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医教产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

2022-12-18郑学森李雪斌韦忠恒尹毅霞杨尚霖

右江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右江医科医学院

郑学森,李雪斌,韦忠恒,尹毅霞,杨尚霖

(1.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广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校长办公室,广西百色 533000;3.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2018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给我国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其根本目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须主动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随后出台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新医科”建设,把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紧密结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接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智能医学等新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复合型的、高层次医学创新的卓越医学人才[1]。现以右江民族医学为例,探索“新医科”背景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教产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 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现状

1.1 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学院校是依据其自身特点与办学定位来设定学生培养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地域特点,但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易出现“孤岛”,常表现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中出现不对等的现象,比如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有序衔接不足、医学院校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医学人才培养与企事业单位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足,从而影响人才使用的契合度。将医学教育与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协同的要求相比较,仍存在不协调现象,即一流医学专业建设布局不够合理、全类型医学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推进“医教研产”协调育人不协调等等。2021年末,我国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约占我国卫生人员总量的30.66%,每千人口医师数为3.04人,与同期相比,我国卫生健康人才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但仍存在专业医学人才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全科、儿科、精神科等医学人才明显紧缺[2]。临床医学专业基本实现一本招生,生源质量得到改善,但一流的医学人才队伍培养仍然受到“供给”需求制约。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则在多学科、多领域的“校-院”“校-研”“校-企”等合作办学的平台、基地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有待优化和提高。

1.2 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现况

1.2.1 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7年开始将“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围绕“医教协同”大力推广本科生“三早”教育,并将其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5+1+0.5”模式,即3.5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半年临床技能培训,其中在校学习的前2年学习公共通识及学科课程,后1.5年学习专业课程。通过不断践行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行教学改革,逐步构建、完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近六万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简称“三得”)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的复合应用型医学人才,其中到民族地区就业超过90%,到基层卫生系统就业的达60%,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不同层面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为民族地区与基层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2.2 地方医学院校在“新医科”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地方医学院校虽然为基层与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医学人才,但在“新医科”背景的要求下,为地方输送具有一流医疗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医学人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右江民族医学院逐步搭建了协同育人平台,例如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药学院及护理学院校企合作、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大学生企划大赛、与百色市那坡县等地方机构签订地校合作办学等,但高技术产研平台少、产出低,质量与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主要的原因可能与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缺乏深入沟通,对于主动解决地方医疗卫生文化建设和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的意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和提升,同时在“校-企”“校-研(地)”育人合作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以及空间都亟需拓展;在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等资源开发和利用与国内先进水平差距仍大;“新医科”人才培养理念在师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 “新医科”背景下民族地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2.1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新医科”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于2019年启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五育并举”要求,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当中,打破学科“孤岛”,将多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进行课程设计,其内容在形式上强调学科创新的基础上确保医学专业知识构架融合的完整性,对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创新融合,进一步推动交叉学科、多学科的创新融合发展。

2.2 全面修订教学大纲,促进课程目标达成我们以OBE理念指导进行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医科+X”课程作为主线,引导师生关注新学科知识、大数据、智能应用等领域,学会自主探索,不断发现创新点,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能力。进一步明确“医科+X”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教学内容、安排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考核要求与课程目标达成度。

2.3 优化专业建设,完善学科布局“新医科”强调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工、医理、医文融合。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建设及“供给侧”改革,突出医学作为主干学科和专业的主体地位及优势特色。结合调研结果,整合和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健康服务与管理、康复物理治疗、劳动与社会保障等5个专业,加强预防医学在培养“医养结合”“医防融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中的作用,停招“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从而不断优化专业建设和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2.4 加强课程建设,建立新型整合医学课程学校从整体出发,将医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各科实践经验,按照人体各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了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包括骨骼运动系统基础与临床、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等十大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以临床医学院为主体,对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进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专项教学模式的改革,拓展生命科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构建现代医学新知识体系,优化传统教学教育管理模式,重组教学团队,优化课堂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指标等。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以各个“器官系统”形成教学单元,以“临床理论知识巩固与操作技能的提升”为引导,按“器官系统”知识架构进行分配课程与教学任务,逐一跟进的序贯模式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2.5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班教学模式,推进MO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不断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6 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经过近3年的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得到加强与优化,现有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与实习医院44所、全科医学基层实践教学基地5所、其他教学基地37所;与荣代口腔集团、爱尔眼科集团、深圳优月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广西浙商投资有限公司、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开展“校县合作基层医学英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项目等,逐渐形成了校企、校政合作培养“新医科”人才的培养机制。2021年学校建立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育人平台,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成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引企入教”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拓展技术服务机制等形成“医教产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7 构建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2.7.1 构建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加强临床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评估和结果反馈,学校建立“期初-期中-期末”三阶段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开展“校级-院系级-教研室级”三级别的听课制度,推行“师-生、生-师、师-师”三阶式的教育评价制度,将检查结果、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教师,促进教学教育改进[3],并将检查结果、评价结果及反馈后整改效果与绩效挂钩,建立起一套有效推动教学改革的激励绩效机制[4]。定期开展附属医院教学水平评估,由学校组织医学院校、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估和督导,并提出中肯的整改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附属医院的教学教育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优势,辐射教学医院的教学建设,以期实现学校实践教学同质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4]。

2.7.2 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强调思政与专业融合,开展职业道德评价,把社会需求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执业医生能力考核标准为依据,把道德规范、职业能力、技能要求、岗位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邀请有用人需求的医疗机构等社会第三方人员参与教学教育质量评价,收集社会、政府、用人单位、行业同行、家学群体等不同层面的建议与意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持续整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深入强化评价机制,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推行与落实。

2.8 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规定为了保障“新医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有效实施,学校制定和出台了《右江民族医学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实践教学同质化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积极推动工作落实,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3 阶段性成效

在“新医科”背景的要求下,我校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校级层面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实践教学同质化实施方案》等方案及管理规定;9个本科专业分别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门课程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产教融合办学2个教学点,至今招生人数240人;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铜奖1项;参加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总决赛获护理学赛道银奖;出版专著5部;新增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新增加教学医院16所,新增企业教学实践基地11所。

4 结语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继续优化与提升,一是不断挖掘和整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而建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库,增强专业教师在教学教育中“润物无声”施教培育未来“大医”[5];二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持续推动课堂革命,突出人才培养成效;三是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猜你喜欢

右江医科医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简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稿约
闭月羞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简介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