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科名老中医王育良学术思想初探

2022-12-18李凯洪德健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眼病脏腑眼科

李凯,洪德健

王育良是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具宏微观兼收并蓄的思维模式,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与教学工作40 余年,曾师从名中医张子述,对中医辨证施治眼科病聊熟于心。本人有幸跟师学习,学习体验其理法方药,获益良多,现将王育良(下简称“王老师”)眼科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如下。

1 学术思想

1.1 眼体合参,综合辨证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眼虽是局部器官,但与全身有着密切联系,整体辨证在眼科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眼科辨证又有其特殊性,不完全同于内科。临床上有不少人眼部症状明显,而全身无症可辨,因此,亦不能只重整体而忽略局部。王老师认为,眼科辨证应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眼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相结合,眼科检查与舌象脉象相结合,多层次分析,综合辨证,才能定位定性,确定证候,提出合理的治法与方药,切不可偏执一方。

八纲是表示病因,病位深浅,疾病性质和制定治疗大法的纲,是一切辨证的基础和概括,阴阳为八纲的总纲。一切疾病可分为阴阳两大类型,表里、寒热、虚实均可用阴阳概括。王老师将八纲辨证灵活运用于内外障眼病的辨证。“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眼睛是于人体的一部分。眼睛的任何病变都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有关,眼病症状与全身表现的症状不可分割,要整体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先确定病变的主要脏腑,同时以八纲中的阴阳,寒热,虚实归纳症候,并结合精,气,血及津液进行辨证。五轮的病变,反映了所属脏腑的病变,五轮学说是从脏腑学说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作为局部辨证的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互相合参,运用于眼科临床。十二经脉中,除肺、脾、肾、心包经以外,有八条经脉是以眼部作为集散之处的,但脏腑表里相通,可以说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都与眼有关联。采用眼病的部位与经络循行的关系来归经,或从眼部五轮八廓所属脏腑来分经。一般说,三阳目病,多见外障,三阴目病,多见内障[2]。眼科六经辨证常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五轮辨证结合。

1.2 辨证施治,强调治肝

“肝开窍于目”[3],肝与眼的关系最为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肝气和顺,气机经络舒畅。肝胆互为表里,若肝胆功能失调,则目疾丛生。其病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实者,多为气火有余或湿热上犯;虚者,常为肝阴亏虚或肝血不足;虚实夹杂音,则以阴虚火旺及肝风内动多见。

若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目中玄府闭阻,神水积滞,可致眼珠隐隐作痛,甚则眼珠胀硬剧痛,视力骤降;若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可引起眼底血流滞缓或瘀塞,视物昏朦或暴盲;若郁久不解,气血积聚,亦可形成眼部肿块。若肝胆实火,攻冲头目,可致目赤肿痛,羞明泪热,视物不清;若邪攻风轮,则抱轮红赤,黑睛生翳;邪热深入,燔灼黄仁、神水,则瞳神紧小,甚则黄液上冲。若肝火内炽,热入血分,脉络瘀阻,可致赤膜下垂,甚至血翳包睛;若火邪灼伤目中血络,迫血妄行,可引起目内出血而致视物昏朦或暴盲;若热极生风,风火攻目,神水积滞可成绿风内障。肝胆湿热则可致抱轮红赤,黑睛生翳;湿热熏蒸黄仁、神水,可成瞳神紧小、黄液上冲;湿热上泛神膏,则神膏混浊而成云雾移睛。若阴虚火旺,虚火灼伤风轮,则黑睛生翳,灼伤黄仁、神水,则神水混浊,瞳神紧小或干缺;虚火灼伤目中血络,血不循经,溢于络外,轻者云雾移睛,重则暴盲。若肝肾阴亏,阳亢动风,风火相煽,上攻头目,可致目赤视昏,目珠胀痛,瞳神散大不收;若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加之虚风内动,可致胞轮振跳,或目珠膶动,目痒。肝虚血少,目失濡养,则眼干涩不适,视物模糊,夜盲,或黑睛生翳乏泽。

