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永续淮海战役精神
——解读淮海战役“十六字”精神

2022-12-11胡怀利

关键词:淮海战役胜利群众

胡怀利,杨 洋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江苏徐州,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他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铭记历史,致敬英雄![1]1222021年的清明节前后,从全国各地前往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瞻仰祭扫的人们比平日更多,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右手边空白的大理石英烈墙上,工匠们将新寻访到的朱福科、于春花、王成杰等12名烈士英名补刻“归队”,每一个名字背后的英勇战斗事迹,又一次诠释着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所彰显的“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伟大精神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体党员发出了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的号召。鉴于淮海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进程中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拟从党史角度,解读淮海战役“十六字”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淮海战役的革命精神,以史为鉴,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一、淮海战役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

72年前,发生在黄淮大地上的淮海战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展开的大决战,涉及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通过三个阶段的作战,即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为淮海战役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为夺取淮海战役全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战场休整 ,全歼杜聿明集团,至此,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中共有31 000多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数百万民工、12条运输干线全力支援前线,保证了人民解放军大兵团连续作战的需要,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淮海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加剧了美国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对蒋介石政权的不满,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在现代战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全国解放战争中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战役,它的胜利是我军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以少胜多的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奇迹的战役”“不可思议”,这些褒奖,是斯大林、蒙哥马利等军事统帅对淮海战役的评价。

青山不老,精神不朽。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好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12月25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徐州市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淮海战役精神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史、军史专家和学者等150余人研讨了淮海战役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传承。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时,多部门联合举办淮海战役精神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总结提炼形成了“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十六字淮海战役精神。

淮海战役精神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淮海战役精神孕育在历史文化悠久的淮海大地,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在中国革命史上、在现代战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是我们党和军队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淮海战役“十六字”精神的内涵解读

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的坚定的政治信念,是胜利的精神指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高扬的人民性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团结协同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制胜法宝之一,同时也是淮海战役在我军整体兵力并不占优的情况下,仍然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决战决胜,一往无前、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障。

1.听党指挥

听党指挥、闻令而动、遵令而行、步调一致,对党忠诚的坚定政治信念,是淮海战役胜利的精神指引。淮海战役胜利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听党指挥,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参加淮海战役的我军各部队,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团结协作,英勇战斗,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淮海战役发起前和战役期间,毛泽东共向淮海前线发出了74封电报,将党的作战方针、指示发到前线,体现了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部历史,都是党带领全体人民完成的。听党指挥,就是执行党的指示不打折扣,是全体党员的政治责任,最重要的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党的事业。

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20今天,我们迎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好的发展机遇,更加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对党绝对忠诚,做到思想、情感上认同,行动上坚决一致,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奋发有为,向着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2.依靠人民

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高扬的人民性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淮海战役的胜利,无不闪耀着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1959年4月4日,由毛泽东题写碑名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矗立在徐州的凤凰山麓。这座纪念碑一侧雕刻着解放军冲锋战斗的画面,一侧雕刻着民工肩扛弹药、推小车、抬担架的支前情景,象征着军民浴血奋战赢来决战的胜利,这一幕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2]924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句话之所以在很多场合一再被引用,就是因为这是用铁一般的事实,铭记着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的英雄业绩。“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勇往直前冲向战场。

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前的画面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据统计,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 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3]329淮海战役的胜利,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体现了人民才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事业比造福人民更崇高。淮海战役精神,是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党性写照,以其人民性的本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充分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群众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不可能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每次取得胜利都是依靠人民艰苦努力实现的。在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我们党认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由此诞生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由此看到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希望,自愿地把党的政治主张当作自己无上光荣的旗帜,一心一意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4]“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5]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寄予的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整体的合力,推动党的伟大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梦贡献力量。

3.团结协同

1949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贺淮海战役彻底胜利电》指出:“凡此巨大战绩,皆我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和战斗员、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前后方党政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获得结果”。[6]275对团结一致的肯定之明确、阐述之全面,超乎这一时期的其他作战行动,充分说明了团结一致对于夺取淮海战役胜利的特殊重要性。因此团结一致是淮海战役富有特色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内涵。淮海战役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能真正实现团结一致,唯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力量,克服困难,战胜强敌。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在发起辽沈战役时就开始统筹淮海战役,在决策淮海战役的过程中,最高统帅部的高超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示。在最高统帅部作出战略部署之后,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坚决听从党中央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闻令而动,步调一致,充分展示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各参战部队自觉把困难留给自己,全力支持友军的行动,有力保证了战略战役部署的实施。邓小平在回顾二野部队(原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的历史时,曾感慨地说:“野战军的领导人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面也相信领导,这种互相团结、互相信任的关系从作战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这是个了不起的力量。”[7]342

团结协同是淮海战役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淮海战役我军在整体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仍然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团结协同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制胜法宝,也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4.决战决胜

决战决胜,一往无前、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障。 在淮海战役中,面对兵力和武器都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我军通过一往无前、英勇善战,弥补了在人数、武器方面的不足,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指战员们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抱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经过66天鏖战,人民解放军创造了“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打出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为有牺牲多壮志”!战前,淮海战场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大势下,我军适应形势,认清责任,树立敢于与敌重兵集团作战、敢于打大歼灭战的思想,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在战役中,攻必克,守必固,体现出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精神。而在今天,部队也要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激发官兵内在的志气、骨气、豪气、霸气,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锻造胜利之师必备的精气神。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比忠诚,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一场战争里,军人具有什么样的信仰特别重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谁扛枪、为谁而战、为谁流血牺牲。新形势下,我们也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认真组织党史军史教育,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重振政治纲纪,有效地解决了弱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突出问题。通过重构建设布局,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大抓练兵备战和军事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通过重树作风形象,从军委自身抓起,从高级干部严起,我军好传统好作风不断回归,党心民心、军心士气极大提振,国防和军队建设年年都有新气象。

三、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

1.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又一“坐标”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我们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道路上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从2020年这一年看,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精神,如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探月精神等,可以看出,“精神谱系”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也指出,要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淮海战役精神博大深厚,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从更深层面发掘“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十六字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发挥它的当代价值,将淮海战役精神成功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又一“坐标”。

2.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下,淮海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淮海经济区的崛起。“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先烈为之浴血奋战、为之牺牲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美好追求,正在淮海大地化为生动现实,岁月流逝,历史走过的足迹不会磨灭,时代变迁,淮海战役的精神永放光芒。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历史,去记住历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且永远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才是有记忆、有生命的。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工作和新的伟大事业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支撑,为我们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研究好、宣传好、学习好、实践好淮海战役精神,把淮海战役精神的思想内涵充分挖掘出来,把淮海战役精神的时代价值充分彰显出来,赋予淮海战役精神新的当代内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责任担当精神,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小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让淮海战役精神更好地走进时代、走进群众、走进人们心里,让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祖国大地上更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回望历史,淮海战役的凯歌犹在耳畔,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20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延续好百年党史精神谱系,让我们从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为打赢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新时代的“淮海战役”,迈开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步伐,昂首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胜利群众
坚持就是胜利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坚持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十九大胜利召开
胜利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