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2-12-18李慕华陈康罗琨祥张焕威黄常坚

右江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星形脑损伤胶质

李慕华,陈康,罗琨祥,张焕威,黄常坚▲

(1.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西百色 533000;3.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梧州 543000)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的中风类型,有着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现有的治疗收益并不理想。在过去20年间,通过临床模型或体外实验,已经对ICH后脑损伤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其中炎症反应对脑损伤和损伤后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ICH引起的炎症反应涉及多种炎性细胞的激活、炎性因子的释放。我们总结ICH后继发性脑损伤中各种细胞、促炎及抗炎因子的作用和功能,描述ICH后炎症反应致特殊细胞死亡对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讨论ICH致病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治疗策略和方向。

1 ICH流行病学

ICH是一种脑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主要继发于高血压病和其他血管疾病。它是脑卒中的第二大常见形式,发生率占脑卒中的10%~20%[1]。ICH的病死率从7天的35%到1年的59%,而幸存者的致残率高达60%[2]。导致ICH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而且我国高血压群体庞大,但接受有效降压治疗占比不高。近年有研究表明,中国ICH发病率为18.8%~47.8%[3],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8%~15%[4],造成这种差距可能是由于欧美国家高血压病得到有效控制。

2 ICH脑损伤机制

ICH发生后会发生两种脑损伤,分别是原发性损伤以及继发性损伤。其中,原发性损伤是由于血液迅速聚集在脑实质,对脑组织造成压迫以及机械占位效应造成的。而继发性损伤是ICH期间血肿沉积在脑中溶解并释放其内容物至脑实质,其中内容物包括血红蛋白、血红素、游离铁等。这些内容物可以激活白细胞、外周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并导致自由基的产生,而它们共同作用导致脑水肿和细胞死亡[5],同时也一定程度能够导致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被破坏而引起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brain edema,PHE)[6]。

继发性脑损伤与炎症反应关系十分复杂,但主要由炎性细胞及因子参与,细胞成分包括白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等[2]。炎性因子主要分为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IL-27)、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及IL-1等,可以促进炎症反应,增加脑损伤。而抗炎因子如IL-4、IL-27等,发挥抗炎作用保护脑组织。

3 ICH后炎性细胞作用

3.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ICH早期就能够渗透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它能够透过不完整的BBB而到达血肿周围。通过观察ICH模型发现,在发生ICH后4小时内就可以观察到血肿周围的浸润性中性粒细胞,而3天左右就能够达到最高峰。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可以释放各种炎性因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TN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等,并诱导神经元死亡[5]。中性粒细胞在ICH环境中能以脱颗粒的形式释放乳铁蛋白(lactotransferrin,LTF)至细胞外,LTF是一种对螯合铁具有极高亲和力的单链糖蛋白,可以紧密结合三价铁离子。因此,它可以通过与红细胞分解所释放的铁进行结合,从而阻断其毒性作用[7]。所以,临床治疗上使用LTF来减轻ICH诱导的脑水肿和神经组织损伤,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3.2 小胶质细胞ICH后,机体血肿清除包括红细胞降解以及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其中,小胶质细胞是ICH最早参与病理过程的免疫细胞[8]。它的活化经历包括增大、增厚过程、促炎蛋白的上调和细胞行为变化[9],在此期间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极化状态,从神经毒性到保护性表型,有M1和M2两种形态。其中,M1型为促炎小胶质细胞,可分泌TNF-α、ROS、IL-1、MMP、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等物质,进一步破坏BBB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神经炎症和脑水肿[10]。而M2抗炎小胶质细胞被认为是修复神经损伤的关键细胞[11],可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释放抗炎因子以及产生各种生长因子、营养因子,对于神经血管再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吞噬释放到脑实质中的血液成分并清除细胞碎片[12]。近年有研究表明,MitoQ药物通过抑制NLRP3,促进铁处理后小胶质细胞从 M1型向M2型转变,可以显著促进血肿吸收,减少ICH后继发神经损伤[13]。因此,MitoQ可作为治疗ICH的潜在方法。

3.3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大脑中最大、最复杂的神经胶质细胞,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并维持各种生理平衡。星形胶质细胞能够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构建促炎性环境[14],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同时产生大量趋化因子,增加MMP-9活性,损害BBB,进一步增强炎症反应[15];也能够通过TLR4/MyD88信号传导途径产生铁调素,加重ICH后的脑铁积累、脑氧化损伤和认知障碍。有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介导IL-15表达加剧出血性脑损伤,主要表现在影响小胶质细胞偏向ICH后的促炎表型,同时也表现在CD86、IL-1β和TNF-α的升高[16]。除此之外,星形胶质细胞也能在ICH后起保护作用,表现在皮质和基底神经节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铜蓝蛋白,将亚铁氧化从而减少脑损伤[17]。近年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的水通道AQP4在ICH后表达水平降低,会导致BBB微环境破坏、渗漏增加,从而使ICH早期就产生PHE,在小鼠实验中用ROS清除剂处理可恢复体内和体外AQP4的表达,并恢复BBB的完整性,显著减少PHE体积[6]。因此,ROS清除剂可以作为ICH药物研究方向。