王老师在治疗眼病时根据辨证经常采用疏肝理气法、补益肝肾法。用解肝郁、调气机的药物组方,以治疗因肝气郁结所致之眼病。疏肝理气法不仅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球后视神经炎以及其他因精神创伤所致眼病,也用于治疗各种久治无效的复杂眼病[4]。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王老师指出,理气药物多辛燥,对于阴虚之人须注意配伍或慎用;用益精补血或温补肾阳的药物配伍组方,以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眼病。补益肝肾法是眼科最常用的补法,临床上王老师灵活运用该法治疗眼科各种变性疾患、视功能衰退、玻璃体变性、葡萄膜炎恢复期、眼底各种病症恢复期、开角型青光眼、视疲劳、屈光不正及某些先天性眼病等。常用的方剂有明目地黄丸、加减驻景丸、六味地黄丸等。同时,王老师也强调,治疗功能性眼病最好的方法是调肝,最佳时机是未发展到器质性病变的阶段。

1.3 眼病多瘀,擅长活血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当气血功能障碍时,便可产生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引发许多疾病的病因。且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都与全身各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眼与各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脏腑和气血保持联系。全身各脏腑的功能失调,可反映在眼部;而眼部的疾病,也可通过经络脏腑在全身反映出来。因而眼科疾病的诊治,可通过全身用药而进行治疗。王老师认为,炎症期或一些全身病导致的眼部病变,多伴有微循环障碍,因此在眼部炎症高峰期,眼血管病及多种眼病的活动期和进行期,应当不同程度地配伍活血祛瘀药,在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暂时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方式。由于眼内组织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是多血管的虹膜、脉络膜、视网膜还是无血管的角膜、玻璃体、晶状体等,都机体依赖代谢水平,一旦失去治疗机会,会导致不可逆的病理损害而影响视功能,甚至失明。

1.4 重视脾胃,补肾治本

王老师认为,调理脾胃在眼病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指出脾胃主宰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与输布,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眼的营养主要依靠真血、真气与真精,而血是由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经过气化而成,所以脾胃与眼的营养也有一定的关联。气源于中焦,不论是先天或后天之气,非卫气不能滋生,而后天之精又依赖脾胃化生。鉴于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收纳而降浊,其清者由脾气上升而“归之于肺”“散精于肝”“淫精于脉”[3],可以推测,眼之营养物质亦必然通过脾的运化而得到输送。故李东垣[5]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由此可见,脾胃亦与眼发挥视物辨色的固有功能密切相关。

王老师认为,要保持眼的健康,脾胃必须健壮;脾胃气虚,精气不能上濡,可发生营养不良性眼病;气虚则阴火旺盛,虚火上炎,邪害空窍,可发生很多急、慢性眼部炎症,如瞳神干缺、暴盲症等。由于脾虚而不能统血,血不循经流注,可导致眼内出血而严重影响视力。同时,脾胃为升降枢纽,脾胃升降失司,亦可导致眼的病理变化而发生多种眼病,如睑废、目闭不开等症,多由于清阳下陷所致。《黄帝内经》[6]指出:“赤脉从下上者阳明病,宜下之、寒之。”足阳明胃经上行至目下纲,所以诸凡下睑及下方白睛、黑睛皆为阳明精气所到,因此,当这些部位发生病变,都有可能与足阳明胃经有关。同时,上胞属脾,诸凡胞睑疮疡、赤烂、肿胀、痰核等症,亦多与脾胃湿热蕴积、热毒上攻,以及水湿停聚有关,在治疗上当根据不同病情分别对待。此外中药的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必须考虑脾胃对药物的承受能力。

王老师认为,内眼病的恢复期,无论先前是何种证型,调整后的治本方法应以治肾为主。因肾经药能帮助尚处可逆范围的视网膜病损向好的方面转化,挽救部分视力,且炎症病变的后期,伤阴者居多,滋肾可以减少其复发的机会,同时,肾经药还是中医防治老年性眼病与抗衰老的常用药物。

1.5 思路广阔,治病多法

王老师融古训和新知于一体,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临证特色。他思路广阔,善于思考,总结出多种治疗眼病方法和手段,并取得满意的疗效。例如,潜阳法是应用于阴阳失调、肝阳上亢证的治法。人体的阴阳平衡,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不敛阳,则有阳亢之势,其中肝阳最易上亢导致眼病。王老师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将潜阳法广泛地运用于治疗内外眼病,如眶上神经痛、干眼、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原田氏病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眼科常用潜阳方剂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汤和养肝熄风汤中具有潜阳作用的药物有钩藤、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白蒺藜、白芍、菊花、地龙等。王老师在眼科临床与潜阳方配伍的常用药物有潼蒺藜、夏枯草、决明子、僵蚕、首乌、玄参、当归、地黄、龙齿、贝齿、琥珀、水牛角等。其中决明子常用于大便干结的风热眼病,视疲劳;龙齿常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引起的头晕、手抖、视物跳动;生牡蛎软坚散结,用于眼底机化或有硬性渗出物者,与海藻、昆布同用,也用于因动脉硬化引起的眼底出血;地龙清热通络,有抗组胺作用,解痉通络,用于动脉硬化、痉挛者;琥珀镇静止痛、活血祛瘀,常用于因热而瘀痛者,如虹膜睫状体炎、角膜溃疡;如用乳香太辛温,可用琥珀,能治疗失眠;水牛角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用于角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热极生风者,伴有眼与头部抽痛时,配合清热药同用;还用于肝火上炎、或肝风上扰的眼胀痛、偏头痛,如青光眼。潜阳药大多具有明目退翳之功效,如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钩藤等,临床治疗角膜炎及葡萄膜炎时常常选用;潜阳药的矿石类药如石决明、磁石、珍珠母,常用来治疗视物昏朦的内障眼病[7]。

