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 舆情反转的特征、负面效果及应对措施
——以“小学生被体罚至吐血”为例

2022-12-18宝佳星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罚刘某舆情

宝佳星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1 网络舆情反转概述及研究现状

1.1 网民规模庞大,网络舆情事件频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入驻网络空间,我国的网民群体已经相当庞大,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

以微博为例,微博作为一款社交软件,由于使用门槛较低,获取信息十分便捷,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微博用户基数庞大,信息新鲜、繁杂,加上设置的热搜榜,更容易让用户对热搜话题进行集中讨论,十分容易形成新的舆情事件。另外,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1]。微博上的每个用户都能够发布信息、发表意见,其中受到集中关注的事件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新闻素材。新闻媒体报道之后,事态会迅速扩大,也会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就此形成一个新的舆情事件[2]。

1.2 自媒体信息繁杂,影响舆情事件发展

新媒体是一种依托于技术发展、具有高度互动性的媒介形态[3]。互联网使得每个用户都成为一个传播节点,受众不再仅仅是接收信息,也可以主动传播信息,传播的主体变多,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就更为丰富。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二人联合提出了“We Media”研究报告,即“自媒体”[4]。当舆情热点出现,自媒体作为独立信源提供碎片信息,对舆情事件进行补充。自媒体比传统媒体的时效性更强,更容易获得受众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舆情事件的走势。然而,自媒体准入门槛低,任一互联网用户均可成为自媒体,其提供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若信息真实,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舆情事件的发展与解决;若信息存伪,便容易催生舆情反转的发生。从这点来看,自媒体可能是舆情事件的发源地,也可能是事态扩大的推动者,还可能是舆情反转的制造者。

1.3 舆情多次反转,伤害公众感情

从现阶段来看,新闻反转、舆情反转的现象频发,而“信息的暴露程度主导舆情发展态势”[5]。一起舆情事件爆发之后,网民会根据当前信息对事件进行初步判断,基于此发表评论,并对该事件持某种态度倾向。随着细节披露增加,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明朗,如果事件始末与网民的最初设想大相径庭,那么网民的态度倾向便会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带来舆情反转。

在网络空间里,网民能够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够使自己的声音广泛传播,这是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平等开放的互联网成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理想空间,网民试图在这里解决现实问题、宣泄社会情绪。然而,舆情反转事件频发,让网民意识到自己的善意总是被利用,常常好心办坏事,这大大伤害了其情感。在网络空间,对于公共事件,若网民的意见不一致,就容易引发冲突,强势一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谴责,严重时还会滋生网络暴力,让网民变得不再敢于发声[6],或者在表达意见的时候更愿意发出从众的声音,而这就会形成舆论“一边倒”的情况。鉴于此,关于网络舆情反转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方法,需要深入研究。

2 “小学生被体罚至吐血”舆情反转

关于网络舆情反转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案例,本文选择以“小学生被体罚至吐血”事件为例,探究在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网络舆情反转的具体表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从这一事件中总结舆情引导的策略,力图在具体案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2.1 舆情发生阶段

2020年5月30日,微博网友“小岛里的大海”发文,称涉嫌体罚自家孩子的老师来到家中与自己发生了肢体冲突,并且涉事老师威胁家长不要继续维权。之后该网友再次发布长文,并配以带有血迹的校服和孩子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照片。文中表示,该网友的女儿是一名年仅6 岁、患有哮喘的班级新生,不能剧烈运动。然而,班主任在明知病史的情况下仍然罚跑10 圈,导致孩子发高烧入院。此次体罚使孩子留下了后遗症,孩子经常双手发抖。该网友曾报警,并向校方反映情况,然而事情却不了了之。该网友还表示,班主任刘某曾经以需要照顾其孩子为由索要6 万元现金,同时还收取了许多高档礼物。博文中的内容引起了网友的愤怒,尤其是配图中的鲜血十分醒目骇人,视觉冲击力很大,网民群情激愤,纷纷转发该微博。

当天下午,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发表声明,表示已经成立专项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届时会向社会公布。北京晚报、环球网、南方日报等媒体根据网友的微博和教育局的声明进行报道。对于体罚行为的厌恶,对于孩子的爱护与同情,成为此次网络舆情事件的情感爆发点,网友纷纷痛斥教师的体罚行为,想要让涉事教师得到应有的惩罚,也让孩子得到合理的补偿。其中也夹杂着对此次事件质疑的声音,但是难以得到大部分网友的支持。至此,发声的大部分网民已经认定这是该教师的过错,甚至后来开始纷纷指责校方和当地警方。

2.2 舆情反转阶段

2020年5月31日,广州白云公安公布此事的调查结果,当事人刘某(微博用户“小岛里的大海”)故意编造虚假信息,通过注册微博、微信账号方式冒用其他家长身份恶意散布谣言,并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从而达到迫使学校开除涉事老师、索要赔偿等目的。关于刘某女儿的情况,医院表示没有人提及孩子的哮喘病史和吐血情况,而刘某目前也无法提供其女儿哮喘诊断的有关病历证明。警方表示,刘某的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社会影响恶劣,涉嫌寻衅滋事,目前已立案侦查,并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继续调查后得知了该事件发生的原因。2019年12月10日,该事件中提到的班主任刘老师因学生违反纪律,惩罚刘某女儿等5 名违纪学生跑10 圈。针对这一行为,校方已于当月暂停了刘老师班主任的职务,并对其进行全校通报批评,免去其品德学科组长职务。刘某不满这个处罚结果,因此才会有这一出“闹剧”。

事情反转的速度之快,让网友大跌眼镜,网友纷纷表示自己的善意被有心人利用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舆情发生的时候,刘某雇用了网络水军,将事态扩大。舆论反转之后,网民一方面谴责利用网友正义感的刘某,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增强了对网络言论的警惕性和不信任感。

