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派传统古村落的建筑空间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2-12-11张时来许畅畅

关键词:徽派古村落村落

张时来,许畅畅

(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一直牵挂着农村发展问题,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在坚持农村优先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加速推动我国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切实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农村问题得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关注的背景下,充分发展和保护传统古村落,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基本抓手。安徽传统古村落保留了完整的、清晰的水系空间,徽派建筑能够帮助人们在挖掘古村落所蕴含的历史资源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掘安徽传统村落的价值,推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及产业化发展。

一、徽派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主要指在民国建立前建成、遗留完整的建筑风貌与建筑环境,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风民俗。古村落作为我国农业文明发展与建设的结晶,记载了不同时期与地域所形成和演进的历史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能够记录当地的价值取向、民俗习惯、人文历史、生产活动及审美情趣,体现了当地的民居生活与乡土文化。[1]传统古村落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实体与文化两部分。实体部分包括街巷空间、建筑空间、整体空间及生态环境。文化部分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民风、宗教文化等。通常来讲,我们可以从传统古村落的繁衍、生活、生产、聚集等形式,探究出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建筑环境的发展与传承脉络。从传统古村落的文化内涵、自然生态、建筑群以及综合景观体的角度,能够挖掘出其所拥有的景观性和文化性特征。因此传统古村落在现代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中,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其中“保护”是针对古村落的重要建筑,即为避免村落建筑出现继续损坏问题,才采取相应的修缮性、保护性举措,通过建筑修复、改建及修理,让村落建筑更契合现代人的发展需求。而“发展”是在古村落得以保护和延续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必要工作,通常以发展古村落的传统技艺、民俗民风、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为抓手,通过“发展”与“保护”的相互融合,让传统古村落彰显出鲜明的价值和内涵。[2]在理论探究的层面上,古村落发展通常包括环境布局与空间形体、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乡村旅游等。其中“环境布局与空间形体”“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等发展保护维度,探究了自然空间与人工环境对古村落形态完整性的价值,明确古村落历史发展与营造的规律,让古村落物质文化保护更加科学、有效、充分。而乡村旅游与文化遗产等发展保护维度,则着重于传统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注重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因此在安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物质和文化两个保护维度出发,切实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质量、效率。

二、徽派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安徽省传统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的重点,得到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2018年,经安徽省城乡建设厅、民政厅、旅游发展委、地方志办公室、文物局的审核,正式确立了安徽省千年古村、千年古镇的候选名单,如东殿村、徐郢村、永兴集、皇庙社区、相山庙村、吴庙村、五柳村、柳孜村等。这些传统古村落拥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然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严重影响到安徽省古村落现代化发展的质量。

1.空间景点比较稀少

安徽省拥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自然景观优美、村落空间完整,水系和街巷独具特色。特别在村落空间上,安徽省众多的传统古村落,虽然建筑面积不大,但包含了所有传统村落所拥有的基本要素,如徽派建筑、水街水巷以及水口空间等,其将小镇所独有的历史人文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安徽省传统古村落存在空间景点稀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街不够长,建筑遗产不够多,水街两侧景观单调以及梯田景观震撼度不足等,仅仅通过现有的景观景点来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显然是不够的。[3]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延长旅游线路,挖掘文化底蕴等方式,来丰富传统村落的景点。并且结合活态性、整体性、原真性等规划原则,整体划分景点位置,确定传统古村落的空间结构,提升景点规划的科学性。

2.建筑活态化利用缺失

安徽省部分传统古村落对建筑利用的质量较低,不够充分。很多建筑只用于游客参观,少量建筑甚至处于关闭的状态。部分拥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建筑,在整治和修缮后难以得到及时的利用,不断成为“死气沉沉”的“装饰”。虽然“保护”是传统村落建筑得以传承的根本,但忽视“利用”,将难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古村落建筑,无法发挥古村落建筑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促进功能。因此在传统古村落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建筑的应用意识,从文化展示的角度出发,提升建筑活态化利用的效率。此外,部分古村落在活态化应用的过程中,缺乏分类整治与保护的意识,导致古村落建筑在保护中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到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成效。

3.非物质文化保护不重视

非物质文化通常指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拥有多元表现形式及特色的人文文化,主要包括民间传统表演、传统手工艺等,可以通过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推动当地旅游经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却存在保护主体不重视,保护手段不充分等问题。[4]即在传统古村落发展中,保护主体普遍注重对历史建筑、水巷、水街的保护,缺乏对网络化传承、非遗传承人培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致使非物质文化在古村落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冷落。