2 学术创新

2.1 以清热养阴散瘀为指导思想研制润目灵治疗干眼

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肝肾同源,肾为水之下源,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若外感燥热之邪,内客于肺,致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致泪液生化无源,均可至神水将枯,引发干眼。王老师认为,阴精亏虚是干眼发病的基础,阴虚、内燥,虚火浮越,血气瘀阻,津液不能上营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王老师根据干眼的发病机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以清热养阴散瘀立法,遣以鬼针草、菊花、枸杞子组方“润目灵”内服,临床研究[8]表明:润目灵具有促进泪液分泌、延长泪膜破裂时间、促进角膜病变修复的作用。

2.2 眼病与光照节律的关系

王老师认为,“天人相应”是中医认识人体的理论基础,就是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状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机体的阴阳盛衰与日、地、月的运行息息相应。其中光是自然环境与人类交互的最重要的信息源,就视系统而言,光照的变化是关键,包括光质(照度、光谱)与节律(昼夜、四季)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视活动的改变,这些变化在不同窗口期也将影响机体、组织微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组织发育与功能,而中医治疗干眼就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闭环上,找到中医药干预的节点。

王老师认为,现代人类的光照光质、节律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所处的天然光照环境及固有的活动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除人造白昼时间延长,人类生活规律发生改变外,视环境及人类活动状态也发生改变,从户外天然光下的远视距的立体运动视,变为室内人工冷光源下的近视距平固视。初期王老师的研究方向放在节律上,认为人工光源改变了地球自转形成的日照、月球公转形成的月照等光照时相规律,当它与自然界正常昼夜交替节律不同步时,会影响人体固有的生物节律,引起眼球结构功能、生长发育变化。

夏桂成阴阳钟调控理论[9],拟定了“日钟阴阳方”(日钟方),在证实了荧光灯光照可引起雄鼠眼压峰值紊乱,试用其方干预,结果用药组比单纯光照组眼压紊乱程度降低;进一步进行了近日节律改变对兔眼球发育的影响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结果中药组和自然光组眼轴低于光照组;光照组眼压昼夜波动紊乱,无明显的峰谷,中药干预后眼压波形趋于对照组,出现明显的峰谷;中药组及对照自然光组视网膜褪黑素表达高于光照组[10-11]。但王老师认为“日钟阴阳方”虽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临床按原方药长期使用不具有可行性。中医“治未病”多选用“药食同源”的配方,在“阴阳日钟调节法”理论指导下组成食疗方实验,结果显示食疗组在第8、10 周眼轴延长被显著抑制。王老师认为,如将食疗阴阳方研制成口味独特爽口的午时茶、夜宵饼,将会被近视窗口期学生所喜爱。

3 小结

王老师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眼科疾病治疗中,能够不拘泥于成法,以现代研究方法完善和发展中医眼科学,坚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虽然从基础到临床的认证方法与体系不同,但服务对象都是患者,所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将两个医学体系有机结合,但两个体系理论上完全结合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应该尽可能去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将来有可能通过这些结合点来以点串线,由线连网,由网带面,最终走向完全的有机结合。

王老师从医数十年,学术精湛,用药严谨,临床效果显著。他博览中医经典古籍、中医眼科和现代医学眼科书籍,对眼科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学术思想是我们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宝贵财富,应当将其传承、发扬和推广应用,为眼科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眼病脏腑眼科
本刊征稿启事
国际眼科杂志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眼睛太突出可能是病
TOP10遗传性眼病防治应引起重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刚做完眼科手术别坐飞机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脏腑疏通术
升降散加味治疗眼科疾病验案举隅
眼开眼闭查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