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视域下重庆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浅析

2022-12-16董欣蔚周利娜

中国商论 2022年23期
关键词:碳中和重庆市重庆

董欣蔚 周利娜

(重庆财经学院 重庆 401320)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之策,从国家层面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新的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指导意见》从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二十七条具体内容和举措。

作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重庆立足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中,重庆市已明确提出将绿色(低碳)化转型作为此后五年的战略发展重点。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方式的变革,而环境规制和金融发展应作为绿色发展的“两翼”,协同企业转型,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为助力重庆更好地履行双循环职能、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保障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希望通过“政-企-民”共同运作,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制度为保障,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协同作用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调整,以实现良性发展、形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绿色生态目标,将绿色理念融入重庆全民生活。本文结合重庆目前的“碳”现状,从“双碳”视域下浅析地方绿色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1 重庆地区“碳”现状和问题

由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历史发展时间并不长,重庆市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受到宏观条件和地域自身发展条件的双向影响。

1.1 宏观背景下现状和问题

1.1.1 政策配套现状

宏观背景下,我国对“碳中和”发展的整体立法有待完善,法律保障力度弱。在绿色(低碳)可持续性方面,尚未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专门法,现公布的规章、文件多为相关部委发布的通知、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法律性上,这些文件强制力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支撑和法律保障。内容上,会出现各级政府要求不一、内容零散、关联性弱的特点。

以绿色(低碳)金融发展为例,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配套管理不完善,相关处罚设置多以行政处罚为主,无强制力。尽管经过多年试点工作,国家层面依然没有推出统一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对碳市场进行管辖治理。例如,《民法典》仍未明确包括碳排放权在内的环境权益是否属于可抵质押的参考范围,相关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探索碳排放权金融属性缺乏根本依据,碳市场发展没有可以依靠的规章制度。相应的,在地方背景下,目前重庆市法律责任并不明晰,机制建设也具有滞后化的特点。比如,“十三五”规划中,强调绿色发展基金的重要性,但是现存的制度和法律没有相应的条款对其进行有效的保障和约束。重庆市政府作为地方领导机构,在未立法立规的情况下,处于被动发展位置。重庆市自身绿色金融发展的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机制的不完备使绿色金融制度难以有效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行为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标,很难从实际上反映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效果。

以绿色(低碳)项目发展为例,其信息披露制度构建暂不完整,监管执行力度弱化。在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绿色项目制度体系的建立来说是重要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具备一定行业水准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对其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监管可以达到规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有效控制环境风险的目的。虽然原环保部在2016年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但监管部门执行力度较弱。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共同对我国绿色项目的具体范围进行了调整,排除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项目,同时新增了绿色建筑、绿色清洁、绿色服务等内容。整体而言,绿色项目覆盖面有所扩大,标准有所改变,范围也在改变。然而,据多方走访,重庆各区县政府目前尚未根据最新的绿色项目标准对已有绿色项目进行重新筛选分级,也未补充新的项目。信息更新不及时、政策制度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重庆绿色(低碳)的进程,增加了企业的转型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营商环境的改善。

1.1.2 人才培养现状

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人员储备、培养问题是全国性问题。以绿色(低碳)金融发展为例,为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十大重点工作之一,绿色(低碳)金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时至今日,经济市场对新型绿色(低碳)金融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甚至有缓缓超过传统金融人才之势。绿色金融(低碳)产业属于集经济、金融、环境、化工、法律、信息、建筑、工程多方面专业于一体的新兴交叉性行业,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技能性。绿色(低碳)金融专业性人才与传统金融行业人才相比,其人才标准要求更高,需具备的综合素质更强、金融复合知识储备更多。我国绿色(低碳)金融发展时间比较晚,从国家到地方的高校人才培养时间较短,绿色(低碳)金融专业性人才数量少,而人才培养呈现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征,按照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到输送市场最短的周期需要4年,赶不上当前政策发展的时间线,其他短期培训体系未成型,其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总体而言,不仅是重庆市,目前我国整体缺乏绿色(低碳)金融专业人才储备。

1.2 地域背景下现状和问题

1.2.1 重庆“碳”能源消耗现状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丰富。直辖以来,重庆市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工业模式,工业公司高达6938家,其年GDP贡献率近50%。鉴于重庆大规模的工业形式,其能源消耗总能源消费总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1)。重庆市的能源大致分为煤炭、天然气、油料、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四个类型。据统计,重庆市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导致重庆在能源选择上大多依赖煤炭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重庆市20年来最大的能源消耗一直是煤炭(见图2),2001—2020年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最大值为70.32%,最小值为51.58%。一方面,大量煤炭燃烧直接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是目前重庆高碳排放量(见图3)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重庆市目前95%以上的电力资源来自火力和水力发电,且火力发电占发电结构的69%,意味着发电依然依靠大量燃烧煤炭,因此这是重庆高碳排放的间接原因。

