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教育出版对应策略研究

2022-12-15尚宇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育出版课后服务课程开发

尚宇

[摘要] 面向学生的个性化课后服务已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热点。地方教育出版社应以课后服务课程化为着力点,探索服务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通过剖析课后服务课程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提供进阶式的课程组织范例、明晰情境化的课程实施线索、集成多元性的课程资源仓储,以及建设网络化的课程服务平台等策略,以实现课后服务的课程化。在助力中小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同时,地方教育出版社应及时了解教师实操,切实跟进学生需求,注重结合地方资源,完善服务落地。

[关键词] 双减政策;教育出版;课后服务;课程开发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地方教育出版社可以利用自身在作者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类课程,以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出版社开发的课程要与新课标相吻合,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前,课后服务的课程设计及其应用,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不够完善。本研究旨在复归课后服务的应有价值意义,深入剖析课后服务课程化的现存问题,建议地方教育出版社在探索课后服务标准、规范课程设计,以及建立课程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探索教育出版转型的路径。

一、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应然样态与现存问题

(一)应然样态:差距补偿与差异满足的适性样态

课后服务始于义务教育阶段“三点半”难题,旨在解决双职工家庭家长接送学生的难题。“双减”政策提出课后服务要“以学生为本”,课后服务不是简单的托管,而是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与家长的教育期待。一方面,课后服务应当提供学业质量提升的针对性服务,缩小学生的学习差距。在中小学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由于学生自身多元智能不同,致使其学习效果有所差别。为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要,课后服务应提供给他们学科课程的针对性服务,答疑解惑,为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培养基础素养而服务。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应当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摆脱了过重的作业负担后,需要拓展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并改造未来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较强的解决生活问题能力,并能够为未来做规划。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质。课后服务应提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研究“双减”政策,并依据对家长及学生课后服务课程需求的调研,学校应重点开展以下四类课后服务课程:第一类为学科辅导。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第二类为艺术课程。学校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后服务课程,提升学生美育。第三类为体育活动。学校开设各类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升身体素质。第四类为跨学科创新课程。跨学科创新类课程融合多学科,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二)现存问题:负担增加与质量难及的双重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负担增加。“双减”政策提出,学校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并指出课后服务主要由学校本校教师承担。就研究者的一线调查发现,目前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课后服务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课程,但学校的课程资源不足;第二,每个班级都要开展课后服务,对教师数量需求较大,学校教授相应课程的教师有所短缺。

2.教研能力薄弱,课程建设质量难及。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各学科的教师可能都要承担课后服务工作,而如果教师本身的学科教学任务繁重,或者课后服务只提供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师就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研究如何开展课程。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课程意识较为薄弱,进而导致他们对于课后服务的整体设计不够系统,对课后服务课程研究不足,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教育出版应对策略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课后服务课程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版社在开发课后服务课程时,要综合考虑课后服务的应然样态和现存问题,开发“开设门槛低”“有完整资源及配套服务”的课程。现以本出版社出版的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教师使用的课后服务课程,探索出版社在课后服务课程上发力,寻找教育出版新突破的对策。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从科技教育入手,系统规划并编写课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科技素养。全套课程不仅配备了完整的课程资源,还利用“互联网+”赋能,实现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动态复制和公开传播。

(一)提供统整化、进阶式的课程组织范例

课后服务课程没有明确的指导纲要及课程标准,课程开发时应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来设计、成套开发,涵盖小学六个年级。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知识水平螺旋式上升,从具象过渡到抽象,要以真实情境作为背景,选用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所以课程内容应以关注生活中的知识为主,同时融合现代科技发展。一二年级要注重真实情境创设,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方式包括组织小剧场表演、生活指南制作、模型设计等。例如,二年级课程《智慧社区》设计的菜市场购物小剧场,每个学生都要抽取一个角色并完成角色任务。购物的情景是学生最经常接触的,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独自购物的经验。因此,该课程通过小剧场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并思考未来智能化的菜市场如何进行买卖。课程通过生活情境延伸到未来科技发展,让学生体会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四年级的学生逐步建立起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课程内容应以具象内容展现抽象思维为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总结相关经验,并掌握相关知识。课程要在真实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的发展,并逐步渗透科技产品的制作原理,引导学生对科技产生兴趣。例如,三年级课程《智慧基因》中的DNA纸膜折叠,通过折叠纸膜让学生了解DNA的构型。此设计比起单纯地用图片向学生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更能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

