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文化线上传播问题及对策*

2022-12-16曲淑英张淑慧

智库时代 2022年41期
关键词:内容文化教师

曲淑英 张淑慧

(青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在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迈向新的台阶。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国文化线上传播也不断推进创新,出现了新颖的传播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线上的文化传播成为首选。如“云·游中国”系列项目,作为2020—2021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以新颖的形式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让各国民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中国好风光,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对新兴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逐步展开,徐文洋在《基于OBE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以宁夏医科大学留学生汉语课程为例》一文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帮助留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提升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了解中国的人文概况[1]。丁安琪、王维群在《实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2]一文中,采用实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学模式,带学习者进入真实的社会场景,深入体验当代中国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文化的线上传播提供了借鉴之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一些客观因素催生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线上传播的研究,研究数量迅速增加,研究范围更具体化,而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多方位研究较少。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国文化的线上传播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问题分析

(一)中文教师线上传播能力有待提升

1.中文教师线上文化传播能力和素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良好的文化传播过程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文教师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播者。面对2020年突发的重大卫生事件,中文教师被迫将日常授课转移到线上进行,其中也包括线上文化的传播,这对中文教师的线上传播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果中文教师前期准备不足,对线上文化传播的特点把握不全面,按照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在线上传播文化,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时空差异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中文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发挥线上文化教学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线上文化传播能力。

2.中文教师线上文化传播的技术水平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由于文化互动的教学设计趣味性不够、互动的技术手段单一、线上互动技巧使用不合理等,线上的文化传播缺乏有效的互动。而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示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互动。这需要中文教师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能熟练掌握线上教学技术手段和技巧。在线上文化传播过程中,传统单一的技术手段和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线上学习需求,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国文化线上传播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这对教师的线上教育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术手段熟练度仍有待提高。

(二)中国文化线上传播内容的质量提升潜力大

优秀的传播内容是促进优秀中国文化传播的坚实基础,优秀的文化传播过程离不开传播内容本身的质量。只有重视提升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容品质,才能提高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吸引力。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国文化线上传播既需要充分考虑时代特色,也需要考虑群体差异对线上传播内容的选择性,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传播动力。

1.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缺乏充足的时代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的变迁,当代的中国人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理解非现代的内容。因此,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内容越显重要。比如,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爱”,不仅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时,需要考虑到的是,由于文字和历史的演变,许多大家的作品流传下来是文言文,学习难度大、效果不好,语言与文字不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国外的人们与中国人的社会习惯、思维方式难免存在差异,这就为对外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所以,看不懂、看懂后无法准确理解,这无疑是许多外国人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遇到的两大阻碍。当遭遇这两层阻碍时,文化理解难度就会增加,导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受挫,中国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2.线上文化传播缺乏群体精准性

线上文化传播的对象是多元的、分散的、特点各异的,传播的内容也应因材施教,这有利于提高传播的精准性。多维度对传播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学习动机、职业等。目前,有不少平台可供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但匹配度有待提升,所以需要准确把握传播对象的特点,增强传播的群体精准性。

(三)中国文化线上传播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1.线上传播的多样性有待丰富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传播方式日益丰富、传播渠道日益拓宽,数字资源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和基础性日益凸显。[3]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数量迅速增加,种类更具多元化,尤其是在高校的研究成果中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比如慕课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的实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学模式、青岛大学的暑期云课程等,主题鲜明,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但课程的覆盖面有待扩展,课程的重复利用率的仍有待提升。

2.线上传播的系统性有待完善

在国际中文领域,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化教学大纲、线上文化传播时间短,中国文化的线上传播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文教师现有的传播方式大多是因学生的情况、所在城市的特点而异,具有较高的针对性。由于空间差异,不同地域教师缺乏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采取的传播方式差异性较大,内容呈现的系统性、普适性有待提升。

3.线上传播的互动性有待提高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网络二语教学环境中,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4]互动的对象可以是多方的,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应该得到重视,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拓展课堂活动的呈现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互动的形式也有待丰富。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课堂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影响课堂秩序。

二、建议与对策

(一)国家层面

1.加强中国文化线上传播的顶层设计

国家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家中文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相关政策,出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各方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累积优秀的优质教学资源,分享给全世界的中文教师、学习者,大力推广远程中文教学,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促进国别之间、区域之间的教学资源均衡化。

