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安绣活中女性经验的映射

2022-12-16郑小茜

西部皮革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红安绣娘绣品

郑小茜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红安绣活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明清以后盛行于全县。红安绣活是民间流传的传统技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红安当地女性所绣绣品主要用于婚嫁、家用或馈赠礼品等私人用途。改革开放后,红安绣活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遂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促进其发展。

红安当地流传“黄安(今红安)无女不绣花”的说法,可见红安绣活是广泛被女性群体所接受的民间活动。本文将结合与红安绣活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刘寿仙老师的交流以及对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探索红安绣活中民间女性经验的体现。

1 女性精神的映射

红安绣活这项技艺是红安贫瘠的土壤上开出的鲜艳花朵,从绣花的载体、技法、制作方式、材料等等的选择上都可窥见绣娘自身艰苦朴素的精神特质。

1.1 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过去,红安绣活是当地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下,女性很少外出,大多数女性活动都围绕家庭展开。刺绣特别强调细致与耐性,慢功才能出细活,有能力完成复杂绣活的女性,显然更具有灵巧、细致、耐心等更受欢迎的女性特征。因此,“会不会绣花”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女性是否心灵手巧的一项重要标准。“会绣花”的女性能够在社交圈中获得更多的夸赞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

红安绣活对任何女性开放,不受身份、文化水平、年龄、身体情况所限。红安县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如传承人秦训香、陈素珍并没有学习过文化知识,刘寿仙、徐胜娥也仅为初中文化程度。她们大多家境贫寒,绣花不仅仅为了兴趣或消遣,更是为了赚钱补贴家用。绣技的传承几乎完全依靠女性间的代代相传,绣娘们都乐于向“姐妹们”分享自己绣花的技巧与心得,大部分女孩的“绣活”是师从女性亲属如外婆、母亲、姑姑等,如果家里没有会绣花的女性长辈,女孩们也可以向村里有名望的绣娘求教。

学习刺绣的女性中,不乏家境困难、辍学在家的,绣活不仅仅能让她们为家庭分忧、打发时间,甚至能够让她们干一番事业。省级代表席和玉认为,在她高位截瘫、卧床在家时,坚持制作绣花鞋垫的过程让她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学习和刺绣绣花鞋垫的过程中,我不仅逐渐乐观开朗,建立了自信,并且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点成绩来。”[1]可见,学习绣活能够帮助当地女性通过学习技能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通过辛勤劳动获取收入。

1.2 服务于家庭的技能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绣花”即是生产的一部分,又是生活的一部分,既带有经济的性质,又带有文化性质[2]。改革开放以前,在商店购买衣帽鞋袜等物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非常奢侈,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大多是向不定时前来贩货的货郎购买日常用品。总体来说,当时的物资供不应求,所以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很多生活用品都是由人们自己制作的。因此,“会绣花”成为家庭刚需,女性如果能给在婚后为家庭制作更多更精良的家用品,显然能获得更高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拥有熟练、精巧的刺绣技能可以显著提升女性在择偶上的主动权。刘寿仙在描述自己学习绣活的原因时说,“老人们说女孩子不会绣花将来嫁不出去的……因为会绣花,我嫁了一个手艺精巧的好老公”[1]。秦训香也有类似的描述,“母亲为了把我嫁给好人家……谆谆教导我要学会绣花技艺”[1]。

红安绣活主要的载体是绣花鞋垫、布鞋、童帽、枕面、枕套、衣面、门帘、桌围等日常家庭常用的纺织品。特别是绣花鞋垫,它已经逐步成为红安绣花的代表性载体,究其原因,是因为鞋垫是红安县必备的家庭用品。红安县地处山区丘陵地貌,当地人民日常出行难免翻山越岭,而鞋垫能够给予脚掌稳固的支撑,有效填补脚掌和鞋底之间的空隙,避免脚在鞋子中滑动,在运动过程中提供减震功能。在过去艰难的物质环境下,一双鞋垫能够有效解决鞋子过大、鞋子易磨损的问题,从而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同时,鞋垫能改善鞋内温热潮湿的环境,抑制细菌繁殖生长。绣娘们在制作鞋垫时,还会配置防蛀、防潮、防脚气的中药以防止鞋垫受损,并用常见的废布料和米浆制作“闭壳子”(红安方言,意为布壳)来节约制作成本等。

