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药剂综合防治试验

2022-12-15崔晓东倪闪闪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病穗率多菌灵赤霉病

刘 蕾 崔晓东 倪闪闪

(1.河南省黄泛区农场 河南西华 466632;2.河南省泛垦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西华 466632)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1],小麦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性天气时极易发生, 主要由禾谷镰孢菌和黄色镰孢菌引起[2],病穗多产生毒素,可使人畜中毒,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3]。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4],主要侵害小麦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为害穗部,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背面多,下部叶片发病严重[5]。 白粉病可以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减少,粒重下降,最终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6]。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在小麦抽穗后常并行发生,鉴于此,笔者于2021 年选用几种药剂对上述2 种病害进行防治,评估其防效及安全性,以期筛选出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的高效药剂,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设在黄泛区实业集团一分公司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肥力水平中等,前茬为玉米。 小麦品种为泛麦 8 号,10 月 17 日播种,基本苗 18 万/亩。 供试药剂:麦甜(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产地: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扬彩 (11.7%丙环唑+7%嘧菌酯),产地: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00 g/L 戊唑·咪鲜胺,产地:河南锦绣之星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0%丙硫菌唑,产地: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8%劲兴(氰烯菌酯36%·戊唑醇12%),产地: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30%稳腾 (肟菌酯10%·戊唑醇20%),产地: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40%戊唑·多菌灵(戊唑醇5%·多菌灵35%)。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7 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小区长 10 m、宽 2.4 m。 处理 1:麦甜 60 mL/亩+扬彩70 mL/亩;处理 2:40%戊唑·多菌灵 75 g/亩;处理 3:400 g/L戊唑·咪鲜胺 50 mL/亩; 处理 4:30%稳腾40 mL/亩; 处理 5:30%丙硫菌唑 45 mL/亩; 处理 6:48%劲兴 50 mL/亩;处理 7:清水对照(CK)。

于2021 年4 月 18 日小麦开花初期一次性施药,喷液量 15 kg/亩。 5 月 23 日采用 5 级分类法(0~4 级)调查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区调查3 个点,每点连续调查277 穗,将平均值作为每区的调查最终值,调查病穗数及病穗级别, 每处理调查3 个重复;5 月28 调查白粉病的发生情况, 调查一米双行旗叶白粉病率及白粉发生面积占旗叶面积比例(0~5 级),成熟期全区收获计产。 数据采用Excel 2007 及STST 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1.1 赤霉病病穗率 对各处理赤霉病病穗数调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由表1 可知,区组间F值=2.38<F0.05(3.89), 重复间数据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处理间F值=6.91>F0.01(4.82),差异达显著水平。 说明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后, 各处理间赤霉病病穗率有极显著差异。

表1 赤霉病病穗率方差分析

进一步作新复极差比较(表2)可知,各药剂处理病穗率均低于清水对照,其中处理1 病穗率最低,其次是处理2、再次是处理5,3 个处理病穗率分别较对照降低1.28%、0.88%、0.84%, 且3 个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1、处理2 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其他药剂处理病穗率也有所降低,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表2 赤霉病病穗率新复极差比较

2.1.2 赤霉病病情指数结果 对各处理赤霉病情指数方差分析表明, 由表3 可知, 区组间F值=2.08<F0.05(3.89), 重复间没有显著差异, 处理间F值=6.32>F0.01(4.82),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后, 各处理间赤霉病情指数有极显著差异。

表3 赤霉病病情指数方差分析

进一步作新复极差比较,由表4 可知,各药剂处理病情指数均低于清水对照,其中,处理1 病情指数最低,其次是处理2、再次是处理5,3 个处理病情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0.88、0.67、0.59,且3 个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1、处理2 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其他药剂处理病情指数也有所降低,但与对照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表4 赤霉病病情指数新复极差比较

2.2 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本年度白粉病发生严重,各处理病害均侵染了穗部,经田间观察,处理1 熟相明显好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处理2、处理5,较差的有处理3、处理6 及对照。

2.2.1 白粉病病穗率 从旗叶白粉病病穗率来看(表5),各处理病穗率均在89%以上,其中,处理5 白粉病病穗率最低,其次是处理1,再次是处理6,分别较对照降低 10.5、2.7、0.6 个百分点, 处理 2、 处理 4较对照降低0.5 个百分点,处理3 与对照病穗率均为100.0%。 处理5 病穗率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表5 白粉病穗率穗穗率差异

2.2.2 白粉病病情指数结果 各处理白粉病情指数方差分析(表6、表7)结果表明,由表6 可知,区组间F值=0.74<F0.05(3.89),重复间没有显著差异,处理间F值=5.4>F0.01(4.82),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后, 各处理间白粉病病情指数有极显著的差异(表3)。

表6 白粉病病情指数方差分析

进一步作新复极差分析(表7)可知,各药剂处理病情指数均低于清水对照,其中,处理5 病情指数最低,其次是处理1、再次是处理2 和处理3,4 个处理病情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 21.16、16.96、13.13、11.56,且4 个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5、处理1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处理6、处理4 病情指数也有所降低,但与对照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表7 白粉病病情指数新复极差比较

2.3 小麦产量

由表8 可知,各处理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千粒重以处理1 最高,较对照高4.6 g,且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亩成穗间差异不显著;产量以处理1 最高,处理2 次之,且2 个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其他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表8 小麦产量及三要素方差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1)小麦初花期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效最好的药剂方案是麦甜60 mL/亩+扬彩70 mL/亩,其次是40%戊唑·多菌灵75 g/亩,再次是30%丙硫菌唑45 mL/亩。3 种药剂均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及病情指数。

(2)小麦初花期防治白粉病较好的药剂方案是30%丙硫菌唑45 mL/亩、麦甜60 mL/亩+扬彩70 mL/亩,戊唑多菌灵 75 g/亩、400 g/L 戊唑·咪鲜胺 50 mL/亩2 种药剂方案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本年度小麦白粉病发生重,病害多蔓延至穗部,对小麦产量及千粒重影响较大,小麦初花期施用麦甜60 mL/亩+扬彩70 mL/亩,对小麦千粒重增加较明显,且产量增加显著,施用40%戊唑·多菌灵75 g/亩增产效果也比较明显。

(4)大田后期麦田病害防治建议采用麦甜60 mL/亩+扬彩70 mL/亩、40%戊唑·多菌灵75 g/亩的施药方案。

猜你喜欢

病穗率多菌灵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农药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效能研究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预测模型
信阳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春季降水的相关性分析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