五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课程内容可以更多涉及抽象内容,如提出设计产品、提出解决方案等。课程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让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设计解决方案,进而畅想未来发展。例如,五年级课程《智慧出行》中的内容以提出出行最佳方案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如何合理规划路径来设计出行路线,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明晰情境化、任务性的课程实施线索

课后服务课程应选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或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来构建学习任务群,实现基于真实情境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项目式学习有六大核心要素:第一,明确且清晰的项目引领;第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驱动性问题;第三,驱动性问题承载核心知识;第四,有支持核心知识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第五,生成公开成果;第六,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程评价。课程设计者可依据六大核心要素构建课程,明确需要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一个任务或作品,由此倒推整个课程需要哪些知识,再将其按学生认知进行编排,有逻辑地推进课程。如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均以一个驱动问题为引导,将知识串联,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三年级课程《智慧基因》以“基因大侦探如何破案”为驱动问题。课程主线如下:成为基因大侦探需要具备的知识内容—基因大侦探如何破案—设计基因破案场景盒。课程的学习目标为“学习基因知识,应用基因技术”,驱动问题为“基因大侦探如何破案”,承载的核心知识及相关知识储备为“基因结构、基因遗传与表达、基因技术的应用”等,公开成果为“设计基于破案场景盒”,课程评价包括课后评价表、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公开成果评价等。整个课程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基因大侦探破案的引导下,掌握基因的相关知识,了解基因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在这一课程实践过程中,因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课程的设计要牢牢把握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将整个大项目拆分成多个子项目来进行设计,以此引导学生完成最终任务。并且,任务的情境不是单纯的引入,而是让学生的整个学习都置于这个情境下。在设计课程时,情境要贯穿整个课程,子项目之间要逻辑清晰。

(三)集成多元性、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仓储

课后服务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考虑到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课程开发时,出版社可以同时开发各种配套资源引导其学习。此外,完整的课程资源也能较好地为教师提供便利,方便教师开展课程。

1.开发课程材料包。课程材料包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降低课程难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完成作品后,会有较大的成就感。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一些作品来学习科技知识,这很好地实践了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产品既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让课后服务更好地落地。所以,在课后服务课程中,出版社可以重点对材料包进行设计。

例如,二年级课程《智慧社区》通过让学生制作公共场所房屋模型来了解社区内建筑的用途,了解社区的功能,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了解此部分知识。学生要在社区地图上设计属于自己的社区。课程材料包括了各类社区内会出现的建筑及景观模型,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最终制作产品。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都兴致勃勃地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社区。

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课程设计者还要考虑如何用具象产品展示抽象知识。材料包内容要与教材完全贴合。此外,材料包里的产品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让学生有较高的选择自由度。学生最终制作的产品是具有独特性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材料包可以根据产品零件的材质不同而设置不同的价位,方便不同地区学校选择。如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选择定价较高材料包,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选择定价低的材料包。这样的灵活选择也让产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2.配备课程电子资源。教师在开展课程时,需要有丰富的资源。课后服务课程开发时应考虑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减少教师的备课时间,并为教师提供该类课程开展思路,降低开课难度。在课程开发的同时,出版社应考虑同步开发课件、课程相关配套资源。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完备的配套资源,这能大大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

電子课件是教师上课常用的课程资源。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全部配备了电子课件,方便教师研读一次后便可直接开展课程。该课件搭配教材及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每一课该如何开展、在课堂上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详细的指引。

教学视频在教师教学中也经常用到。课后服务课程可以考虑配备相关视频,方便教师开展课程。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均配有相关课程视频。例如,二年级课程《智慧社区》当中,作者拍摄了关于社区的介绍及社区部分功能的展示,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视频开展社区知识讲解。社区的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网上相关知识概念也较为散乱。因此,如果想要有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就必须配备课程相关视频以保证课程顺利开展。

