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河县共联村一带泥石流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2022-12-10邵凡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沟口汇水联村

邵凡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 惠州 516008)

陆河县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东北部,地处粤东沿海与兴梅山区的结合部,属新华夏系东亚第二个隆起褶皱带南段粤东沿海地区与南岭东西构造带南缘交接复合部位,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和西北向的船步头、大坪断裂控制[1-3]。总体地势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其中,共联村位于陆河县河田镇。

1 共联村泥石流历史概况

共联村位于丘间谷地,东南、西南及西北三面环山,属莲花山山脉,地势中部低、四周高,西北面和东南面发育多条沟谷。其中,西北面丘陵山脊线呈西北—东南走向,丘顶标高约为240 m,坡脚标高约为60 m,相对高差约为180 m,丘陵自然坡度为20°~35°;东南面丘陵山脊线呈西南—东北走向,丘顶标高约为205 m,坡脚标高约为55 m,相对高差约为150 m,丘陵自然坡度为23°~42°。沟谷纵坡长为314~530 m,相对高差为137~170 m,平均纵坡降为234‰~417‰,两岸坡度为25°~43°,汇水面积为0.06~0.11 km2,沟谷及两岸岩土体主要为残积砾质黏性土和全-强风化花岗岩,该类岩土体力学性能差,沟谷两岸的斜坡较易失稳。

2018 年8 月28 日至31日,陆河县河田镇发生了历史最大降雨量(连续降雨量为1 062 mm,24 h 降雨量达614 mm),共联村周边丘陵的6 条沟谷两侧发生众多崩塌、滑坡,呈松散状堆积于沟谷中,进而形成泥石流,总规模达63 000 m3,对共联村造成了重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33 座房屋被泥石流冲垮,2 人死亡,全村约2 700 人480 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800 万元。

2 共联村一带泥石流特征分析

特大暴雨导致共联村丘陵区6 处沟谷出现泥石流,泥石流沟谷编号分别为Ⅰ号至Ⅵ号,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共联村泥石流概况图

2.1 Ⅰ号泥石流沟谷

2.1.1 沟谷基本特征

Ⅰ号沟谷位于共联村委(共联小学原址)西北面,沟顶标高为242 m,沟口标高为72 m,相对高差为170 m,坡向东南,汇水面积约为0.11 km2。主沟(Ⅰ-1)长为402 m,平均纵坡降为259‰,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沟道呈上窄中宽下窄特征,宽度为11~39 m。两岸地形均较陡,坡度为20°~33°,沿沟道自上而下变缓。主沟顶部发育1处滑坡,规模约为8 000 m3。主沟北侧和南侧各发育1 条支沟,其中支沟(Ⅰ-2)位于主沟北侧,沟长为314 m,平均纵坡降为334‰,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沟道宽度为15~28 m,两岸地形坡度为22°~35°,沿沟道自上而下变缓,顶部发育1 处滑坡,规模约为5 000 m3。支沟(Ⅰ-3)位于主沟南侧,沟长为175 m,平均纵坡降为257‰,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沟道宽度为10~25 m,两岸地形坡度为23°~33°,沿沟道自上而下变缓,顶部发育3 处滑坡体,规模约为3 000 m3。

2.1.2 流域分区

一是汇水-物源区,包括主沟高程140~240 m范围、支沟(Ⅰ-2)高程180~242 m 范围和支沟(Ⅰ-3)高程108~144 m 范围,沟谷切割较深,呈V形,沟床平均纵坡降为349‰~476‰,两岸坡度为30°~35°,植被较发育。该区域发生3 处滑坡。二是流通区,包括主沟高程80~140 m 范围、支沟(Ⅰ-2)高程85~180 m 范围和支沟(Ⅰ-3)高程80~108 m 范围,沟谷呈V形,沟道宽度为12~29 m,沟床平均纵坡降为257‰~334‰,两岸坡度为20°~30°。主沟与支沟(Ⅰ-2)汇合处为跌水坎,高约为5 m。三是堆积区,泥石流堆积于沟口处,冲垮共联小学围墙后,堆积于学校操场,地形平坦,堆积面积约为3 000 m2,堆积厚度约为2 m,堆积成分以泥沙为主,含少量块石和树木。