三、徽派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徽派传统古村落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因此,在发展与保护传统古村落中,我们应从加工工艺、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层面确保其“真实性”,从重视经济空间、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角度,保障其整体性,积极应用传统古村落的建筑空间资源,活化各类建筑要素,让传统古村落建筑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1.丰富旅游景点内容

徽派传统古村落现有的旅游资源能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然而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明确传统古村落在景点不够好、不够多,旅游线路短等层面上的发展问题,将传统村落作为特定的保护区,在现有旅游景点基础上,增加或创建出全新的旅游景点。首先,通过区域划分,拓展旅游景点。(1)核心保护区应以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为抓手,通过保留和呈现传统的民风民俗,帮助游客更好地感受传统古村落所蕴含的人文底蕴。(2)休闲体验区。依托现代休闲旅游的经营理念,结合当地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资源,开发西瓜采摘、贡米生产以及竹林休闲等旅游活动,形成全新的旅游景点。(3)增设水街,延长旅游项目。即借助“水街”,使各旅游景点的参观线路得到延长。

2.挖掘建筑空间特色

徽派传统古村落的核心景点,普遍是围绕水街所布置和建设的,因此水街沿线属于典型的参观景点,同时也是挖掘其建筑空间特色的关键。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古村落建筑形成拥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深入挖掘建筑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要素,能够突出其文化特性。譬如水系空间、街巷关系等都是北方村落所不具备的建筑空间要素,并且安徽省不同村落的水系空间和街巷关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保护与发展古村落建筑中,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古村落建筑的装饰造型、材料工艺以及水系两侧的民俗文化特色,以此凸显建筑空间的文化特色。在具体保护与发展策略上,我们应从如下角度出发:(1)水系。保持水体的洁净、流畅,禁止居民或游客向水体中倾倒垃圾。(2)街巷关系。应确保街巷的衔接有序、主次分明,可以在街巷交接口进行细节设计,突出街巷的历史文脉。(3)街巷尺度。应严格控制两侧建筑的色彩、形式及高度。(4)营造景观,如梯田、竹林、水系、街巷,使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串联起来,实现对建筑空间特色的拓展和挖掘。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从民居、祠堂、牌坊三大建筑空间类型入手,挖掘建筑空间特色。(1)民居。在民居上,应保留并突出徽派建筑的文化特征,通过文化符号的灵活应用,突出传统古村落的空间特色。(2)祠堂。在祠堂上则需以文化氛围营造的方式,突出祠堂在古村落中的文化地位,使其在文化宣扬、传承等功能的支持下,更加引人注目。(3)牌坊。牌坊属于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在空间特色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牌坊与其他建筑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关系,突出其所拥有的地理位置,使牌坊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3.加强建筑活态化利用

徽派传统古村落建筑的活态化利用,能够提升旅游资源挖掘和开发的效率,因此在建筑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传统村落建筑进行分类和分级,如历史建筑、风貌冲突建筑、风貌协调建筑三类,拆除类、改造类、整修类、保护类等四个级别。其中历史建筑拥有较为鲜明的文化、科学及历史价值。风貌协调建筑则拥有协调传统村落外在表现形式的价值。而风貌冲突建筑则指与整体文化风貌存在冲突的建筑类型。安徽省在挖掘和发展传统村落建筑特色的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类型,对其进行分类保护与发展。譬如保护类建筑应以保护、修缮、维护为主;整修和改造类建筑则以改建、扩建为主,拆除类建筑以改造和拆除为主。

4.注重非物质文化保护

首先,徽派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主体应提高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提高文化宣传力度、财政支持力度及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传统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得到充分保护和发展。[5]譬如制定有关民间传统、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传承政策,激发当地各级部门或旅游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丰富保护方式。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应以以下三种方式,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1)展览馆式。通过利用传统历史建筑,展示当地的历史名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让历史建筑在活态化利用的过程中,充分地传承和展示当地所独有的特色文化。[6]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构建工艺展示馆、名人文化馆、历史文化馆等展览馆的形式,来拓展旅游景点。(2)网络化传承。在活态化利用历史建筑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式,将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中来。(3)培养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从培养机制、福利待遇、发展机制等角度出发,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猜你喜欢

徽派古村落村落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