2.3 舆情平息阶段

舆情反转发生之后,该名微博网友没有再继续发声,本次事件的当事人也没有出现。之后几天,新闻媒体就此事发表评论,谴责利用网友正义感达成个人目的的行为,提醒广大网民注意辨别网络信息。由于本次舆情事件进展较快,之后相关当事人也没有继续出现,因此舆论平息快。即便如此,这次舆情事件仍然给公众感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3 网络舆情反转产生的负面影响

3.1 事件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

美国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提出“群体极化”这一概念,表明在群体进行决策时,其最终意见和态度趋向极端化,而个体也更倾向于追随群体的意见和态度。总体来说,群体观点的形成是由个体到群体、由理性到极端的一个过程。互联网的群体极化现象更为突出,匿名性特点使互联网成为网民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理想空间。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在信息内容上呈现出更新快、碎片化的特点,在媒介使用上呈现出准入门槛低、匿名性的特点,这使得一些媒介素养较低的用户随意发表言论,甚至呈现出非理性和极端化的趋势。这股极化力量很多时候能够压制其他的声音,而更多的网民选择群体观点,而非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负面评论、攻击、谩骂等网络暴力行为便出现了,情感宣泄升级为网民与网民之间的暴力冲突。这种群体力量能够对事件当事人和其他意见持有者产生严重的精神伤害。

尽管微博网友是匿名的,官方的通报也对名字等关键信息进行了处理,但是网络舆情发酵之后,事件当事人的真实信息还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这种情况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但真实信息的暴露,无论对哪一方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在舆情发生阶段,事态尚不明了,然而网友已经被愤怒的情绪所裹挟,因此涉事教师承受了不少来自网民的恶意评论。舆情反转之后,网民的矛头调转,直指利用网友的正义感来达成自己目的的刘某。可见,事情真相浮出水面之后,网民的情绪依旧没有冷静下来,继而产生了另一场网络暴力。

此次舆情事件中,刘某的女儿在这场大人的钩心斗角之中显得尤其无辜。这个女孩接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会面临怎样的处境已经不得而知了,因为舆情事件已经结束,很少有网民会关注接下来的事情,但是,这一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必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另外,在实际生活中,受害者往往由于追责难、追责时间长、赔偿低等,较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舆情热度散去,受众便不再关注这一事件,而当事人却不会在短时间内走出被网络暴力伤害的阴影。

3.2 网络生态遭到破坏

在“小学生被体罚至吐血”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发现网络水军的影子,利益主体通过操控网络水军来引导舆论走向,从而达成个人目的,这股力量不可小觑。网络水军的收益通常与发帖数量挂钩,为了牟取更多利益,网络水军会发布大量虚假信息,故意挑起网民矛盾。网络信息本就真假难辨,网络水军的存在更是干扰了网民获取真实信息的途径,污染了正常的网络生态环境,网民对互联网也会更加不信任,这不利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理想的实现。

3.3 媒体公信力受到损害

新闻反转往往会导致舆情反转,许多舆情反转都是由于最初的新闻报道出现了偏差,受众获取了错误的信息,发表了偏激的意见。当新闻发生反转之后,之前错误的报道得到纠正,舆情也随之扭转。在“小学生被体罚至吐血”事件中,传统媒体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缺乏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仅凭微博网友所发布的内容,就进行了新闻报道。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也对传统新闻媒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闻本应重视真实性和时效性,然而,在网络空间,传统媒体的速度远低于自媒体,这就导致部分传统媒体片面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求实过程,从而发布不实新闻。

传统媒体多年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得受众不会轻易对报道内容产生怀疑,相信传统媒体发出的报道即为事实真相。而随着信息暴露更多,新闻发生反转,受众发现传统媒体同普通网民一样,也会出现错误。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承担着信息传递和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应该辨明信息真伪,对受众负责,成为网络信息海洋中的明灯,为受众指明方向。然而,一些传统媒体没有坚守自己的职责,发布了错误报道,伤害了公众情感,也降低了自身的公信力。

4 网络舆情反转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4.1 完善舆情应急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及时发现舆情,并正确引导舆情走向;还要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回应网民疑问,维护政府公信力。而如果无法觉察到舆情事件的苗头,那么舆情事件扩大之后,多方主体加入舆论场,意见和诉求难以达成一致,此时相关部门出具的解决措施便难以满足各方要求。因此,管理部门要做好舆情信息的前期收集工作,加强舆情监测,力求在事态扩大之前做好应对准备,及时平息舆论。在“小学生被体罚至吐血”事件中,相关部门反应速度较快,在事件发生第二天,公安局和教育局便公布事实,使得舆情发生反转。正是由于各方面应对十分迅速,才没有使此次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大,还扭转了舆情,维护了学校和政府的形象。

4.2 媒体从业者应当提高专业素养

一些媒体从业者为了追求快速和独家,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便发布报道,这其实是责任缺失的表现。想要预防舆论反转的发生,媒体从业者就必须认识到身上的社会责任,发布真实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媒体从业者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认真核实事实,发布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从业者要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清自身的巨大责任,报道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内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5 结语

网络舆情不仅仅是网民关于新闻事件的简单讨论,其中更是包含着多方意见的冲突和社会情绪的宣泄。网络舆情反转,会加重网民对社会的不安感和危机感。在“小学生被体罚至吐血”舆情事件中,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值得注意。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究竟是有心人的发起加上网络水军的助力,还是真实的公众情感表达?这是本次研究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也会针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体罚刘某舆情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迟到罚款撞领导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
规范化的学校体罚:一种合理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