2.2 Ⅱ号泥石流沟谷

2.2.1 沟谷基本特征

Ⅱ号沟谷位于田心村西北面,沟顶标高为240 m,沟口标高为76 m,相对高差为164 m,坡向东南,汇水面积约为0.06 km2,沟谷纵坡长为530 m,平均纵坡降为283‰,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沟道弯曲,呈上窄中宽下窄特征,宽度为15~30 m。两岸地形均较陡,坡度为27°~32°,沿沟道自上而下变陡。

2.2.2 流域分区

一是汇水-物源区,其位于高程130~240 m范围,沟谷切割较深,呈V形,沟床平均纵坡降为307‰,两岸坡度为27°~29°,植被较发育。沟顶和沟道弯曲处发生2 处滑坡,规模约为9 300 m3。二是流通区,位于高程76~130 m 范围,沟谷呈V形,沟道宽度为15~29 m,沟床平均纵坡降为255‰,两岸坡度为29°~32°。在高程105 m 处西侧发生1 处滑坡,规模约为1 000 m3,为流通区继续提供物源。三是堆积区,为乡道Y803 至沟口处的堆积扇,堆积面积约为1 500 m2,堆积厚度为2~3 m,坡度约为5°,堆积成分以泥沙为主,含少量块石和树木。

2.3 Ⅲ号泥石流沟谷

2.3.1 沟谷基本特征

Ⅲ号沟谷位于鸡笼寨东北面,沟顶标高为240 m,沟口标高为72 m,相对高差为168 m,坡向西南,汇水面积约为0.06 km2,沟谷纵坡长为440 m,平均纵坡降为346‰,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沟道弯曲,呈上宽下窄特征,宽度为10~27 m。两岸地形均较陡,坡度为25°~42°,沿沟道自上而下变陡。

2.3.2 流域分区

一是汇水-物源区,位于高程180~240 m 范围,沟谷切割较深,呈V形,沟床平均纵坡降为511‰,两岸坡度为25°~33°。沟顶发生1 处滑坡,规模约为6 000 m3。二是流通区,位于高程72~180 m范围,沟谷呈V形,沟道宽度为10~27 m,沟床平均纵坡降为340‰,两岸坡度为34°~42°,高程94 m 处为一条水泥路,水泥路与下游沟道形成跌水坎,该区域植被较发育。水泥路沟道西侧发生2 处滑坡,规模约为11 000 m3,为流通区继续提供物源。三是堆积区,为沟口处的富梅河,堆积体大部分冲入河中流走,少量堆积于河北岸,堆积高度为2~3 m,堆积成分以泥沙为主,含少量块石和树木。

2.4 Ⅳ号泥石流沟谷

2.4.1 沟谷基本特征

Ⅳ号沟谷位于鸡笼寨东北面,沟顶标高为250 m,沟口标高为90 m,相对高差为160 m,坡向西南,汇水面积约为0.09 km2,沟谷纵坡长为470 m,平均纵坡降为234‰,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顶部有较多短支沟,呈树枝状,宽度为15~25 m。两岸地形均较陡,坡度为26°~43°。

2.4.2 流域分区

一是汇水-物源区,位于高程140~250 m 范围,发育较多短支沟,呈树枝状,沟谷切割较深,呈V形,沟床平均纵坡降为325‰,两岸坡度为27°~36°。沟顶发生5 处滑坡,规模约为8 000 m3。二是流通区,位于高程90~140 m 范围,沟谷呈V形,沟道宽度为15~20 m,沟床平均纵坡降为266‰,两岸坡度为26~43°。三是堆积区,为沟口处的台地堆积扇,地形相对平缓,该沟谷泥石流直接冲毁一栋房屋。堆积物大部分冲入富梅河中流走,少量堆积于台地,堆积高度为2~3 m,堆积成分以泥沙为主,含少量块石和树木。

2.5 Ⅴ号泥石流沟谷

2.5.1 沟谷基本特征

Ⅴ号沟谷位于明星村东南面,沟顶标高为200 m,沟口标高为60 m,相对高差为140 m,坡向西北,汇水面积约为0.04 km2,沟谷纵坡长为357 m,平均纵坡降为417‰,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沟宽为15~25 m。两岸地形均较陡,坡度为28°~37°。

2.5.2 流域分区

一是汇水-物源区,位于高程130~200 m 范围,沟谷切割较深,呈V形,沟床平均纵坡降为444‰,两岸坡度为32°~35°。沟顶发生1 处滑坡,规模约为3 000 m3。二是流通区,位于高程60~130 m范围,沟谷呈V形,沟道宽度为10~15 m,沟床平均纵坡降为385‰,两岸坡度为26°~35°。三是堆积区,为沟口处的明星村,地形平坦开阔,该沟谷泥石流直接冲毁一栋土砖房,堆积物大部分冲入农田和富梅河中,少量堆积于沟口处,堆积厚度约为2 m,堆积成分以泥沙为主,含少量块石和树木。

