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就业心理研究

2022-12-17高亚成

科教导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岗位职业大学生

张 磊,高亚成

(衡水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在毕业季来临之际,社会企业在开展大学生招聘工作时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出严格要求,同时大学生也对企业提供的岗位与薪资待遇非常在意,双向考核导致大学生经常面临难以抉择的情况,不仅降低了企业招聘效率,还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高校应积极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心理,为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大学生快速就业。

1 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高校毕业人数也随之出现大幅度增长,2018届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人次,2019届高校毕业生高达834万人次,2020届高校毕业生则有874万人,同比增长了4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学生选择就业,百分之五十六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提升学历,百分之十的大学生选择参加国考或自主创业,也有百分之四的大学生处于迷茫状态,对自身未来发展毫无规划[1]。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将进入不同企业担任各种岗位的工作,但在经济下行时期,部分企业因无法负担员工薪资,出现大幅度裁员或降薪的情况,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等待就业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2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

2.1 盲目从众与自大

高校大学生处于价值观走向完善与成熟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极易受各类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对某些事情缺乏主见。首先,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对个人能力缺乏准确定位,产生从众心理,导致就业市场结构失衡。其次,部分大学生并未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与他人能力进行比较时忽视自身的不足之处,对自身未来发展期望过高,一味追求社会热门职业与高端行业,导致自身就业路径变窄,甚至丧失一些优质就业机会,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出现消极心态。最后,部分大学生因自身家庭条件较好极易产生优越感,认为自身能力高于他人,就业期望值也较高,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过于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薪资、优待遇的工作,并且不愿在基层工作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导致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希望就业过程简单顺利

当前,部分大学生希望能够依托现有就业资源轻松挑选到适合自身的岗位,存在依托国家相关政策、学校帮扶与家长帮助的思想。通过调查得知,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学生在岗位选择中需依靠家庭与学校的帮助,如部分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主要为辅导员在交流群中发布的社会招聘信息或学校在毕业季举行的专业招聘会等;再如,部分工科女生在就业中需依靠家庭资源获取就业机会。大学生这种就业依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命令式的就业帮助。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其他人提供的就业支持满足自身就业诉求;如,部分大学生希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够直接向自己提供可以套用的就业规划模版或简历模板,甚至部分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就业诉求代替自己向企业投递简历,或将自己直接推荐给企业[2]。对于招聘人才的企业,大学生也有自身看法与建议;如,希望企业调整面试时间、简化招聘流程、全面提供职位信息等,告别开展线下招聘会的传统招聘方式,通过建立应聘意向群的方式将岗位信息发送给大学生。其二,根据路径选择就业地域。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通常会优先考虑交通发达便利的一二线城市、大学所在城市或家庭居住地;如,部分大学生表示学校招聘信息通常为学校所在地的企业,在选择时较为方便,如果没有达到自身就业诉求会考虑回到父母身边工作,使生活更便利。

2.3 希望自身职业发展能够兼顾“融合”与“个性”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是传统就业思维与先进就业理念的结合,他们渴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自身职业理想与现实社会兼容并包,并且,大学生普遍立足个人需求与他人视角相结合的角度确立职业理想。调查发现,大学生敢于表达自身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对自身认可度较高,并且希望他人能够认可自己。在面对他人提出的与自身想法相左的建议时,大部分大学生均表示可以包容理解,既有追求自我的想法,又有为他人提供便利、尊重他人看法与偏好的美好期盼,所以,在就业选择陷入两难阵地时,大部分大学生极易陷入矛盾与纠结中,甚至直接逃避现实[3]。如,部分大学生在成功获得自己满意的就业机会后也认为父母给出的继续提升学历的建议十分合理,从而陷入纠结;再如,部分大学生虽认为当前工作岗位适合自己,但未来发展空间受限,同时自己又比较适合这类工作岗位,从而陷入矛盾。在面对职业发展问题时,部分大学生对自身“难以从众”存在愧疚心理,又对于自己无法进行“个性选择”心有不甘;如,大部分大学生虽自身所学专业与热门行业不对口,但仍希望从事热门行业,或因选择的工作岗位与周围其他大学生不一致产生怀疑心态与焦虑不安。

3 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在互联网覆盖方位更广、虚拟交流日渐频繁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的影响产生错误就业观念,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一味追求高端行业、高薪资水平、轻松工作,在选择就业区域时优先选择经济发达城市,忽略社会共同价值、社会责任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所以,高校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以此为根基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就业价值取向。高校可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依托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选择观念与思想观念,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优秀思政教师与学科专家编写与思政教材相匹配、与本校历史文化相贴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助校本教材,辅助思政教师深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此为根基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念[4]。除此之外,高校应优化网络育人环境,清除校园网络中潜藏的不良导向信息,削弱社会不良风气与价值导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净化校园育人环境,在优质环境中滋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并且,高校应依托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我国国情、民情,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社会真实情况,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在就业时保持清醒头脑,明确自身岗位期望,严谨对待每一次求职,避免大学生过于追求岗位满意度或随意选择工作岗位,为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岗位夯实基础,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率。

3.2 为大学生收集岗位信息

高校应安排就业指导部门深入研究就业市场上的各行业与各类企业以及相关岗位人才实际需求情况,重点收集岗位人才需求数量较大的行业或企业用人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到校开展校园招聘会,并适当丰富招聘会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关注度。并且,高校应组织辅导员竭尽所能地为大学生收集整理各招聘渠道的就业信息,扩大大学生就业视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互联网成为各大企业招聘的主渠道,高校应安排专门人员时刻关注招聘网站与招聘APP,如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实时记录网络招聘信息与网上双选会举办地点、时间、招聘企业名单等,将其公布在校园公告栏、校园官方网站、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并安排辅导员在本班大学生微信群或QQ群中做好相关宣传工作,确保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取高校提供的各类就业信息,拓宽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5]。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与各类企业或用人单位开展合作,根据其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3.3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根据各阶段大学生特点、就业形势给予大学生指导与引导。如,在大学生入学伊始,高校应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特点与专业对应职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理想,为大学生日后做好职业规划夯实基础。在大学生入学第二年,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方向与对各类职业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推动大学生详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并且,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大学生与自身职业目标的契合度,也可为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目标提供重要参考,确保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具有较强可执行性[6]。在大学第三年,高校应以当前就业形式、就业信息为背景指导大学生开展模拟训练,通过各种培训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就业中极易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本质、解决问题夯实基础;并且,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就业形式,并在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简历设计、着装礼仪、心理调整等方面给予大学生指导,在模拟训练中为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招聘夯实基础,确保大学生面试工作切实有效,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快速融入社会生活。在大学第四年,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与意向企业开展有效沟通,确保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与自身专业能力相契合,为大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夯实基础。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形成,更无法快速解决,是社会发展与人才流动之间产生的矛盾,明晰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其就业心理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重要参考,所以,高校应积极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心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帮助大学生第一时间获取就业信息,并通过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念的方式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减少大学生因就业困难产生的社会压力。

猜你喜欢

岗位职业大学生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职业写作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