糅合,从而开拓德育体系化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德育场借由全覆盖的空间及全容纳的路径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加快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构筑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学校德育新格局。

不同时代的德育理论探索有着不同的时代烙印,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视域,当下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依循于此,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必须紧跟新时代德育理论的步伐,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化解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诚然,构筑契合中国优秀文化、充满内在生命活力的德育模式,不仅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德育的目标和基础,更是教育者崇高而神圣的使命。[9]此外,学校还需依靠道德共同体来辅助德育体系的完善,这是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道德共同体即是说学校是一个蕴涵着伦理性和机构化的组织,它蕴含着糅合教育内容与道德的价值意蕴,其中的个体和群体都需以道德规范为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10]基于此,学校亟须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锤炼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价值,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平稳迈入体系化征程。

三、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实践逻辑

深入剖析德育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当德育在学校教学中成了一门独立的课程,其他学科课程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德育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科课程难免朝着“去道德化”方向发展,由此学科教学活动往往忽视道德教育这个目标,而是将着重点落在知识教育上,这就导致了智育和德育的分离。显然,这背离了我国的教育目标,在此境遇下,学校亟须将德育融入学科课程中,使之成为系统化的整体。此外,多数学校开展德育课的形式主要是以认知和灌输为主,即教师首先呈现与道德相关的概念性知识供学生理解和掌握,随后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程度。显然,这个过程不仅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而且瓦解了蕴含在教育和德育之中的人文主义的价值意蕴。离开学生生活的学校道德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无法彰显德育强调的生命价值和人文关怀,对生命张力和价值理性的应然期待也会走向疲软,最后为学校德育管理实践带来诸多层面的困顿。[11]须知,“不论是德育,还是它的上位概念——教育,它们的本质都是培养‘生命人’而不是‘程式化的人’,德育课堂应该是重实践的课堂而不是纯理论的课堂”[12]。以是观之,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系化建设是最能将德育知识与德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情怀,推动学生真真正正去享受一种至美至善的德性生活。

中小学德育体系化建设不仅是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施路径,更是检验学校办学品质的关键所在。然而,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往往一味强调德育知识的传授。须知,单一的德育知识对学生而言是空洞的,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不懂何为德育、为何德育。鉴于此,学校需要将德育知识和德育实践结合起来,将德育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以“输入—产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亲身体验中接受德育。

依循于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实践逻辑,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中学到的德育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于此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充分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切合生活的德育内容为抓手,融育人理念于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并以此约束与规范其行为,继而逐渐升华为一种能够影响其一生的价值追求。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组织参与“我是校园小主人”的主题班会,从而引导学生热爱校园、遵守校规、保护校园环境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需开展一些益于培养其家国情怀、与实效性热点问题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了解国家发展趋向以及国际局势的意识。其次,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比如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制定恰当班规,弘扬优良班风,让德育成为文化熏陶、精神引领的风向标。以生活为场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创造的道德品质,突出德育工作的生活性与实践性,从而使得学校的德育要求尽可能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此外,学校需形成一种全程育人、全员参与的德育新模式,建立健全实践联动机制,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糅合,确保德育目标与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步调的一致性,从而有效提升中小学德育体系化建设的价值成效,加快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成功经验的推广。

猜你喜欢

体系化学校德育德育工作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