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期刊编辑的角色冲突与社会调适

2022-12-16钟羡芳

学会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钟羡芳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7)

“核心期刊”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起初供图书馆采购和导读作参考,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期刊的评价体系[1]。目前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认定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有4种: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能进入“核心期刊”之列的期刊,绝大多数是国内优秀的学术期刊[2],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分部分,是展示优秀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是体现我国科研实力的重要载体。某种程度而言,正是因为有了核心期刊,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准才得以提高。编辑作为核心期刊的策划者、组织者、负责人,是决定稿件能否录用的关键,是次要主体[3],对于引领我国学术发展、推广学术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学识素养、职业操守关乎我国学术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可谓职责重大。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核心期刊功能的复杂化和功利化,我国核心期刊编辑群体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面临各种诱惑,往往因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内心或情感的矛盾,存在角色冲突与定位失衡的问题。因此,应进行适当的社会调适,使其更好履行使命,推动我国核心期刊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核心期刊编辑群体所承担的压力

外界常认为核心期刊编辑工作悠闲、自在,拥有支配学术资源的权力。实则不然,核心期刊编辑承受着巨大压力,既有来自期刊评价体系的压力,亦有来自行政管理体系的压力,更有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然。

(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高度竞争性

核心期刊之所以为核心,关键在于办刊质量的不断提升,能够敏锐把握学术前沿,感知未来的学术发展趋势,如此才使其契合期刊评价体系要求,并被纳入核心刊物之列。其中,稿源是期刊的立足之本,优质稿件则是一流期刊的必争之源[4]。我国学术期刊存在两极化发展趋势,若被评为核心期刊,可使刊物的学术声誉大幅提升,稿源不断,欲发表者趋之若鹜。被剔除出核心期刊之列,刊物地位则一落千丈,组稿极为困难。在数千家刊物中,每轮能被纳入核心期刊之列的刊物屈指可数。面对如此惨烈的竞争,核心期刊编辑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优秀作者群体密切联系,获得优质的稿件,策划良好的学术专栏,方能确保办刊质量,在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边缘

学术期刊尽管职责重大、使命崇高,但由于历史原因,期刊编辑部长期以来只是行政管理体系中一个职能部门,人员管理等同于其他科室[5-6],编辑的地位较为边缘,未能获得与教师、科研人员同等待遇。在工作上亦遭受各种误解,被认为是次要的角色,学术上的贡献未能得到充分认可,学术期刊编辑往往被视同行政、教辅人员,而未被赋予应有的权益。这在科研机构人员聘请要求中多有体现,如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教师或科研人员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并有相关科研成果,而对于期刊编辑只要求硕士学位而无学术成果要求,如此势必加深人们对期刊编辑群体的误解,使其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业务重、人手少的困境难以得到纾解。

(三)编辑工作的高度严谨性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7]。编辑工作要求极为严谨,不仅要求编辑能把握学术前沿,把握论文的学术价值,而且要对来稿不断加工,反复校对,以确保将文稿差错率降到最低。在作者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普遍弱化的背景下,许多核心期刊编辑如履薄冰,终日在密闭的环境中,对作者来稿逐字逐行进行编辑校对,包括更正错误的标点符号。除了严谨处理好文字差错,还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立场,警惕敏感词汇,极力避免所发文章造成不利的社会影响。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性质,加上程式化的工作模式,使许多编辑绷紧神经、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松懈。

(四)信息大爆炸下的心理焦虑

现代社会信息量增长迅猛,知识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尤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已经是核心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8]。这就要求编辑成为复合型人才,拥有鲜明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更多技能,不仅精通编辑业务、了解学术前沿,而且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智能仪器,使期刊实现跨界传播,顺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高要求,使得编辑面临沉重的技术压力与心理压力,心理负担日益沉重。他们时常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自我价值定位造成的心理障碍及紧张程式化的工作给编辑带来心理上的疲劳。

