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分析

2022-12-10杨维柳维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节水型水源地饮用水

杨维,柳维

(长沙市雨花生态环境监测站,长沙 410007)

当前,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节水和治水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抓手,必须统筹推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开展全民节水行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本文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以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为视角,探寻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路径。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总体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较小,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缺。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水资源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而人民群众用水量越来越多,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水利工程逐渐兴建,供水成本明显增大。因此,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1.2 水质整体较差,认识水平有待提升

水质较差是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水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一些地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建设起步较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有待提高,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泊,会严重污染水环境,导致水质下降[1]。因此,要合理运用自动监测仪器监测水质变化,其分析标准如表1 所示。另外,若对水资源缺乏正确认识,则会影响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所以,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积极参与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切实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表1 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分析标准

2 基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路径

2.1 加大执法力度

当前,要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服务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文件,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具体职责落实到个人身上,不间断监测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监管力度。此外,要定期对地表水体(江河湖库)取样,了解水质情况。对于水资源浪费行为,要严厉制止和批评教育,若违反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相关法律,要收集证据,对其进行处罚,全面落实水域调查和专项治理。此外,要及时更新并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执法力度,定期巡查水资源,一旦发现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针对堤防、水闸和河道等,要借助法律法规进行日常维护,确保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落到实处,整体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此外,要树立责任意识,深入调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件,了解原因,收集证据,妥善处置。调查期间,如果发现违法行为,要结合相应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确保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效性[2-3]。

2.2 创新制度设计理念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妥善处理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在构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制度时,要秉持统筹兼顾的设计理念,在制度设计中妥善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考虑不同主体的利益,最大程度实现水资源公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制度要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制定,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开性。

2.3 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相对农村,我国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制度,强化水体管理,循环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居民要提高节水意识,主动参与节水行动[4-5]。此外,要根据各地水资源实际使用情况,制定合理措施,最大程度确保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合理调配水资源,解决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居民安全用水。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可以改善水质,污水处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实现二次利用。水利工程可以防旱防涝,补给河流,优化生态环境。水库是落实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载体,可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时代,要重视水污染治理,积极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型水库,改善水质,满足群众对水资源的需求。

2.4 全面落实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键环节。要定期对各个水体取样,开展数据分析,得出水质检验报告,并将报告公开,以便群众真实了解水质问题。水样检测流程如图1 所示。要详细分析水污染指标,确定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实时监测并治理污染水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水质。要结合区域水资源实际利用情况,全面收集数据,将每月监测信息作为基础,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图1 水样检测流程

2.5 多管齐下保护水源地

为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水源地综合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应该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管理[6-7]。一是加强执法检查。采取分段设站负责、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等方式,依法打击乱堆、乱倒、乱建、乱排等危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的行为,遏制各类违法行为,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监测断面,加强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制定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供水方案。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桩、防护网、宣传警示牌等建设,防治人畜进入。三是加大水源保护力度。通过高干渠截污工程和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实现干渠截污工程全覆盖,并在高干渠两岸沿渠水泥路、跨渠桥梁设置围墙、围栏和宣传警示标志。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借力群众,聘请热心市民为义务监督员,监督举报污染水源行为。深入群众,在高干渠等水源地周边喷涂宣传标语,制作并悬挂宣传牌、交通警示牌等,并积极组织志愿者沿渠进村入户开展水源保护宣传,引导群众自觉爱水、护水。

2.6 健全组织体系,压实节水责任

当前,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定出台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逐一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牵总、分工协作的节水控水管理责任链条。要全力构建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体系、公众自觉节水行为规范体系,确保节水控水质量。坚持抓节水、保供水,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有效保障群众安全水、放心水供应。大力推进全民节水行动,培育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建设节水型社会,树牢节约用水意识。

3 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水质整体较差,大众认识水平有待提升。当前,要加大执法力度,创新制度设计理念,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全面落实水质监测,多管齐下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健全组织体系,压实节水责任。总体来看,加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可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节水型水源地饮用水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节水型抽水马桶
1927—1937年南京城市饮用水问题及其治理
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