图1 重庆市2001—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趋势

图2 重庆市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分布

图3 我国直辖市2019年原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1.2.2 重庆碳金融市场现状

目前,碳金融并无确切的定义,其本质是一种低碳的经济投融资活动,例如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泛指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金融活动。本文主要对碳金融中的碳交易市场进行分析。

整体上,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较晚,分为三个阶段:CDM建设阶段、碳交易市场试点阶段及当前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阶段。2011年,国家发改委同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开启碳排放交易试点,我国碳排放市场陆续开启。2014年,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市(见表1)。

表1 七个试点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情况

表1展示了目前我国7个试点的交易情况,可见从碳交易总量上重庆市位居末位。同时,从价格走势上分析(见图4),重庆碳排放交易价格处于直辖市中最低且波动最大。据调研,在走访的几家以工业为主的企业中,其负责人表示碳交易价格变动大,考虑到未来可能潜在导致企业对成本控制不稳定、资金出入较大等原因,将暂时不会进入碳交易市场。重庆碳交易市场的不稳定导致企业消极参与,反过来,企业消极参与、未来市场交易匮乏又反向刺激市场导致价格不稳定。循环往复将陷入恶性循环,重庆市各个企业也将陷入碳排放交易的困境中。

图4 2018—2020年我国直辖市碳交易均价

2 推进重庆地区绿色发展的亟待性建议

2.1 调整产业结构转型

近年来,随着重庆旅游业名片的打造,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重庆市GDP总值构成结构总体从传统工业领头的模式转变为“三、二、一”模式,截至2020年,重庆市各产业比为7.2∶40∶52.8。数据显示,重庆市正逐渐从资源型城市转型,这是重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优势。未来,重庆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从基础上减少对资源型(第二产业)的依赖,减少煤炭的使用,从而工业污染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但重庆多年来的工业基础是一个庞大的集群,在做好产业现代化的同时,重庆需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对现有工业进行阶段性的大力整改,重视现有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和政府更应对废水、废气排污等综合问题妥善处理。例如,严格审核企业的施工资质,重视环境信息披露,选择污染少的环保企业,要做到在减少污染项目存量的同时,控制污染项目的增量。

2.2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制度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碳金融市场保驾护航,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应笼统概括,只注重总体规划,应具体入微合理地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制度建立铺立基石。

同时,由于各部门对制度理解的差异化增加了企业转型的成本,企业转型的主动性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法律法规建立的基础上,重庆市各级部门及银行可以在政府的牵头下,对本地绿色企业(项目)的认定标准进行整合和统一。随着制度标准的确立,重庆市还可以对原有企业进行分类和排查,对符合要求的企业重新建档,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一步讨论整改措施。政府应对不同行业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和补贴机制,再结合大数据科技提高监管效率,维护市场秩序。

2.3 加强人才培养

绿色(低碳)产业不仅包含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直接降低碳排放的产业,还包含碳汇、碳捕集技术等负碳排产业,涉及领域广阔,专业性强。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绿色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减排效果,提高对绿色项目的识别把控能力,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重庆作为西部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相比,在人才吸引上缺乏优势。例如,重庆市渝北区在2021年出台了《渝北区临空英才培育引进实施办法》,但是绿色金融相关人才引进未纳入文件,且重庆市2022年公布了《境外人才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考试目录40项》,其中也未纳入低碳方向人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凸显,缺乏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储备,虽然是全国性特征,但重庆市绿色发展领域也可以建立本地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重庆市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市外/境外技术入场,提高重庆绿色(低碳)市场的实力。另一方面,重庆市可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与高校联合创办相关课程、开设相关专业,直接输送市场。

2.4 普及绿色(低碳)理念

低碳经济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除以上政策、技术型的要求外,重庆市也应在全民理念端做出努力。重庆市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可以进行一些宣传工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推广,同时联合银行等专业机构在线下进行宣讲,让市民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趋势,通过对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金融的概念及知识普及,增强民众对产品的熟悉度。通过提高重庆市人民对相关绿色(低碳)项目、绿色(低碳)金融产品的认识,为重庆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3 结语

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着重方向,应从政府层面出发,以解读国家的明确政策导向为基础,从前期被动性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动性寻求正确发展道路,启动新的专项发展方案,细化实施的可行性策略,下沉到区县各专项工作部门,将重庆地区“双碳”背景下宏观特征(政策配套、人才培育)和地域特征(能源消耗、碳交易市场)两个方面四个要素的前期调研问题作为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思维来源,从已存在的问题导入,从专门制度、专业人才、市场构成等方面建构完整的适合重庆地区区域性经济特征的五年绿色(低碳)发展计划,力求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典型地区,以绿色(低碳)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碳中和重庆市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