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讨

2022-12-17周莉瑶

科教导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思政课劳动育人

谢 芳,周莉瑶,王 琪

(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为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理论与政策支持。2020年3月20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均简称为《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同向同行,劳动教育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1]。因此,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可以深度发掘高校思政课的创新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创新性实施路径,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塑造当代青年正确的劳动观。因此,深入研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说来,要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

1 立足育人的科学规律,认真发掘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

立足于高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铸魂育人的共同规律,积极挖掘高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契合点,是实现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互通性、教学方式上的统一性。

根据《意见》精神,劳动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中国实际,对学生开展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的教育,以使青年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政课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旨在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见两者都肩负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铸魂育人的重任,两者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属于通识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非专业性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相当丰富,且随着新时代新理论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还在不断拓展和创新。就其具体内容来说,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已经高度涵盖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比如社会主义劳动观、职业道德观、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意见》是这样界定劳动教育的内容的:“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的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根据以上界定,劳动教育内涵包括劳动精神、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劳动技能的提高。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完善包含着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两者在内容和逻辑上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发掘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点的关键,是优化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两者在内容上的契合点,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劳动教育作为普识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成长,使高校思政课打上新时代烙印,提升其时代性、有效性。

因此,立足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内容互通性、教学方式的统一性,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发掘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通过推动劳动教育的改革,连带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时代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思政课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两者的内容契合点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者将劳动教育强行插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从而在同一堂课出现两种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使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或者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违背认知规律,使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目的均无法落实、落地。

2 立足育人的价值要求,深入把握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着眼点

学校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光荣、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勇于承担勇于奉献等优秀品质。可见,两者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目标,“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课程共同担负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2]。根据育人的共同价值目标,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牢牢把握好正确的着眼点。

首先,在高校思政课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我们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视角和方法,它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和全部世界历史的永恒基础”的重要规律[4]。而且揭示了基于人类劳动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生活,人类历史又是如何构建起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等社会意识心态等上层建筑,并借助于其自身的内在力量不断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便有了劳动,劳动创造了人,也解放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伦理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劳动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从而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因此,要立足育人的目标,抓住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着眼点,其前提就是要深入诠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本质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入脑入心。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加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劳动观的重塑,这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关键。由于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片面甚至错误的劳动观念,主要表现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或者将劳动纯粹化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与此同时,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也尚未系统构建起来。鉴于此,应该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劳动教育的融入,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固本铸魂的功能得到强化,重塑青年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大学生养成尊重劳动、劳动成果和劳动者的优良习惯,并力争做一个具有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两者有效融合的成果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劳动教育重在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其中创新精神是劳动价值观中的重点。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起新职业观、就业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劳模风范、工匠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意志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3 立足育人的方法论原则,清晰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切入点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遵循思政课的特性,多维度创新教学方法,探寻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切入点,营造劳动氛围和环境,以实现思政课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

首先要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手段,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主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仿真现实性劳动情景,引导学生在虚拟的劳动情境中形成与外部世界交互的亲身体验,在切身体验中掌握劳动技能、升华热爱劳动的情感、培育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其次采取渗透式人文教学方法,增强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人文底蕴。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劳动元素,撰写劳动教育内容的分析报告,作为教学的参考;结合课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历史中的劳动哲理和劳动思想”[5],如典型的劳动人物、劳动事迹,以史带论、史论互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思想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筑牢思政课劳动教育的哲学底蕴、人文底蕴,增强思政课劳动教育的时代感。

再次,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时空,实现课内劳动价值、劳动精神教育与课外劳动技术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利用思政课堂教学形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比如瞻仰纪念馆,加强与劳动模范和各单位先进工作者的交流,切身体验社会模范人物的工作与生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劳动情感、坚强的劳动意志以及优良的劳动品格,提升青年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能力。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取向、目标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同向同行,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认真发掘契合点、把握着眼点、清晰切入点,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课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