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菀陈则除之”理论运用膏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体会

2022-12-06信秦明张霞向小丽马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川楝子延胡索膏方

屈 信秦 明张 霞向小丽马 界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

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毛某,男,35岁。2020年9月17日就诊。主诉:右第一、二跖趾关节疼痛2年,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饮酒后出现右侧第一、二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自行服用药物后症状稍缓解,后症状反复发作,以小关节隐痛为主。3天前饮酒后再次出现右侧第一、二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伴活动受限,遂至我院就诊,白细胞总数12.23×109/L,中性粒细胞数9.08×109/L,血尿酸602.50mmol/L。自诉口干口渴、心烦不安,纳可,眠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予四妙散合五皮饮加减制膏,方药如下:葛根30g,盐黄柏、川牛膝、炒川楝子、红花、续断、炙甘草各10g,薏苡仁、麸炒苍术、茯苓皮、冬瓜皮、陈皮、山楂各15g,枸杞子、桑葚、丝瓜络、木瓜、金钱草、醋延胡索、麦冬、马齿苋、百合各20g。6剂。2日1剂,每日2次,早晚餐后用开水冲服。2周后复诊,患者诉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未再疼痛,血尿酸372mmol/L。久病伤阴,续予膏方6剂调治巩固,原方去黄柏、川楝子、红花、续断、延胡索等苦寒辛燥之品,加南沙参20g、黄精10g以补气养阴。3个月后随访,患者痛风未再发作,病情控制良好,其余症状较前均明显改善。

按:“痛风”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病名则首见于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行于阴也。”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其发生乃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万病回春》云:“一切痛风肢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景岳全书·湿证》亦云:“湿从内生者……悉由脾肾之亏败。”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耗损,水谷运化失司,则水湿内生。痛风患者大多嗜食肥膏厚味,脾胃受损,健运失司,则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日久化热生痰;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若肾脏虚损,气化不利,司二便功能失调,湿热痰浊排泄受阻,则“湿热痰浊”蕴积更甚,进一步流注于关节则致本病,而湿性趋下,故临床上发病常以小关节为主。综上,此病乃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痹阻经络、骨节为标。

治疗上,以“菀陈则除之”为理论基础进行施治。“菀陈则除之”首见于《素问·针解》,本为《内经》所言针灸之治疗原则,言脉络之中气血瘀久者,以针刺去之。然马界主任中医师认为,此治疗原则不应局限于针刺,同样适用于中药内服治疗,且本病“湿热瘀阻”较甚,尤为适宜。故在急性发作期,应以“急治其标”为主,当以“通”为用,快速祛除筋脉骨节瘀滞,缓解疼痛。治法上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顾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

患者痛风病程日久,伤及肝肾,肝肾亏虚,反复发作,四诊合参,当属湿热蕴结证。久病入络,伤及肝肾,肾气受损,司二便功能失调,则导致阻滞内壅,此次乃饮酒后诱发,饮食失宜,内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久化热,壅滞关节,两邪相合,故发病。观其病机乃肝肾亏虚,湿热瘀滞所致。以四妙散合五皮饮加减,方中葛根清热生津,通利关节;木瓜、丝瓜络通络止痛、柔筋缓急;牛膝引诸药下达病所,兼补肝肾之功;茯苓皮、冬瓜皮通利小便,金钱草利尿通淋,三药合用使邪从二阴出;黄柏、马齿苋清热解毒;白术健脾祛湿,苍术苦温燥湿,二者合用使邪表里皆有出路;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枸杞子、桑葚、续断补益肝肾,以达治病求本之效;山楂化浊降脂;红花针对久病入络,消除经络骨节之瘀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效。

马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病情反复,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故应谨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在缓解期亦重视膏方巩固调养。除此之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饮食起居及心理方面的调护,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增强公众对本病及其并发症的了解,引起重视,提前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疾病。另外,马师指出膏方在临床上不应拘泥于慢病、滋补之效,在病情急性期也应受到重视。

猜你喜欢

川楝子延胡索膏方
川楝子传统净制与切制法探讨
川楝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名医膏方补气血
冬令进补有膏方
有一种膏方叫“量身定制”
镉污染对延胡索生长和镉积累的影响
HPLC法测定三香健脾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三因制宜在岭南膏方中的应用
川楝子不同炮制品镇痛抗炎作用研究