(五)学术共同体中的身份焦虑

学术期刊本质是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平台,故学术编辑首先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而且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次才是掌握了一定传播技术的编辑①,才能担当起平台的守护者的角色。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期刊体制所设定的致使编辑与学术共同体相分离的编辑职业化”,强调的是专业的编辑技能而非学术能力,将编辑与学术共同体分离。这不仅影响编辑的专业性,使编辑难以对学术前沿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预测,而且使其在共同体中难以获得认同,进而使编辑产生身份问题,面临定位焦虑。

总之,核心期刊编辑不仅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熟悉学术前沿,与学术界密切互动,积极争取优质稿源,而且要做大量严谨细致的文字工作,筑牢政治底线,不断提升办刊质量。与此同时,还要承受行政管理体系的不公待遇与种种误解,包括难以获得应有的客观评价,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二、核心期刊编辑所面临的种种诱惑

在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研究者能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仅关系到能否向学术界推荐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关系到职称评审、福利待遇及学术荣誉感,可谓是利益攸关。核心期刊编辑作为期刊的主要实施者,拥有相当的评审权和资源支配权,这使得他们必然要面对各种诱惑,因此要保持足够的定力,以维护学术期刊的本色。此类诱惑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一)自我形象的虚幻

客观而言,作者与核心期刊编辑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其学术成果的顺利发表,因此编辑在学术活动中颇受欢迎,在诸多学术团体中能担任要职。这本是学术界与编辑界良好互动的体现。然而有些作者,对学术本义缺乏正确认知,一味追求学术成果的发表,逢迎核心期刊编辑,琢磨其个人喜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甚至对某些编辑冠以“学术泰斗”“学术大师”等。在这种氛围的长期浸染下,即使是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也容易迷失自我,忘记初心,对各种幻象信以为真,定位混乱,难以履行编辑应尽之责。

(二)金钱利益的瓜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许多资源已经蜕变,以金钱利益相衡量。学术界也未能免俗,利益交换、利益输送之事时有发生。由于核心期刊在学术资源分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某些作者或中介机构为了获取学术资源,向编辑施以种种诱惑,力图将其物化,沦为金钱利益的附庸。例如湖南省某知名学术刊物主编难抵诱惑,巨额受贿,贩卖版面,牟利近200万元,职业操守荡然无存。如果此风蔓延,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职业声誉,而且将导致学术期刊整体堕落,学术生态更为恶劣,学者公信力大幅削弱。

(三)人情网络的纠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情面子是社会交往的要素。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核心期刊编辑掌握重要的学术资源,作为“社会人”,必然要与各色人物交往,既有亲朋好友,又有同学同事,处于社会交往网络之中。因此在编辑评审过程中,难免受到人情面子的干扰。若完全无视,则会伤害亲情、友情;若完全顾及又会违背办刊宗旨,失职失责。故如何恰当把握分寸,既处理好世俗人情,又坚持学术纯洁之本义,避免刊物沦为交际平台殊为重要。

(四)学习时间不足

核心期刊是发表最新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必须紧扣热点,反映学界动态,故期刊编辑应不断汲取新知识,不仅要了解学界动态、社会热点,而且要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新式传媒方式,使刊物与作者、读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然而,部分核心期刊编辑因为平台所带来的光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乐衷交际、忙于应酬、缺乏学习动力,对学界动态缺乏了解,办刊思路僵化,对新的传媒方式未能运用,甚至未能设立公众号,致使办刊质量不断下降,影响日微。

总之,核心期刊编辑在学术界地位特殊,在分配学术资源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面临种种诱惑,既有虚幻抬高的精神吹捧,又有金钱利益等物质上的输送,还有人际网络的世俗纠缠。如何保持初心,不为幻象所惑,始终清醒地认识自我,把握学术刊物的办刊底线,是新时代核心期刊编辑应当深思的重要问题。