一般来说,绣娘们都有一个可随时移动的、装满工具和未完成绣品的篮子,刺绣的主要工具包括绣线、绣针、顶针、针锥、剪刀等,工具较为轻便易得,也会有部分家庭自制的绣花工具。刘寿仙介绍道,“我绣花的很多工具,像割绒刀的刀柄啊,刮刀啊,都买不到现成的,统统是老公亲手为我做的……那时候,一闲下来,我就拿出鞋垫来绣,打发时间,绣花是我的精神寄托”[1]。刺绣活动对制作环境的限制较少,大多数情况在家务的闲暇时光进行。有的时候,只需要一根针、一块鞋垫就能绣,甚至不需要平坦的桌案。刺绣工作的间断性令家庭妇女们能够兼顾家务,一边烧火做饭一边利用间隙刺绣成为很多当时家庭的真实写照。

红安绣活材料、工具的选择上都完全服务于家庭活动。其绣花制品不仅美观,更是追求日常使用的实用性与耐久性,映射出绣娘们朴实、节俭的精神特征。

2 女性情感的映射

和重在针法精巧的苏绣不同,红安绣活不仅限于绣花技巧,更是重在“绣里藏巧愿”。这些绣品往往一眼看去是只是花花草草,思量其内里含义却是另一番世界。

据红安县著名绣花能手李仙菊口述,黄安县近郊有一姓胡的官府子弟胡公子,爱上侍女菊儿,为表达爱慕之情,画了一幅上有“蝴(胡字的谐音,代表胡公子)蝶扇菊(代表菊儿)”的画转交给菊儿。菊儿虽芳心暗许,但碍于两者地位悬殊,于是不识字的菊儿绣了一双一高一低两朵并蒂莲的绣花鞋垫,并蒂莲代表两人彼此暗恋的事实,而一高一低代表两人身份悬殊没有缘分。菊儿将绣花鞋垫塞到胡公子的鞋子里,胡公子一看便心领神会。

绣女和公子均并未选择直接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而是选择通过更间接、含蓄的赠送画作、鞋垫的形式传递情感,侧面展示了人们内敛、委婉的情感表达形式。从故事上看,鞋垫上的绣品更像是绣女有意回避其他人视线仅仅向公子传递感情的、仅两者间能够“心领神会”的“情书”,而非单纯的礼品。对比于其他绣品常以手绢、绣服作为绣活的承载物,鞋垫显然更为私密、更不容易被其他人察觉到。从绣品传递信息的方式分析,绣女借由“并蒂莲”隐喻爱情、“一高一低”隐喻两者身份的悬殊,将本无关的事物编织成传递情感的图像符号来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图。通过绣品上的图案设计形成“语言性”,传达了自身既爱慕又不得不拒绝的复杂情感活动。

这些绣娘们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艺术背景,为何却能够借由绣品中表达自己的心意与愿望,令绣品“传情达意”。从“蝴蝶扇菊”的故事可知,红安绣活的绝大多数绣品都具有“语言性”特征。非遗传承人陈素珍认为,“绣花为的是好看,要想好看必须有个好意思,有好意思人家才称心如意,才觉得好看”[1]。这里的“好意思”可解释为吉祥寓意。识字不多的绣娘们难以使用晦涩的文字表达吉祥寓意,她们更擅长应用象征物表达信息。例如,“富贵双全”是用牡丹花象征“富贵”、交叠的两枚铜钱象征“双钱(谐音:双全)”。其中既结合中国传统民俗习惯中对“花之富贵者”牡丹的符号象征意义,又采用谐音的形式表达“双全”这一极抽象的概念。例如,“喜上眉梢”是用喜鹊象征“喜”、梅花树枝象征“梅梢(谐音:眉梢)”;“万寿菊”,花中的万字代表“长寿”,花瓶代表“瓶(谐音:平)安”,象征安康长寿。除了采用谐音联系寓意与意象。