4 ICH后促炎因子的作用

4.1 IL-17IL-17是一种在免疫和炎症疾病中均表达的促炎因子[18],其家族具有从IL-17A到IL-17F的多种亚型,但主要的是IL-17A。IL-17A已在多种细胞中被发现,其中包括Th17细胞、γδt细胞和一些非淋巴细胞[19]。研究发现,ICH后第四天,γδt淋巴细胞和IL-17水平达到峰值,故而推测大脑中的IL-17主要由γδt细胞产生[20]。其中,IL-17A调节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并使其聚集到炎症区域,促使CXC趋化因子的生成,并调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表达,从而导致BBB被破坏和脑损伤[21],同时通过自噬基因ATG5和ATG7诱导小胶质细胞自噬,促进炎症反应,加剧脑损伤[22]。有实验证据表明,将IL-17A抑制剂用于ICH小鼠可降低促炎性因子(如TNF-α和IL-1β)的水平,并改善神经功能[23]。由此,IL-17A抑制剂可能对于改善ICH后脑损伤有潜在的治疗意义。

4.2 TNF-αTNF-α是一种具有多种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蛋白,在急性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诱导细胞凋亡,在ICH后有着促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加重脑损伤[24]。有临床数据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CH患者入院时,TNF-α水平较高,ICH三天后TNF-α浓度达到峰值[25]。体外培养实验表明,用氧血红蛋白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可以诱导神经元坏死,该作用可以被TNF-α抑制剂抑制,这表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是诱导神经元坏死的重要因素[26]。虽然已证明TNF-α抑制剂可减轻脑水肿、炎症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但不能改变血肿的体积[15]。抑制TNF-α仍有可能是减少ICH继发性损伤的潜在治疗策略。

4.3 IL-1β大脑中的IL-1β主要由小胶质细胞分泌。作为促炎细胞因子,IL-1β被认为是ICH的关键炎症靶标。ICH大鼠血清中的IL-1β与脑水肿程度有关,可能作为ICH后脑水肿进展的指标[27]。另一种促炎因子IL-18是在ICH后,作用于小胶质细胞,通过TLR4/NF-κB途径产生大量IL-1β前体,同时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激活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进而导致caspase-1的激活,而caspase-1能够促进IL-1β前体的成熟[28],成熟后的IL-1β与其受体IL-1R结合,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从而损害BBB并导致脑水肿。研究已经证明IL-1R在体内和体外均参与了血红素诱导的细胞坏死,而且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可以通过抑制IL-1R与坏死小体之间的偶联作用来减轻血红素诱导的神经元坏死[29]。IL-1RA作为IL-1受体拮抗剂有希望成为ICH治疗的关键性药物。

5 ICH后抗炎因子的作用

5.1 IL-4小胶质细胞是ICH后的CNS中关键炎性细胞。在ICH后,IL-4可以通过JAK1/STAT6通路[30],抑制小胶质细胞中M1激活,同时增强M2激活来促进抗炎反应。有实验研究显示,用IL-4治疗的ICH小鼠中,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保持在较低水平;相反,用IL-4治疗的ICH小鼠中,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相对于正常水平明显升高,即IL-4通过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以减轻炎症对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30]。IL-4还可以靶向的方式影响ICH后的其他免疫细胞,例如浸润的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ICH早期注射IL-4,可抑制M1细胞活化,同时增强M2细胞活化,以促进抗炎反应。因此,在ICH早期给予IL-4可能是改善ICH预后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31]。

5.2 IL-27IL-27是一种异二聚体细胞因子,可在许多类型的细胞中起作用,其中包括T细胞、B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同时具有多种活性,包括限制炎症的独特能力,以及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免疫介导。IL-27可促进中性粒细胞极化。这些极化的细胞可能带有更多的细胞保护性LTF来缓解氧化应激,螯合ICH沉积的铁,最终减轻神经损伤[32]。除LTF外,IL-27还增强了一种关键的急性期血红蛋白解毒蛋白Hp的表达,Hp可在ICH后保护大脑免受血液毒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3]。故而IL-27和LTF及其相关途径的调节可能是治疗ICH的新的、强有力的靶点。

6 小结与展望

关于ICH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炎症过程被认为在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可能是ICH后的治疗靶点,特别是免疫调节治疗,其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中对于ICH后的治疗是可行的,然而实验和患者治疗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给基于药物的应用带来了临床转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探索临床药物在ICH治疗中的应用转化潜力;合理、科学地设计临床试验,选择合适的疗效终点,并严格遵守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动物模型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星形脑损伤胶质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2Y 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串扰探讨针刺调控慢性偏头痛的中枢炎症机制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凉血散瘀汤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8字形”快速突破“星形”角度问题
神经胶质细胞
血浆渗透压和APACHEⅡ评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的评估
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