2.6 Ⅵ号泥石流沟谷

2.6.1 沟谷基本特征

Ⅵ号沟谷位于明星村东南面,沟顶标高为196 m,沟口标高为59 m,相对高差为137 m,坡向西北,汇水面积约为0.07 km2,主沟北侧发育1 条支沟。主沟(Ⅵ-1)长为314 m,平均纵坡降为334‰,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沟道宽度为14~20 m,两岸地形坡度为24°~36°,沿沟道自上而下变缓,顶部发育1 处较大的滑坡体,规模约为4 000 m3。支沟(Ⅵ-2)沟谷纵坡长为112 m,平均纵坡降为446‰,沟谷呈V形,沟宽为10~15 m。两岸地形均较陡,坡度为24°~33°,顶部发育1 处较大的滑坡体,规模约为800 m3。

2.6.2 流域分区

一是汇水-物源区,位于主沟高程120~196 m 范围,该区域发生2 处滑坡。二是流通区,位于主沟高程59~120 m 范围,沟谷呈V形,沟道宽度为14~20 m,沟床平均纵坡降为484‰,两岸坡度为26°~35°。三是堆积区,为沟口处的明星村,地形平坦开阔,该沟谷泥石流直接冲毁一栋土砖房,堆积物大部分冲入农田和富梅河中,少量堆积于沟口处,堆积厚度约为2 m。堆积成分以泥沙为主,含少量块石和树木。

3 共联村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1 地形条件

Ⅰ号至Ⅵ号泥石流沟谷纵坡长为314~530 m,相对高差为137~170 m,平均纵坡降为234‰~417‰,两岸坡度为25°~43°。流域地貌类型为丘陵和山前冲积平原,沟谷切割较深,沟道短,坡降大,汇水-物源区地形有利于降水汇集,地形条件有助于泥石流的发生。

3.2 物源条件

Ⅰ号至Ⅵ号沟谷两岸岩土体主要为残积砾质黏性土和全-强风化花岗岩,植被主要为桉树,固土能力差,受强降雨影响,顶部和两侧发生多处滑坡,规模较大,滑坡体堆积于沟道,同时沟床发育大量花岗岩块石,块径一般为0.1~1.0 m,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充分的固体物源。

3.3 水源条件

隐患区濒临南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最大日降雨量达614 mm(2018 年8 月31 日),连续降雨量为1 062 mm(2018 年8 月28 日至31 日),刷新了历史极值。Ⅰ号至Ⅵ号沟谷发育季节性溪流,汇水面积为0.06~0.11 km2,有充足的水源条件,集中的降水形成山洪,强烈冲蚀地表并侵蚀沟谷,使不稳定斜坡下滑并增加沟内松散堆积物。

4 结论

共联村一带泥石流为暴雨沟谷崩滑型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崩滑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高强度的暴雨导致沟源处陡峻的微型凹沟中残坡积物形成浅层梳状滑坡群和坡面泥石流,下滑至沟底,通过坡面迅速汇聚形成山洪,导致坡面滑坡转化为沟谷泥石流[4]。在运动的过程中,山洪强烈冲刷沟床和沟道两侧的残坡积物,形成流速较高、流量较小的稀性泥石流,在继续前进的过程中,冲垮沟床内的冲积物以及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堆积物,使流量不断加大,形成崩滑型泥石流,导致泥石流流速、流量与破坏力增大,冲毁沟口建造物、淤埋人员。共联村泥石流沟谷较多,分布面积较广,现西北侧4 条沟谷已开展分期治理,在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率的情况下,对于泥石流易发性较低的沟谷与沟口,在清理堆积物后,建议采取搬迁避让的防治措施[5]。

猜你喜欢

沟口汇水联村
汇水盆地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沟口雄三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基体论述评
浅议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
——以长春市天安第一城海绵城市专项为例
汇水系统绿地雨洪调蓄研究
——以武汉港西汇水系统为例
沟口
《金阁寺》中“斩猫”与“纵火”的内在关联探寻
农村教师的新乡贤身份研究
——以浙江省兰溪市“联村教师”为例
兴旺农村产业用三招
提质增效求发展 联村联户见实效——成县2015年核桃产业发展纪实
山联村为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