绣娘们通过组合起一个个意象,如同诗人组合起一个个文字,以非语言表达的形式表现情感诉求。例如,祝福爱情的“双鱼”“蝴蝶扇菊”“鸳鸯戏水”等;祝福长寿的“白鹤归松”“福禄双全”“富贵双全”等等。

3 女性审美的映射

3.1 日常生活的观察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主要为山区或丘陵地貌,属亚热带气候。在红安绣活制品中,多取材于红安常见的植物、动物,也有如龙、凤等传说神话图案,较少出现人物或建筑。活灵活现的鱼、花、喜鹊、蝴蝶、猫、金瓜等俱来源于红安本土的生活,从绣品中可折射出当地绣女女性视角下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与记录,例如,在:“蝴蝶闹金瓜“中,绣品上的金瓜(即:南瓜的俗称)采用的是剖开的南瓜造型,可以从它的色块区分上分辨出南瓜瓢、南瓜籽、南瓜蒂的位置。又比如,在“双鱼戏莲”中的鲤鱼明确区分出鲤鱼的腹鳍、背鳍与尾鳍的形态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乡村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以及当地女性对于生机、繁荣的向往这一独特的审美特征。

3.2 日常经验的总结

意象的选择不仅仅是吉祥意象的堆叠,也来源于绣娘们道听途说的名人事迹或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并结合自身独特的理解制作绣品。例如“三怕图”,这“三怕”分别是癞蛤蟆、蛇和蜈蚣三种意象,即癞蛤蟆“怕”蛇、蛇“怕”蜈蚣、蜈蚣“怕”癞蛤蟆。虽然三者都是可怕的毒虫,但三者由于刚好形成一套天敌相克的生物链,在一起反而会互相制衡而不会攻击其他人,民间传说如果有人有幸看到三者一起出现,将是一种保护平安的吉兆。过去,很多人认为做一双“三怕图”的鞋垫穿在脚下可以消除百病以毒攻毒从而消灾避邪。从“三怕图”的设计可见,绣品中的意象不仅仅是吉祥“谐音”的堆砌,而是融入了绣娘对生活的个人理解与认知,是将坏事变好事的一种另类的生活智慧。

3.3 个性审美的创造

藏在绣活中的“巧愿”,并不是直白地展现在鞋垫上,而是经过了细致的搭配、构图、装饰,最终形成如画卷一样完整、优美的鞋垫图案。绣品上的构图、色彩、绣法来自个人的审美创造,而没有绝对固定的模版与定性。

例如图1 中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图样对比,同样是表达“蝴蝶闹金瓜”这一主题,第一幅作品采用几何概括的方式表现蝴蝶和金瓜,图案抽象程度高、边缘有明显勾线。第二幅作品则尽可能还原了日常环境下的蝴蝶和金瓜,两者形象栩栩如生。又如“蝴蝶扇菊”主题中,一副作品采用类似白描的方式抽象地表现处蝴蝶和菊花图样,并将其做成红底白线的形式;另一副作品则采用写实的形式进行刻画,菊花色彩艳丽斑斓,蝴蝶生动形象。两幅作品的配色、构图截然不同。

从这些不同的作品中可见女性在红安绣活中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创造,使同一主题的作品中也包含个性化的理解与设计,充满绣娘独特的巧思。

4 小结

作为当地女性的群体性活动,红安绣活的图案、色彩、寓意等各个方面均能展现出红安劳动妇女们真实的所思所想,映射出红色文化影响下女性自身对生活、情感的理解。

红安绣活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技艺,更是过去女性艰苦奋斗、积极生活的载体,是女性精神、女性情感、女性经验的映射。

猜你喜欢

红安绣娘绣品
Effect of the codoping of N–H–O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defects of diamond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新疆天椒红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红安脱贫摘帽喜赋
绣娘
饶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