材料包内物品的使用方式需要教师花时间研究。课后服务课程应配备材料包介绍及产品制作指引视频,让教师在观看视频后即可了解如何利用材料包辅助课程的开展。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直接播放产品制作指引视频让学生跟着一起做,让课程顺利开展。降低开课难度是配套资源建设的核心要义。在课后服务课程开发时要设计完备的配套资源,方便教师开展教学。

(四)建设交互性、网络化的课程服务平台

1.网络平台建设。为了让课程资源使用更加便捷,出版社可以建设课程平台,将相关电子资源上传至课程平台,方便教师开课。课程平台应容纳全部课后服务课程的电子资源。具体而言,出版社可将电子资源按课拆分,教师上课时登录网站,打开课程直接使用课程中相关资源即可上课。课程平台要提供缓存至本地的功能,方便教师提前缓存资源,避免因为网络问题而影响课堂效果。在学生用书上,也可以用二维码来链接学习资源,学生扫描二维码后即可观看课程相关视频,这就能让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

2.双师课堂打造。课后服务课程开展的质量可以考虑通过双师课堂来保证。出版社可以邀请该类课程上得比较好的教师录制课程视频,组织线上教学。该方式也方便部分师资匮乏、较难开展课后服务的地区使用该套课程。线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程,线下教师辅助线上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制作作品。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减轻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课程的难度。综上所述,课后服务课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赋能,进一步降低课程教学的门槛。

三、课后服务课程化的落实关键

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自2021年落地以来,受到了开课学校教师的高度评价。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有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很好地满足了课后服务的需求。总结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落地的经验,课后服务课程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及时了解教师实操,提供精准使用服务

首先,出版社应为购买课程的学校提供与课程的相关的线上、线下培训,让教师对课程有全面的了解,对如何备课、如何开展课程、如何运用课程资源做详细的解说。这也节约了教师备课时间,降低了课程开展难度。其次,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课程设计者要去开课学校听课,了解课程开展情况,明确教师教学过程存在的疑难点,并依据这些疑难点,提供课程补充培训。最后,出版社应制作课程实践调查问卷,收集教师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便课后服务课程教材的修订,以期为其他课后服务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通过对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課程使用的调研,发现课后服务课程应具有拓展性课程内容。不同学校课后服务时常会有差异。课后服务课程一般按每节课45分钟设计,在配套的电子课件中加入相关课堂活动,作为教师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方便不同地区开展课程,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二)切实跟进学生需求,动态更新课程资源

课后服务课程应进一步丰富面向学生的课程资源。目前,许多课程的配套资源主要是为教师提供的,要减轻教师的负担,就需要将课程资源进一步向学生倾斜,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作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资源的引导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全媒体科技创新教育系列课程还开发了面向学生的应用程序,学生可以在应用程序中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课程内容,实现自主学习。总之,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来进行剖析,以“降低开设门槛”和“提供完整资源及配套服务”为准则,从普通的教材开发转化为课程出版开发。

(三)注重结合地方资源,实现开发完整有效

课后服务课程开发时,要注重课程的拓展性、延伸性;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如科普馆、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来完善课程,增强学生代入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加立体化应用知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相关企业、活动场馆等进行实践学习。例如,学校可与科普馆合作开发“航天服”研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航天服,学习航天服知识并进行创意设计。课后服务课程如果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凸显地域特色,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就能更好地落地。

[参考文献]

[1]邓李君.五育融合新样态: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化的卓越探索[J].中小学班主任,2022(02):57-60.

[2]陆芳,张莉,翟友华,等.中小学校“双减”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4):25-30.

[3]姜雪,牛楠森,李振文.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功能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2(02):5-8.

[4]林青山.从教材出版向课程出版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出版,2018(06):64-65.

[5]安富海.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4):119-125.

[6]宋吉述.“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发展思路[J].中国出版,2021(20):14-18.

[7]刘清田.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课程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6(06):96-99.

猜你喜欢

教育出版课后服务课程开发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教育出版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的思考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