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体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应用研究*

2022-12-16刘大正

智库时代 2022年4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校园

刘大正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共同环境下的具有密切关系的两个事物,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育人,将体育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的平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有效载体,使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爱国情怀,最大限度地将思想政治工作内化于学生心中,真正起到体育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培育目标的互通互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上向善的好青年,是能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中体育和文化两者的融合,培养的主体同样是新时代的在校大学生,二者都是以在校大学生为培养对象,同时培育目标也都是互融互通的,即以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为根本落脚点,培育具有创新、乐观、拼搏、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热爱同学以及敢于担当的有为青年。1由此可见,将校园体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不仅能够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环境,而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热爱运动、热爱校园、热爱生活,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

(二)时代背景的共同诉求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折射出不同的历史要求,当前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面临如今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和干扰,这都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课堂中,更应该结合校园文化进行多方面的融合教育,从而走出课堂,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影响力。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都是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时代背景下共同诉求。

二、校园体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在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校情校史等方面的差异,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分析,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我国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方面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发展资金支持,操场和体育馆等活动场所利用率较低,不能达到使用的要求和基本标准,同时也满足不了高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其次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核,目前各高校都大力提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运动,通过各项趣味比赛、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运动会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持观望和否定态度,对体育文化的活动认识滞留在表面,对于通过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未足够重视,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还有一段距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目前,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前期调查研究为例,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侧重于实践锻炼,强调第二课堂育人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成才。因此,学生倾向于提高自我实践能力,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还不够,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态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够,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在面对复杂纷乱的现实情境和网络信息时,容易受到负面事件煽动。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冷静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欠缺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

(三)校园体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根据研究调查,校园体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集中在融合应用意识薄弱和融合层面不均衡。首先在融合应用意识方面,应用意识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根本前提,其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问题导向能力和理论联系能力较为薄弱。在问题导向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主动性不强、活动不积极、配合度不高等现象,映射出对于体育精神和行为还缺乏深刻认识,面对产生的问题,要提高融合应用的问题导向能力,切实解决根本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避免出现惩罚性体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要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嵌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使学生更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育人的效果。其次在融合层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层面维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政融合应将各层面进行高密度融合,相互促进,均衡发展。2伴随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大部分仅限于制度层面的融合,缺乏有机的深入融合,而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实现学生真正将思政转为自我核心意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应积极构建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层面融合路径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打造育人空间

校园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形成的物质载体,是坚持长期稳定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石。体育场馆、活动器材、公共雕塑、体育宣传栏等作为体育教学和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达,例如可以将体育精神故事融于雕塑建筑中,放置校园公共区域,能够使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切实感受体育文化氛围,形成思政育人大格局。通过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衬托校园体育文化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在进入校园时能切实感受到体育环境的渲染,引起身心的共鸣,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因此,高校要保障人均体育活动经费和面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社会服务、项目比赛、大型竞赛等手段引入市场经费,盘活学校体育资源,满足学校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场地,合理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育人空间。

(二)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促进育人氛围

体育精神是展现体育本体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最为主要的核心内容,更是内在精神文化的外在显现。其从国家、社会、群众以及个人层面出发,重在正向中华文化观念的凸显与建立,拥有优秀的体育道德品质与强烈的精神引领效用,由此形成了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基本精神体系。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对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和思政育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体育强国的背景下,要将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全面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以体育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加强体育文化类社团建设,形成体育文化月、活动周等,以重大节点为契机开展各项体育沙龙、趣味比赛、体育微课堂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重任,将自己切实融入到国家发展中,树立远大目标,从而激发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精神文化氛围中能够提升调节心理健康的能力,有效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身心健康的状态和培养出优秀的品德。

(三)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育人环境

体育制度文化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通过条文固定下来的,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4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包含体育教学活动制度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特色两个方面,高校应根据学校本身文化特色,不断夯实体育教学和体育行为活动等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实施专项管理和校长分管制度,形成层层落实,专人负责制。在部署体育相关工作时,应严格制定学年、学期、月度工作计划等,实时关注体育文化咨询和国家政策文件,对标执行开展,抓好过程性管理,扎实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制定体育管理实施办法,坚持学生层面体育制度建设,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学生层面应以学生为本,建立体育课堂、健身管理、体测考核、体育文明规范等制度体系和实施办法,辐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规范化进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红色主题教育,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四)加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加强导向作用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具体行为产生,是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化行为体现。学校应大力提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优化整合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创新性开展特色品牌性活动,丰富活动形式,不断熏陶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例如组建多样化体育社团,举办多元化的体育竞赛,打造特色竞赛训练队,充分挖掘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困境,及时引导,从根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更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以此结合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打造特色体育项目品牌,形成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例如可以从舆论导向、组织管理、监督评价、后勤保障、联动协作等方面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立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形成学校特色的体育行为特色文化,提高学生自主建设和综合素养。

(五)加强培养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过强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育人能力,必须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为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人才保障。首先制定高校年轻教师的人才培养计划,将思政理论知识学习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促使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更好地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其次加强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使教师能够切实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内涵,更好地掌握体育文化育人的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难题,巧妙地在教学活动过程将人文精神合理渗透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同时,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时事热点和重要政策文件精神,全面掌握体育文化的特点,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战斗力。

四、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已经由“小体育”向“大体育”开始转变,成为高校“大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更加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应用发展,将原有体育课程“小体育”,拓宽结合到高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平台,通过开展校内外体育配套活动提高大学生精神素养。

【相关链接】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坐落在西南大学城的扬子津科教园区,由江苏省教育厅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建。

学校于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扬州化工学校、扬州建筑工程学校等合并组建而成。原扬州化工学校始建于1978年,隶属于江苏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原扬州建筑工程学校始建于1981年,隶属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两校于1999年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直管。学校是苏中地区最大的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也是扬州地区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