三、核心期刊编辑的社会调适

核心期刊编辑面临“单位人”与“社会人”的角色冲突。在单位,核心期刊编辑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缺乏应有的话语权;但在社会中,核心期刊编辑又颇受学界欢迎面临着种种诱惑。两种角色冲突的失衡,使一些核心期刊编辑迷失自我、定位混乱,衍生出种种有违学术准则的乱象。如以学界领袖自居,或胡乱审稿,或在刊物中发表世俗小文,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破坏学术生态。因此,如何采取恰当举措,使核心期刊编辑处理好角色冲突?通过恰当的社会调适化解职业焦虑,是改善现有状况和提升办刊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核心期刊编辑在单位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由于核心期刊编辑在学术界有特殊的影响力,其贡献不容忽视,管理者应改变其在单位中的弱势现状,提升其在单位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获得与教师、研究人员同等的待遇。另外,可在一定程度上吸纳编辑加入管理层,参与单位重要政策制订,赋予编辑部独立地位,不再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庸。与此同时,还应扩大充实编辑队伍,使编辑能够合理分工,部分人员不再为闲杂事所扰,能够专心跟踪学术前沿,把握办刊方向。文稿校对等让部分人员去做,实现编辑部的合理分工。学术性编辑还可参与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使他们真正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

(二)重视核心期刊编辑的思想道德建设

核心期刊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一方面要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提升待遇,使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编辑队伍。在编辑职业培训课程设置中,应加强思想教育,突出学术伦理与学术准则的重要性,使编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觉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定力。相关部门还应制订各种相应的管理举措,约束编辑的不良行为,遏制种种乱象的发生。编辑部应重视开展各种休闲活动,营造良好风气,使编辑既能勤奋工作,又能怡情养性,注重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核心期刊编辑自身也应加强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并且用共情能力缓解编辑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感受他人需求,彼此产生共情,缓解压力[9]。

(三)引导编辑与学者构建编学共同体

编学共同体使编辑与研究者在共同体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和话语权。不仅要鼓励编辑人员求学深造,参与科学研究与课题调研,积极介入学术前沿,也可以让科研人员作为编委,参与编辑,承担部分约稿、审稿、定稿等工作,优化编委团队结构,促使每个编委尽职负责地为期刊发展作出贡献,并充分释放自身的能量,带动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关注期刊[10]。通过良性互动,既可使编辑了解科研前沿,提升专业知识,又可沟通情感,使编辑与作者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11]。通过编学共同体的构建,共同决定科研成果最终能否发表,共享学术成果的评审权、决定权。如此既可化解核心期刊编辑“单位人”与“社会人”的冲突,使两者得到和谐的统一,塑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实现群体内部成员的自我约束,使学术共同体重新掌握学术评价的主导权。

(四)营造编辑良好的成长环境

编辑部亦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编辑良性成长,加强选题策划能力策划,鼓励其结合刊物特色和优势,设计独具特色的栏目,参加课题研究等途径,鼓励编辑走出去,定期开展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的业务交流活动”[12]。要重视编辑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培养编辑良好成长的机制,使其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沟通策划能力和应用新技术新媒体的能力,以胜任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历史重任[13]。编辑部可组织开展休闲活动,如观光旅游、文体体验等,让编辑在繁忙工作之余,得以调节,缓解工作压力,提升自我感知能力。

核心期刊编辑角色微妙,在单位行政管理体系中仍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工作的高强度性和竞争性使多数编辑面临职业焦虑,需忍受各种压力。与此同时,核心期刊编辑在学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成为“众星捧月”中的被“捧”对象,面临着种种的诱惑。“单位人”与“社会人”角色的矛盾,虚幻与现实的冲突使部分核心期刊编辑迷失自我、定位不清,作出有违职业伦理的行为。相关部门应提升编辑在单位中的地位,赋予更多资源与权利,使编辑人员真正成为科研队伍的重要成员。编辑的准入门槛亦应提高,不仅使编辑成为复合型人才,还应注重道德伦理修养,开展更多活动,化解编辑社会角色的冲突。通过构建编学共同体,使编辑与学者良性互动,共享编辑权力,实现内部约束。

总之,核心期刊关乎我国学术发展的兴衰。编辑作为其中的核心成员,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化解他们的职业焦虑,予以恰当的职业地位,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应予以足够重视。

注释

①访谈朱剑:回归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的最好选择.https://www.sohu.com/a/252440101_260616?_f=index_pagerecom_9。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