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市县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15李相霖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莱州市农作物秸秆

张 杰 张 艳 李相霖

(1.莱州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 山东莱州 261400;2.莱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莱州 261400)

农作物秸秆作为粮食、 油料及蔬菜等主导产业的副产品,是存量大、收储难、经济利用价值低的一种可再生资源[1-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秸秆出现区域性、季节性过剩,就地露天焚烧与随意堆放的现象,给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3-5]。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宝贵的资源,弃则废、用则利,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真正实现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对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意义重大[6-7]。 本文作者通过对烟台莱州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开展实地调研, 针对目前秸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从资金扶持和技术研发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为后续工作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1 政策背景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 秸秆综合利用被誉为“捡回另一半农业”,为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和整治农村“三大堆”难题,烟台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部署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积极拓宽秸秆利用渠道,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农用为主,多元化利用的格局,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山东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的既定目标。 《山东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若干措施》对秸秆利用相关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 明确提出要整县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和到2025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的任务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近年来,烟台市大力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秸秆利用率逐年稳步提高。2022 年烟台市确定将莱州市和莱阳市建设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市, 出台并落实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利用途径也不断扩大。

2 实践案例的分析与探索

2.1 基本情况

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陆域面积1 928 km2,海岸线108 km,辖17 个镇街、977 个行政村,自古就有“山东粮仓”的美誉,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全市农业实现多类型共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粮油、果蔬、种苗、畜牧、水产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盛产苹果、大姜、大樱桃、月季、对虾、梭子蟹、文蛤、大竹蛏等,农业优势全国领先。莱州市共有耕地面积100.2 万亩, 是烟台市秸秆资源产出最为集中的地区。 2019-2021 年莱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2021 年达到95.33% (附表)。

附表 2019-2021 年莱州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及综合利用率

2.2 主要举措

莱州市以绿色生态循环为导向, 重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通过政策扶持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五料化”利用,加快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多方共赢、布局合理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2.2.1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莱州市制定出台了粮食直补、 农资补贴、 农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成立了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 在技术应用上、机具推广上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 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相结合,与提升耕地保护质量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相结合,落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举措。 上级部门于2017 年、2019 年、2022 年分别列支专项资金1 000 万元、1 000 万元和700 万元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莱州市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多家合作社,主推以秸秆腐熟还田为主的肥料化利用和以秸秆青贮、黄贮为主的饲料化利用,兼顾能源化利用、基料化利用技术模式。

2.2.2 建立完善的收储体系 建立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贮存基地。 发展农作物秸秆利用全程机械化,建立“深耕还田+打捆离田+青贮饲料”一体化秸秆处理体系, 提高秸秆的商品价值。 截止到2021 年底,莱州市已建设完善9 个收储点。

2.2.3 配套产业的推动 在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和腐熟还田的同时, 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 目前莱州市有多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形成通过青贮、黄贮等秸秆处理技术,发展食草型动物牛、羊养殖的饲料化利用基地。 将饲料化利用与畜禽养殖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创立秸秆养畜产业带。 秸秆利用企业特别是畜牧企业规模扩大, 对秸秆需求量增大,收贮秸秆积极性增加,对秸秆实现全量化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3 利用模式

2.3.1 “秸秆—菌棒基料—有机肥”基料化利用模式莱州市泽润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玉米芯、麦麸等做培养源,结合种姜的拱棚,种植双孢菇、草菇、平菇和大球盖菇。 种完食用菌的废菌渣与秸秆、牛粪发酵后,养殖蚯蚓,蚯蚓一部分供给药厂和自家养殖的鸡鸭, 另一部分用于制作植物有机肥,构成完整的生态循环链。 同时利用生物反应堆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菌种、麦麸、饼肥混合,为苹果种植直接提供生物秸秆有机肥。 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降低了菌棒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2.3.2 “秸秆—供暖发电—肥料” 能源化利用模式莱州鑫晖生物质热电公司投资建设规模为2 台130 t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生物质锅炉、2 台30 MW 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是2018 年国家能源局“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之一,承担莱州市东部城区冬季集中供暖任务。 利用本市秸秆收储体系收储的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供暖,年消耗农业和林业废弃物30 万t, 其中农作物秸秆每年消耗7 万~10 万 t。 企业生产可提供就业岗位 150 个,秸秆收购及运输可吸纳农村劳动力300 多个,增加当地农民收入6 000 多万元。 同时锅炉燃烧后的底灰、炭灰是一种优质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钾、镁、磷和钙元素,将底灰、炭灰返还到土地,又可以降低农民施肥成本。 此模式可有效地改善当地大气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的问题,改善本市大气环境质量。

