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2022-12-16马亚萍

智库时代 2022年4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应用型劳动

马亚萍

(河北大学)

劳动是价值产生的源泉,也是个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基础,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是社会对于每一个高校毕业生的内在要求。而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而言,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是自身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故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科学、有序地开展劳动教育,是其自身的职责所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开展劳动教育是其提升自身办学特色、提高自身办学质量,以及提升立德树人能效,满足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对于人才队伍需求的必要路径。

(一)提升学科特色,提高办学质量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与传统高校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对于大学生学科、专业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隶属于省市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除少量省部共建的高等院校外,其余多享受地方财政的直接支持。与中央部委直属的高等院校相比,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生源质量不够优异,加之自身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状况联系紧密,所以,与具有一定办学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部属院校相比,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学科发展质量有所欠缺,和学科建设特色不够明显,因此,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获取内生动力,彰显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其必要路径就是注重各个专业领域在校生实践能力、应用型劳动技能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满足院校自身建设需要以及学生、家长等众多主体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的出台,无论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学校都在逐步开展劳动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劳动教育的环节除了对于大学生劳动观的引导和基础生存劳动技能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的显著性特征,推动大学生形成较高水准和较深层次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的初衷不谋而合,运用好、开办好劳动教育,对于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是其进一步彰显自身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重要契机和重要手段。

(二)提升树人能效,满足社会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大部分学生以及家长的需求就是通过高等教育环节获取相关的学历、学位证书和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进一步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充分就业、创业,而进入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高等教育在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就业择业优势提升方面的渴求则更为强烈。

但是,根据近年来社会层面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来看,包括应用型的院校在内的本科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感、基本业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高等教育环节与实际的就业环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而《意见》则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时、目标等作出了方向性的规定,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既包含了农、工、服务等专业性的行业领域劳动技能的实训,又包含了综合性劳动技能、生存技能的培养,既有对于劳动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引导,又有对于深入一线实践体验的要求,贯彻执行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对于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劳动价值理念,进一步提升其就业优势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加快培养相关紧缺人才已然成为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追求,其内在目标是高度一致的”[1]。故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好劳动教育的实效,对于提升其育人能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言,至关重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对劳动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各大院校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其在劳动教育的人才梯队、课程的融入性以及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时、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劳动教育专门性人才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包含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认知、较强的业务应用能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劳动课程的人才梯队建设主要依靠对原有的教学人才和学科骨干进行培训、交流,或派遣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进修,或者选拔、招聘高水平的劳动教育相关人才。但是,由于劳动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至今为止的时间有限,各大院校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尚未完全展开,且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受到自身的财政支持、区位优势和行业内的影响力等多方因素的掣肘,更加无法最大程度对本校原有教职工进行劳动教育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无法对高水平的教学人才和专业人才形成显著的吸引力。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了对于对于劳动教育相关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但是其建设力度和相关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融入性有待提升

高等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具体的课程内容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和双创精神的教育,以及专业理论教育,还包含生存性劳动技能、综合性劳动技能和专业性劳动技能的实训环节。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活动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存在着融入性不足的现状。

首先,是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融入性不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理念以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德育课程一般由思政老师、辅导员或者学生工作处等相关人员承担,而专业的技能理论和实训环节则由专业课教师承担,多个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其具体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够。

其次,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与区域发展、地方需求的融入性不强。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情况下在所属的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自身定位也倾向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和人才建设需求,故而其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也需要与区域范围、行业范围内的优势产业、集群产业以及相关的城市发展集群的发展现状相锲合。“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是内涵建设”[3]但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因素,其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与普通的本科院校同质化,与其他的应用型院校同质化,无法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域优势彰显地方特色。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课程内容设计同质化、泛泛化的短板。

(三)劳动教育机制、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劳动教育正式进入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意见》中对于劳动教育的相关原则、目标、课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劳动教育的具体教学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化、肤浅化的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地方所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处在院校发展的转型发展期,自身学科建设和院校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缺口较大为应对相关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估,一些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相关教研机构的搭建和授课课时量的达标,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也呈现出疲软的状态。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或重实践的感官体验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想共鸣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和肤浅化。

其次,劳动教育的评价环节亟待变革。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多以组织考试、撰写论文报告和考勤等方式进行,与一般的本科类院校的评价机制差别不大。但是针对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多样性、实践性的特点,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就显得比较单一、机械,无法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自身软实力进行完全反映,极易造成学业成绩较高但专业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出现。

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未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劳动教育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环境无法对大学生产生深层次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

面对社会对于综合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只有在不断培养、选拔高水平的劳动教育相关人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劳动课程方案的设计,构建多层次劳动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内生动力。

(一)不拘一格,选拔培养综合性高水平教学人才

对于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高等院校而言,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综合性的教学人是高校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基础。

一般的本科院校进行教学人才的选拔时,往往以学历层次、教育背景以及科研能力作为主要标准,但是对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和劳动教育而言,灵活制定教学人才选拔的标准,适当打破传统选拔环节的不足,更加重视相关人才的专业劳动技能水平、创新创造水平的考察,适当将一批具有一线生产经验、过硬劳动技能较高道德修养以及一定表达能力的基层劳动者纳入劳动教育的人才梯队,这些对于进一步发掘可以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劳动教育多方面要求的高水平教育人才有所裨益。

除此之外,在对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教师自身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在严于律己的基础上严于育人,在岗位培训、专业进修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相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进入所在区域、地方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发展活力的企业或单位进行交流轮训,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现实性,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的“传帮带”。教师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先锋”,只有保证先锋群体的优势,才能助力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二)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设计

完善劳动教育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关键。在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第一,加强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联动,以理论引导实训,并通过实训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对专业理论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劳动是劳动者运用其体力和脑力借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以其内在尺度去衡量客观世界的过程”[4]以劳动教育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的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技能练习,是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第二,增强不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互通性,无论是世界观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和通用教育,涉及到劳动教育相关内容时,相关教师应该增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减少冗杂与重复的教学内容,必要时适当运用本单位范围内不同专业、学科、教研室之间一线教老相互培训、听课的手段,增加教师对于劳动教育整体的了解程度;第三,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性,提升相关课程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市场需求的锲合度,“应用型高等教育应以衔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应用型院校教育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合”[5],开展劳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青年群体基本的生存劳动技能不足和应用型的职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因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实际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领域密切联系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也必须锲合实际,因地制宜。

所以,地方所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摆脱同质化、浅显化和形式化的内容。

(三)辩证否定,构建多层次劳动教育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改善自身劳动教育相关的管理、运行和评价体系,是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保障。

首先,在劳动教育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转变对于这一教育内容的传统思维理念,提升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贴近教职工教学、发展实际和满足在校生学习、实践的现实角度出发,增加对于相关人才队伍、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减少形式化的之处和无效投入,着力打造无后顾之忧的职工工作、教学环境和有学习空间、有学习积极性、有实践操作条件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发展的科学性、有序性和持续性。

其次,进一步完善开放性办学的理念和机制,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所在区域、领域中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发展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相关院校、专业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交流的频率和深度,鼓励相关组织团体深入校园内部开展宣讲、授课活动,积极促成在校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具有一定实效的定岗、轮岗培训和规培,在校、企、生三方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提升各方对于劳动教育的认可度。

最后,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允许在校生以创业、获取从业资格、考取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和获得相关技能奖项的方式作为劳动教育考核的依据,进一步激发在校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积极性。

四、结语

以劳动教育为切点,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彰显自身学科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对教育改革与转型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家长、学生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对于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归纳,才能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内在推动作用,再能进一步助力地方所属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培养出更多地科技人才、服务人才和应用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应用型劳动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