2.加快明确线上传播能力评价指标

国家应多维度制定评价指标,不断细化、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将评价指标科学化、具体化、事件化。这既可以便于国家从整体把握对外中文教师群体的线上文化传播能力,也便于教师对照一定的标准对自身线上文化传播能力进行自查,查漏补缺,为后续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3.鼓励国际中文教育文化类数字资源建设

当前,客观环境仍未完全好转,线上教学模式进入了常态化阶段,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迅速发展。线上学习成为不少中文学习者的首选学习方式。从数字教材、慕课、微课、网站和app资源建设的现状看,语言类数字资源数量普遍高于文化类资源。[3]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传播者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意识,开展多种教学技能比赛,拓宽选题范围,增加文化类内容,尤其是贴合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内容。

(二)学校层面

1.加强中文教师中国文化线上传播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线上教学”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延伸。[5]为进一步提升中文教师的水平,国家汉办、孔院、国内外学校等机构需要提高中文教师的能力。比如,限制专业、加大选拔考试的难度、考试适当增加文化知识的比重等;针对中文教师中国文化传播能力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对教师的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包括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改进提升;针对中文教师使用网络技术水平差的问题,可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培训,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课堂中,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脱节的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仅局限于太极课、剪纸课、茶艺课等中华才艺课,还要与时俱进,应该尽量全面地展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在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增强中国文化的活力和时代价值。现当代文化中不乏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中融入了剪纸、黄河、笔画、节气和虎头帽等文化元素。在全媒体时代通过视觉传达文化,实现信息传递,展示文化自信。

3.多途径为教师提供研习中国文化线上传播技能的机会

学校可以提供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升中国文化线上传播能力,例如,观摩学习、进修培训、教学技能比赛等。学校安排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经验型教师等优秀人才开展讲座,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本体知识、中国文化线上传播的方式等,教师们共同观摩学习,分享心得与体会,合力提升;学校可以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活动形式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师可以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线上文化传播课程中,将教学成果作为评估培训结果的重要参考之一;学校可以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各位教师在竞争中学习进步,赛后及时开展座谈交流会。

(三)教师层面

1.加强线上文化传播的群体精准性

大数据时代,中文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喜好。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特点。比如,年龄、性格、专业等。这样便于选择恰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使传播更加精准化。学生的中文水平存在群体差异化,《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将学习者的中文水平划分为“三等九级”,参照语合中心研制的《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6]文化层级,中国文化的线上传播,按由浅到深分为初级(小学)、中级(中学)和高级(大学及成人)三个层面。在中国文化的线上传播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特点,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中文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内容,充分发挥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向促进作用,形成语言文化学习的良性循环模式。

2.开发、整合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中文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资源的直接提供者。教师团队可以协商探讨、集思广益,开发与学生契合度较高的教学资源。此外,教师更多的是整合及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在提供给学生之前,教师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搜索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新闻报道、影视资源等内容,整合利用优秀的媒体资源,要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的良好风貌,经过认真筛选、整合后再发送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分析—课后巩固”环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练习,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争取将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线上文化传播中的创新与合作

线上文化传播的创新,既体现在线上文化的传播内容方面,也体现在线上文化的传播方式方面。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传播内容应该是优质的、新颖的、经过深加工的,教师采取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学生认知范围内、喜闻乐见的。教师之间更应该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将传播过程中的优点继续深层次挖掘、存在的问题明确出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通过群体创造提升教学的质量。网络时代,教师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这也对教师的智能技术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了解有关知识,加强理论基础已经操作实践,培养人工智能赋能意识,提高人工智能系统应用水平。

(四)学生层面

1.积极寻找并充分利用线上文化资源

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线上学习及时、灵活、方便的特点,主动积极地寻找线上文化资源,比如,向老师请教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上网检索公信力较高的中国文化学习网站、慕课、微课或者app等,多接触形式新颖、内容优质的文化内容,尤其重视寻找一些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资源,例如VR技术、AI技术等,积极参与公开课、知识竞赛以及展览展示等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身技术素养,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线上的中国文化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中文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风貌,为日后使用中文进行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健康、平稳的心态对待线上学习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们迫使转移到线上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资源的机会。多元化的线上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实现线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平衡,减轻单纯语言学习的枯燥感,给学生带来多样化的中文学习体验。

三、结语

优秀中国文化的线上传播质量不断提升,为广大海外学子提供了及时、优质的学习内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网络时代,文化传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精益求精,抓住网络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增强移情能力,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同中存异,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内容文化教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谁远谁近?
主要内容
圆我教师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