3 发展利用的制约因素

莱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3.1 秸秆综合利用成本过高

秸秆收储运过程中涉及众多配套机械设备,价格偏高, 农机设备投入巨大, 但秸秆收储的季节性强、作业时间短[9],且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影响, 秸秆利用价值较低,对农民缺乏吸引力。 农民和秸秆利用企业看不到明显收益, 影响了农民实施秸秆直接还田的积极性。 为保证秸秆破碎程度,一般需要大型机械秸秆还田,并增加作业量,作业费约130 元/亩,全市玉米播种面积为65 万亩,秸秆还田需要农民投入8 450 万元。由于秸秆具有季节性强、分布分散、体积大、难压缩的特点,导致秸秆收集运输困难、成本过高、企业利用效益低[10],这一现实也成为阻碍莱州市离田秸秆产业化利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2 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尚不成熟

秸秆还田是目前秸秆肥料化利用的最佳途径[11],高质量的秸秆还田需要的牵引动力为73.50~95.55 kW。因此还田机械动力不足是造成莱州市部分秸秆还田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部分秸秆入土深度不足15 cm,加之秸秆切碎度不够,如果不及时镇压、耙实、整平,土壤翘空不实,很容易造成老百姓说的“地虚漏风”,影响下茬作物出苗生长。 老百姓欢迎秸秆还田,但是不愿意接受质量不高的还田。 另一方面,秸秆利用配套技术研发不足, 如缺乏适应小地块和丘陵地块的还田、打捆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和农机设备,秸秆压块成型生产设备耗能高、产值小等[12-13]。

3.3 秸秆收储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

莱州市现有政策以对还田进行补贴为主, 在离田、 收储等环节及后续的加工利用环节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而秸秆打捆、运输等环节造成的附加成本是秸秆自身成本的3 倍以上, 并且秸秆产生季节性强,大量剩余秸秆由于存储不当而霉变腐烂,这也导致秸秆利用除肥料化、饲料化比较好推广应用外,秸秆的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发展都受到经济成本的制约,秸秆的收集、运输、储藏都成为影响秸秆进入市场领域的重要因素。 加之目前能源企业低迷,生产同样热值的秸秆压块比购买相当的煤炭成本高许多,大多数秸秆燃料化企业举步维艰。

4 对策与建议

4.1 拓展多元化利用途径

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利用机制, 拓宽利用渠道[15]。加大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推动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 探索培育秸秆打捆直燃或固化成型燃料供暖供热、秸秆沼气供气供热、秸秆制板草编等利用新模式, 构建可持续运行的产业发展模式。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秸秆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秸秆利用企业不论数量还是规模与产业的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对政策扶持依赖性强。 因此徐尽快地推动秸秆利用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强化其社会公益性功能,集中扶持一批秸秆利用的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加快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布局,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实现秸秆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 探索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的扶持方向,逐步向秸秆离田利用倾斜,更多用于秸秆离田利用、 收储运环节、 加工利用主体的扶持,推进秸秆产业的发展。

4.3 加强技术研发

秸秆产业发展短期依赖于政策, 长期则需要依靠技术支撑。 开展秸秆产业化、高值化应用,要加强秸秆综合应用技术、 工艺设备和配套设施的研发投入,不断完善秸秆利用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14]。 同时注重农机与农艺措施相结合, 制定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标准,如粉碎程度、深耕深度及腐熟剂的使用标准等,提高秸秆还田作业效果。

猜你喜欢

莱州市农作物秸秆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酒心糖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我和我的家乡
山东莱州市加快推进石材产业整合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莱州市郭家店镇采叶苗木园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